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国内贸易“十二五”国内贸易进展政策解读与展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06 浏览:15881
论文导读:发出指令,引领航向。1952年11月15日,发布了《调整商业的指示》,对发展商业、繁荣市场、克服经济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1961年9月27日,发出《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对在困难时期,稳定国内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3月5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展城乡零售业、服务业的指示》,为上世纪80年代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关于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两个文件进行了解读,并提出用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实现国内贸易的升级改造。文章最后对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理论体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内贸易 流通业
回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在中国流通业处于每个历史关键时刻,都会及时发出指令,引领航向。
1952年11月15日,发布了《调整商业的指示》,对发展商业、繁荣市场、克服经济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1961年9月27日,发出《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对在困难时期,稳定国内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3月5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展城乡零售业、服务业的指示》,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商业改革指明了方向。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20条,在传统流通产业向现代流通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吹响了冲锋的号角,为流通产业现代化与流通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不久,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把国内贸易发展作为国家整个“十二五”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历次五年规划所没有的,其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规划》分析了四大机遇与三大挑战,分析的非常到位,这就是国内贸易面临的非常严峻的形势,笔者认为要抓住以下五点: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不管是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流通业要确保货畅其流,物尽其用,稳定,社会和谐。
第二,在人均GDP3000美元—5000美元期间,是一个新的消费周期,居民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规模均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波浪式或井喷式都可能发生,如何有效的、科学的促进消费,使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拉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真正走上内需发展型之路,流通业担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
第三,城镇化加速,新农村建设,将使城市与农村旧的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如何规划新的流通空间布局,特别是社区流通服务业以及农村流通网络,对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大。
第四,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同样,贯彻科学发展观,改革流通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改变什么,从哪里突破,流通生产关系与流通生产力如何协调,如何提高流通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增加对就业的贡献率,成为流通业本身的生死之战。
第五,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正在调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与第二大进口国,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必要的调控手段,同样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如何更好的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生产力大国走向消费大国,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如何一体化运作,流通业首当其冲。
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认识与摆正流通业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十八世纪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根据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流通业已从工业、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现实,提出构成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消费三要素,已变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部分,流通业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分,这一理论后被国际社会所公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流通业已成为服务业中的骨干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成为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与调节器,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在日本、韩国,流通业是内外贸一体、城乡一体、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一体、商流与物流一体的总概念,其他国家一般称之为分销业,是生产者向消费转移商品所有权的全过程。在中国应确立大流通的观念,流通业是包含批发业、零售业、商贸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餐饮住宿业、社会服务业等的一种复合型产业,是以商流为主体,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论文导读:于第三产业的首位,力显其基础性产业地位。第三,国内贸易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2011年,全国就业人口为7.64亿,其中城镇为3.59亿。农业肯定是就业人口第一大户,国内贸易业是就业的第二大户,到2015年就业总人数要达到1.3亿,其中城镇达到1亿,在城镇化加速的中国,流通业就业人数在城镇占比接近三分之

一、这是对经济发展与社

作支撑的产业形态。
流通作为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着生产,流通业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系统,体现国家对商品流动的通道控制力与市场控制力,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所以,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通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先导产业。由流通引导的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流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也就不可能得以提高。
硬指标与软实力
(一)硬指标
在《规划》中,列出了不少硬指标,主是要以下五个:增长指标。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2万亿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7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左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超过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左右。就业指标。2015年国内贸易就业人数达到1.3亿人左右,其中城镇就业1亿人左右,年均增加500万人以上。流通现代化指标。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统一配送率达到70%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功能区指标。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重点工程指标。《规划》列出了共18个重点工程,要求非常具体。
从以上5个硬指标,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
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明显高于GDP的增长率,符合强化消费拉动的总需求(见表1)。
“十二五”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处于一个中速发展的稳增长时期,重点任务是调结构,稳物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时期GDP将明显下降至8%左右,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15%左右的增长率。第二,“十一五”期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1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第三产业首位。“十二五”期间,其增加值超过7万亿,仍将处于第三产业的首位,力显其基础性产业地位。
第三,国内贸易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2011年,全国就业人口为7.64亿,其中城镇为3.59亿。农业肯定是就业人口第一大户,国内贸易业是就业的第二大户,到2015年就业总人数要达到1.3亿,其中城镇达到1亿,在城镇化加速的中国,流通业就业人数在城镇占比接近三分之

一、这是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四,中国流通业集中度低反映在两方面:一是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二是连锁超市企业经营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过低。到2015年,培育10-20家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做到,连锁超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17.4%提高到2015年的20%左右,看起来进步不大,但鉴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进程也快不了,但笔者认为再加把劲应该可以向30%左右推进。
第五,在全国建设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这是一个新的重大设想,实际已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目前中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已形成一批城市集群,也在加速发展九大物流功能区。《规划》提出的11个商业功能区,与《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制定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以及“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要求相一致。笔者认为,一定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方案(见图1)。

六、至于18个重点工程,笔者认为是《规划》的亮点。这样可以把工作抓实。

(二)软实力
第一,国家对商品市场与服务市场的掌控力与保障力。要确保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中商品与服务的供需平衡,完善市场应急机摘自: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制,确保突发事件应急保障。

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力。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力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第三,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力与对消费的促进力。国内贸易如何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这不是一句空话。要确立流通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提高全党全民的流通意识。
第四,流通现代化的创新力。实现流通现代化是党提出的要求。但如何实现?《规划》提出了发展新的流通方式,如供应链管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用消费、城乡一体化等。提出了流通信息化的论文导读:
目标,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与现代流通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诚信体系建设等等。
第五,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力。中国流通产业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既有生产力的因素,更有体制性的因素。因此,不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党政干部中不清除“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一切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而已。
用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实现国内贸易的升级改造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有一句话:“引进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流通产业升级改造。”可以这样讲,在国务院的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谈的是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在《规划》中,商贸物流与流通信息化也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相比之下,《规划》强调的份量有点不足。为什么国内贸易发展要把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摆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因为,《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的八大任务,没有一项任务的完成能离开现代物流与信息化技术,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是传统流通业走向现代流通业的必然途径,是两个最有效的杠杆。
物流费用高、效率低是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物流咨询公司研究发现,一个企业如果只是以第三方代替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的规划效应和营运特点,可节约成本5%;如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的物流流程,可节约成本5%-10%;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根据需要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延伸至企业整个供应链,可取得10%-20%的成本节约。但目前在中国做不到,一是物流企业并没有完全融合到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物流企业功能单一,物流成本降不下来;二是没有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多式联运水平低;三是由于物流装备落后,使货物损耗大,特别是农产品物流,损耗更大;四是物流企业集中度低,散、小、差十分严重。
不少领导经常问笔者一个问题,即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什么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左右。是政府不重视?不,中国物流业的政府推动是全世界出名的,已经超过日本。是公路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不,那不是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的推动?不,油价上涨是全球性的。是人力成本上升过快?不,发达国家人力成本比我们高出好几倍。这个不是,那个还不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经营没有根本改变,仍然依靠拼物力、人力、财力而不是靠科技力发展经济。二是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欠发达,比例过低。
我们常讲,中国创造9%的全世界GDP,却消耗了全世界40%的煤,46%的钢材,50%的水泥,10%的石油天然气,物流成本能不高吗?我们常讲,中国的运输方式各自为政,空载率高,库存商品不仅数量大且周转速度慢,物流成本能不高吗?
美国从1980年至1999年的20年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16.5%下降至9.9%,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的服务经济在这20年中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主要地位。中国如果不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很难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要解决流通环节多、周转慢、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主要靠现代商贸物流的发展。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对重点企业的调查,2010年流通业的物流费用率为 7.8 %,而日本批发业为5.11%,零售业为 4.19%。拿农产品物流来讲,由于冷链流通率低,果蔬、肉类、水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耗损率超过15%、8%与10%。这些足以说明中国的流通业特别是国内贸易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规划》单列了一个《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示范工程》与《农产品骨干流通网络建设工程》、《“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对商贸物流业的发展给以高度关注。
要实现流通现代化,必须要首先实现流通信息化。正如《规划》所说:“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加快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流通向网络化、智能力方向发展,为国内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规划》要求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可以说,信息技术是现代流通的神经。信息通才能一通百通。
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理论体系
国务院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规划》都提出要实施产学研结合,加强流通理论研究。说明论文导读:法”,都有许多论述,但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既有相同的处理方法,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笔者认为,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不行,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这四个方面又如何相处,笔者认为中国处理得不理想、不协调、不配套非常明显,使流通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五)关于新的流通方式过去提出过连锁经营

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笔者这里提出六个问题。

(一)关于流通的概念以及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论界历来有“大流通”与“小流通”的争论。笔者认为,在《意见》与《规划》两个文件中,比较鲜明的体现了“大流通”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流通产业是以商流为核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支撑的产业形态。《意见》提出“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意见》提出“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流通业税制”。在《规划》中也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
2.提出流通产业向两头延伸,发展流通供应链。《意见》与《规划》提出“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把发展流通供应链作为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
3.明确提出流通产业的二元结构,第一层含义是流通的二个服务方向,一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二是为人民生活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流通一是通过商品交易以达到商品消费,二是通过服务交易以达到服务消费。流通业不仅要经营商品,同时要经营服务,如家政、餐饮、回收等生活服务业,建设便民利民的城乡综合服务体系。
至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意见》与《规划》都明确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保障和谐等几个方面。
同志在革命时期,把“秤杆子”看得与“杆子”、“笔杆子”一样重要;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也解放了流通生产力;同志提出“只有现代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的生产”;同志在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又提出要打造与优化全球供应链。
谁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流通,谁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我们一定要与“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彻底决裂。

(二)关于流通体系

《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在《规划》中则明确提出了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二是生产资料现代流通体系,三是工业消费品现代流通体系。对流通体系的提法,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提法也不一样,这一次提出了一个总概念,但其基本内涵到底包括哪些,衡量的标准、指标是什么,还不清晰,反映在这一理论与实际问题上还不成熟。

(三)关于流通现代化

流通现代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化包括多个概念,如流通运行的现代化、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等等。在《意见》与《规划》中都有体现。但流通现代化水平在中国现阶段如何评估,发展方向是什么,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关于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中的“四分法”,都有许多论述,但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既有相同的处理方法,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笔者认为,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不行,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这四个方面又如何相处,笔者认为中国处理得不理想、不协调、不配套非常明显,使流通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五)关于新的流通方式

过去提出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这三者并非一个层面的概念。现在又提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城乡一体化,这也并非是一个层面的概念。笔者非常同意《意见》提出的把“大力推广与优化供应链管理”作为创新流通方式的首要任务。为什么?
2005年,美国流通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标志着全世界物流已进入到供应链管理时代。物流成了供应链的一部分,物流业的服务对象是农业、工业、建筑业、流通业,物流业必须融合到这些产业中去,提供多功能一体化服务,才能有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等把物流业分离出来,集中力量抓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而供应链管理,就可以实现这种产业的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
物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服务的产论文导读:
业降低物流成本,而成本的降低,绝不是体现在某个环节上,而是体现在整个供应链的流程上,只有不断改进与优化流程,才能取得最佳效益。这就需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运作,需要物流企业的多功能一体化运作。
目前,工业、农业、流通业、建筑业物流服务的释放不仅速度慢,且不全面,大都集中在销售物流环节。而物流企业功能不全,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六)关于CPI波动因素研究

稳定物价,曾经是党与国务院抓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CPI上升,经常拿流通来说事,这里涉及到不少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有些是深层次问题,不研究透,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东一棒子西一榔头,打不到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