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发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导学”作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98 浏览:146027
论文导读: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教师可以采用抓住重点抛问题,设疑设在关键处,不断引发新互动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上疑难困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从而达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为什么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是一个很重要又很难理解的内容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知识重难点处、思维障碍处、知识延伸处、新旧知识衔接处、教学规律探索处对学生进行有效施导。
关键词: 化学教学“导学源于:论文发表网www.7ctime.com
”作用实践体会
导,即开导、启迪之意,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的巧拨善导可谓是一架指南针,是一种催化剂,是一根导火索。教师的引导意在点明学生智慧之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旨在指点迷津,拨开疑云,使学生疑窦顿开。适时适当地引导将会收到“一石冲开水中天”的功效。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应在何处有效地施导?笔者现将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一、“导学”在知识重难点处

知识重难点处即为各章节最重要又最难理解的内容,重难点是一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掌握,教师可以采用抓住重点抛问题,设疑设在关键处,不断引发新互动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上疑难困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从而达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为什么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是一个很重要又很难理解的内容。对于其中一个问题“强酸弱碱盐NH■Cl溶液为什么显酸性?”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进行施导:①NH■Cl未溶于水之前的水中c(H■)和c(OH■)的大小关系如何?②NH■Cl溶液显酸性说明溶液中c(H■)和c(OH■)的大小关系又如何?③盐类水解的定义是什么?④NH■Cl电离出的哪一种离子使水电离出的c(H■)或c(OH■)发生变化?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当学生思考、弄懂了这些逐层递进的问题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强酸弱碱盐呈酸性了。用类似的问题串进行启发诱导,为什么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碱强酸盐呈中性也就不成问题了。突破了重难点,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导学”在思维障碍处

思维障碍处即为学生对问题的模糊处和卡壳处。课堂教学的难点和关键处常常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障碍,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减缓思维坡度的方法进行积极疏导,主动为学生搭桥铺路,将“淤塞”导向“顺畅”,使学生冲破障碍,在混乱时豁然开朗,在错误时迷途知返。
例如,1L稀HNO■和稀H■SO■的混合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mol·L■和0.4mol·L■。若向该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则最多能溶解铜粉的质量为(?摇?摇)。
A

2.4g?摇?摇B3.2g?摇?摇C6.4g?摇?摇D9.6g

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为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可以采用逐层递进的问题串来为学生搭桥铺路,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样就能避免学生思维卡壳。①若向1L0.1mol·L■稀HNO■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则最多能溶解铜粉的质量为多少?②若向1L0.4mol·L■H■SO■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则铜粉能否溶解多少?③若向Cu(NO■)■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粉,能否溶解铜粉?若再向该该溶液加入一定量的H■SO■后铜粉能溶解吗?若溶解,请写出离子方程式。④计算1L0.1mol·L■HNO■和0.4mol·L■H■SO■的混合液中H■、NO■物质的量?
有了一步步为学生搭设台阶的问题串作为铺垫,思维障碍顺利被扫除了,学生再去做上一题,顿觉眼前一亮,就能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

三、“导学”在知识延伸处

学生通过自主探讨交流,会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然而他们很难把知识扩展到更广更深的领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领,把相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不断拓展知识的外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习的内容,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气体的三种收集方法后,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洗气瓶来收集有关气体。又如,在学习铜和浓硫酸反应性质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分析:“足量的锌和浓硫酸反应会产生哪些气体?”这样适当引导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能力。

四、“导学”在新旧知识衔接处

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续和发展。这种新旧知识衔接处一般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内容的迁移点,联系旧知学习新知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它们的衔接处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问题自然地进行迁移,使新论文导读:考文献:任正学.以“问题链”为主导解决习题教学困惑.中学化学,2012(3):4-6.沈绍波.开启思维的钥匙——化学课堂“启发最最佳时机”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26-27.林建成.化学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教的时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33-3

4.上一页12

课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例如,认识SO■性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认识物质性质的概念框架。一是引导学生从组成元素的化合价角度分析其氧化性、还原性(S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二是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类别角度分析其有什么通性(SO■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三是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特殊性角度分析有什么特性(SO■具有漂白性)。

五、“导学”在教学规律探索处

通过探索途径得来的知识往往记得牢,用得活,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对一些规律进行探索。在规律找到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分析、综合、概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将质量均为wg的H■和CO分别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并将产物分别通过足量Na■O■后,固体增重各多少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题目进行变换:若气体换成是wgH■和CO的混合气体,固体增重会如何?若气体换成是CH■OH、HCHO、CH■COOH、CH■OH(CHOH)■CHO或是它们的混合物,固体增重又会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组成特点,将上述结构简式分别写成(CO)(H■)■、(CO)(H■)、(CO)■(H■)■、(CO)■(H■)■,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再经教师指导,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推导出分子组成满足(CO)■(H■)■[m、n为整数]的物质均符合题中条件的规律。经历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学生自然掌握牢固,运用自如。
总之,富有艺术性的引导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最佳引导时机,精心选择引导处,不断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和途径,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任正学.以“问题链”为主导解决习题教学困惑[J].中学化学,2012(3):4-6.
沈绍波.开启思维的钥匙——化学课堂“启发最最佳时机”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26-27.
[3]林建成.化学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教的时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