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探讨关于高等学院对IT人才培养方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037 浏览:58321
论文导读:括诚实和正直,对企业的忠诚和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坚忍不拔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等。二、高校对IT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毕业前不惜重金投身于社会软件培训机构接受再教育,这一现象给高校的IT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反思。由于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IT毕业生难于满足用人单位岗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全方位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及人力资源模式转换形态的催化剂。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现代化企业为对付日益变化多端的环境和市场需求,对于IT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IT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
目前信息产业是国家的支柱与战略性产业,是信息技术(IT)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具有其它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替代的催化、渗透与带动作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急需大量的IT人才。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量每年至少在40万人,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快速增加。

一、企业对IT人才的要求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通过走访和调研,IT企业对IT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基础。IT涉及的行业领域很广,无论从事哪一行业,IT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首要的前提条件。
2.过硬的工程实作能力,包括良好的文档编写和软件设计能力。良好的文档也是正规研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好的程序是先写好设计文档再进行编程的。软件工程师至少还应精通一门编程语言以及必要的软件开发工具。
3.善于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IT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4.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和合作共事。在现实中,十几人或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软件开发团队随处可见,所以,团队协作共事是员工必备的基本素质。
5.较好的英语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掌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7ctime.com
握IT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得很快,而大部分技术最先出现的时候都是英文版本的,一定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才能同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
6.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诚实和正直,对企业的忠诚和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坚忍不拔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心理等。

二、高校对IT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毕业前不惜重金投身于社会软件培训机构接受再教育,这一现象给高校的IT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反思。由于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IT毕业生难于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的需要。因此,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探索新的IT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IT人才的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面临IT行业巨大的变化,高校对IT人才的培养也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专业定位趋同化。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到普通高等院校,直至一般的专科院校,IT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养的目标也差不多,缺乏办学个性和特色。
2.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我国IT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化,过分强调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落实,IT技术日新月异,但教材更新缓慢,企业接收的毕业生要接受1年以上的再教育才能基本胜任工作。
3.“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影响依然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职业岗位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学不能用,学不会用。
4.国际化程度较低。IT业要走出国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我国培养的IT人才外语水平,制约了IT业同国际接轨的进程。
5.IT毕业生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少,本科毕业生数量大,IT人才结构呈“橄榄型”,不能适应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1T人才教育的诸多问题足以显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高校IT人才培养方面的论文导读:

一些思考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IT行业对IT人才的需求,要高质量地培养大批计算机领域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借鉴发达国家IT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情,不断探索创新,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IT人才培养的道路。

1.注重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践环节,发展订单式教育

高校要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而不能盲目地闭门造车,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发展订单式教育。高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到IT企业参观学习,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要真正地按照IT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根据IT产业的发展,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与其保持同步,不断更新;高校要走进企业,在企业里设置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加强行业规范,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应用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IT人才,才能为人才的订单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IT人才培养的层次,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实训、实践环境。对于中高端的IT人才培养,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的计算机科研院所或者规模较大的正规电脑公司实习,使其在IT产品的设计、研发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处在IT人才金字塔底层的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中低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分方向、多渠道,为学生安排相关的实训、实习岗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不同(如: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单位和不同的岗位上去(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站后台、硬件维护、网络维护等),使其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能、职业素质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进而满足市场需求。

2.注重IT人才培养层次的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高校对不同层次IT人才的培养,不能千篇一律、模式单一。从重点院校到高职高专,从研究生到本科生再到大专生,高校对IT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法的实施上都应该突出各自的特色,相互区别,这样才能满足我国产业对IT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
高校对研究生阶段IT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新和科研能力,注重其外语水平和应用数学能力的提高。对本科阶段IT人才的培养,则要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专科阶段IT人才的培养,则要与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相区别,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加强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作为培养我国IT产业“软件蓝领”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能惯性地沿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其教学重心聚焦于IT职业技能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参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IT应用技能为根本。

3.加强对IT认证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我国计算机方面的认证与培训可谓种类繁多,国际IT厂商认证有:Microsoft、IBM、Adobe等,国内IT行业认证有: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信息化认证等。这些机构认证培训性质各有差别,认证培训内容各不相同,认证培训的权威性与证书含金量也大相径庭。
高校在IT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对认证培训的规范化管理,促进IT认证培训与双证书教育健康快速发展。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把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作为IT认证培训的宗旨,把培训的质量与认证的含金量视为双证书教育的根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自身特点等情况,有选择地为他们推荐合适的IT认证与培训,并在学生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有组织、有秩序地为学生开展相关的培训与认证工作。
总之,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IT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开展IT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出路在改革,改革IT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需求为牵引,就业为导向”为原则,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素质和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改变传统的质量观。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研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获取和精炼为重点的、素质和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希望此文能对某些高校培养出大批市场走俏的,具有创新精神论文导读:实用化、个性化的IT人才有促进作用。参考文献新商报:大连政经.2008大连IT人才需求调查报告.2008-7-1.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计算机教育,2007.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7.李学勇,王鑫,谭义红.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IT人才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新商报:大连政经.2008大连IT人才需求调查报告[N].2008-7-1.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3]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
[4]李学勇,王鑫,谭义红.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9.
作者简介:李胤(1984—),男,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