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中美中美母语教材课文设计比较征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80 浏览:23468
论文导读:字、图画甚至标记。如果缩小比对范围,只针对狭义的文字注释,《神的一滴》和《瓦尔登湖(节选)》有不少共性,但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一)作者与创作背景两者的注释都有涉及作者以及作品的介绍。但《神的一滴》中只是两三句话的说明。“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作品有《郊游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GetFullDoma
近年来,随着美国母语教材的翻译引进,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新鲜的母语教材体系。这充满着“异域风情”的母语教材强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在渴求改革的语文教育界受到广泛的关注。这套教材确实有不容小觑的创造力,《美国语文》编者评价说:“这样的教材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不仅仅是语文教程,更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许多学者对这套美国母语教材也有很高的评价,同时,流露出对我们自己的语文教材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但是,笔者认为,这套教材并不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应该用更理性的态度对待它,提取出适合我们教育情境的借鉴意义,而不是全盘照搬。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以比较中美母语教材的课文设计,以期客观地认识两国教材。
毕竟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教科书,结构庞大,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彼此的异同。有幸的是,美国和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中都节选了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内容。美国的这篇课文被编排在“国家的发展”部分的第六课《瓦尔登湖(节选)》,而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神的一滴》同样节选自《瓦尔登湖》。那就让笔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两篇课文的设计进行比较。

一、节选内容的比较

这两篇课文最直观的差别便是选择《瓦尔登湖》的片段不同:《瓦尔登湖(节选)》中节选了“我生活的地方和我生活的目的”以及“结论”中的片段;《神的一滴》选了一个描写瓦尔登湖景色以及其变迁的片段。两者选择的不同当然有其偶然性,而且两者也都是为各自所在的不同专题服务。但仔细思考后,这偶然性背后何尝不存在因教育价值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必然性呢?

(一)课文主题

阅读这两篇课文,可以发现两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同:《瓦尔登湖(节选)》突出的是作品的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而《神的一滴》突出的是作品的自然描写上的成就。《瓦尔登湖》是先验主义中最优秀的著作,这部作品就是对作者这种超验主义思想证明,证明了自己的身体力行,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可以说,苏教版的《神的一滴》的选段虽然有其亮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就对整个作品的把握还是有失偏颇的,对于没有看过《瓦尔登湖》的学生,《神的一滴》很可能使他们对整个作品产生误解。它侧重写了瓦尔登湖的美丽、坚忍与顽强和人类工业化对其的迫害,这个主题不能不说深刻。但是,毕竟这种主题已经很常见,也许很少能给学生带来新启发和思考。而《瓦尔登湖(节选)》虽然对于整个著作来说也是冰山一角,但是却牢牢把握了这部作品中最不同寻常的思想,也是最为精髓之处。比如这篇课文就突出了作者通过简化自己的需要,去体验一种生活,以此来探索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的这样一种深刻生活态度。

(二)阅读训练目标

除了对作品整体性把握的不同,这两篇课文对思维的要求也不一样。总的来说,《瓦尔登湖(节选)》的思想容量要大得多,而且理解上也更具挑战性。两者侧重点的不同是由各自的课程标准决定的,美国麻萨诸塞州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是相当于我们的课程标准的文件。该标准纲要中的10条指导原则中的第一条便是“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协同发展”,[1] 这个原则便突出了语言学习是一种训练思维的过程,有效的语言运用既需要思维又拓展思维,《瓦尔登湖(节选)》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指导原则。
纵观我们的教材选文,很多注重的是鉴赏性和颂扬式的,这种思考性主题、反思性话题的课文却很少收入。我们课文的选择应该丰富多彩,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大视野,并且在反思中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自己人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在感性的文学阅读中融入理性思考和个性色彩。

二、课文注释的比较

这里所指的课文注释是指在选文之外的一切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补充选文内容的说明性符号,这些符号包括文字、图画甚至标记。如果缩小比对范围,只针对狭义的文字注释,《神的一滴》和《瓦尔登湖(节选)》有不少共性,但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两者的注释都有涉及作者以及作品的介绍。但《神的一滴》中只是两三句话的说明。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作品有《郊游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缅因森林》等。1845年春天,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瓦尔登湖论文导读:
》一书。[瓦尔登湖]关于瓦尔登湖的得名和成因,有多重传说。梭罗认为它是一个人工湖,由一位古代居民挖掘围垄形成的。”
《瓦尔登湖(节选)》却用上千字介绍了亨利·大卫·梭罗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创作成就以及《瓦尔登湖》具体的创作过程。这些知识我们大多数由教师不厌其繁地在课堂上补充,而且更多情况下,教师讲的内容可能比这上千字的介绍要生动得多。虽然殊途同归,但这体现了中美两国语文教材编选指导思想的差异,折射出两国语文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差别。

(二)文学理论

《瓦尔登湖(节选)》中还有“文学聚焦”栏目,编者说明了梭罗的创作风格和他形成这种风格的方法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比如,《瓦尔登湖(节选)》这篇课文就介绍了文学理论中的“风格”一词。
“风格指的是作家把自己的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方式。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的风格是与他的写作目的密切相关的,他的写作目的是鼓励人们检查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进行思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梭罗对文章中的段落进行组织,使得所有的句子一起积蓄至一个。
爱默生很赞赏梭罗的风格,与爱默生一样,大多数当代的读者和评论家都为梭罗的写作中的力量和活力感到惊讶。在他最有效的段落中,句子产生的效果可以与把钉子钉进木头里的锤子相比。”
相应的,《神的一滴》中也有类似这样的注释,如在课后提问栏目的“文本研习”中的第三题:“……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饱含诗意,富于思辨,意蕴深远……”虽然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个隐蔽的注释,它同样说明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行文技巧。虽然两者性质相近,但是显而易见地,《瓦尔登湖(节选)》的这段注释详尽的说明和“风格”一词的正式提出,使教科书体现出浓厚的“文学性”,表现出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密切联系。而这正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所忽略的部分。“如何在理论界和教育界搭建起一座桥梁,填补这道鸿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问题”。[2]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