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新科《信人》:文化层面反思和叩问——评张新科《信人》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012 浏览:51919
论文导读:
张新科的短篇小说《信人》起初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钟山》上,又被2012年第9期的《小说月报》转载。有幸读到作品,勾起了少时有过的对文学的眷恋,也勾起了对经历过的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味。
人生就是这样奇怪,一段时光里曾经对某些东西有过热切的渴望,走过那一段光阴后先前渴望的东西得到了,却又失却了当初想得到时的新奇。有时真想动笔写一写生活在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这些人与事给过我们感动,给我们精神世界以洗礼。可惜顾虑太多,或以为自已笔力不够,或以为素材的积累不够而打住。
《信人》的作者不愧是有心人!对三四十年前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发生在“我“周围的事记忆是如此清晰,描写得如此逼真。小说所叙的小同学结怨了又和好时的“拉勾”、学校里“威武”的敲钟人、小孩们的恶作剧、抄作业等等细节,读来是如此的亲切,这些琐事似乎在自己身边也发生过,所以第一次捧读作品,思绪被带回到那个充满童趣而又颇多苦涩的少年时代。
孩童往往对世事满怀好奇而又困惑不断,满腔真纯而又屡屡碰壁。踉跄着走过这一段后,岁月的风尘慢慢地遮蔽住曾经铭心刻骨的记忆。其实,人的这一段经历是弥足珍贵的,不管它是苦涩的成分多还是甜美的成分多,因为这一段经历奠定了个人的基本格局:品性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定、对是非的判断是否正确、对人生的大方向是否能够把握等。
以灵动的笔致叙写孩童时代有过交往的一位“信人”,作者的构思无疑是巧妙的。那个时代,人们不但物质生活贫乏,精神意义上的生活也实属贫乏,要找一个能写信的人不容易。而“信”又是与人交往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在生活中有了急事难事时。在不大的县城,街道的中心,透过“信人”替求信者所写的信,使得阅历不广、未谙世事的“我们”窥见县城以外的世界,既看到了平凡人身上的苦痛,也慢慢体会到“信人”的良善与正直。我想作者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扩宽作品涉及的生活面,增加作品的思想深度方面,是颇费心血的。如此安排,颇类老舍先生的《茶馆》,可谓匠心独具!
更值得读者注意的是,在作者的深层思考中,“信人”不仅仅只是“写信人”,更是一个文化符号。
故事大的背景是十年,那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莫辨,斯文扫地、愚昧盛行的时代。传统主流文化中倡导的“信”、“仁”、“礼”、“智”等价值理念遭到了空前的践踏,小说有意安排了“批林批孔”运动中小伙伴们敲锣演出大声宣讲“批林批孔好”的情节,耐人寻味的是,在县中做校长的“我爸”的对我们的“表演”反应是冷淡的,“我们”有意要借此演出在“信人”面前好好表现的“企图”也没能实现。在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下,硬生生地将“林”与千年以来国人心目中神圣不容玷辱的精神偶像绑在一起一道批深批臭,在当时许多稍有知识的人看来,是何等的不正常啊!记得我本人上五年级时,家兄从学校拿回一张奖状,上面就写着“在批林批孔动中,某某某同学取得了优良成绩------”云云,稍年长一些,我就开始想:“运动”与学生的“学习”到底有多大关系?
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体制自然是“短篇”,但是与“批林批孔”相关涉的情节至少三处值得读者注意:一是填空题老师给出标准答案是(孔老二);二是“信人”让“我们”当他的面造句后,“信人”的评价是“不像人话”;三是“我们”起劲地演出“批林批孔”的节目,而“我爸”还有“信人”的反应冷淡。“信人”地位低下,用作者的话说,可能叫“社会底层小人物”,但是“信人”身上有着传统文化赋予精神特质:急人所急,尽已之力帮助能帮助的人——“仁”,倒贴三分钱帮“女瘸子”拍电报——“义”,以朴素的道理开导被“运动”误导的少年——“智”等。滋养国人精神世界千年之久的儒家文化,经历多次“革命”,至“文化大革命”到来时,完全被打倒在地,踏上一脚,永世不得翻身了。但是人性的本真与善良,最底生存欲求告诉人们,传统文化被彻底摧毁后的结果同样也是可怕的。“”时代结束后,人们冷静地思考“”何以成为全民的灾难,不得不从文化断裂上找根源,当“温”“良”“恭”“俭”“让”被国人彻底摒弃后,视人命如芥就不足为怪了!故事的结局是风烛残年的“信人”已经不能写信了,衣衫褴褛的“他”在十字街邮局门前求人写信时念出:“吾—妻—小— 白,一—别— 三— 十—三— 年!”——其实我宁愿相信作者在这里展示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种文化的悲剧论文导读:那个在信人口中念叨了那么多年的“吾妻小白”同时也是寄寓了真善美的文化象征体,一个实在而飘渺的艺术能指。如果用心细细品读《信人》,可以从字里行间悟到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作者对文化断裂的思考包裹在冷静的文字外衣之下。某种意义上,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承是不经意的。小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大人们的言谈
。“信人”在作品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意象化了,成为一文化符号,标示着传统价值的失落。当然,读者亦可以再深一步想象,那个在信人口中念叨了那么多年的“吾妻小白”同时也是寄寓了真善美的文化象征体,一个实在而飘渺的艺术能指。
如果用心细细品读《信人》,可以从字里行间悟到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作者对文化断裂的思考包裹在冷静的文字外衣之下。某种意义上,文化在代际间的传承是不经意的。小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大人们的言谈举止也具有文化内蕴。小说中属于南街帮的“周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用“炸子”毙人,读至此,有心的读者应该有所警觉,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周胖”,对用“炸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子”毙人性命如此感兴趣?说得通的解释是“周胖”们的上一辈们心里根本没有想过人命是什么,人性又是什么,人的尊严何在!无意间把在今天看来当属“邪恶之念”的人命观念在“周胖”空白的心灵中植下了根。
我以为如果从深层次去探寻《信人》作者的写作动因,应该把作品归为“文化反思”小说这一类。在价值失序、文化脱根的年代里,一位“信人”,以代人写“信”为生,“信”守着传统文化赋予他的品格,与周围一群少不谙事的少年在交住,以自己笃“信”的某些原则,影响着身边少年的成长。当然,小说的最后,“信人”瞎了,再也写不了信了,自己的“信”都需要他人——如此的收梢,读之除了心生悲怆之外,更留下某些值得深思的东西——作者对文化沦落的伤感和叩问。
《信人》篇幅短小,主题宏大,所言似浅,所虑却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作者简介:吴小洪(1968-),男,江西玉山人,副教授、古代文学专业硕士,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徐国方(1965-),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主要从事文秘专业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