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马克思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双重特质与革命两重向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95 浏览:50138
论文导读:
摘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我们今天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探讨了革命的两重向度,并以此当代的社会变革。认为、只有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的单一化与革命理论的抽象化,从社会历史的本真来把握革命理论的政治向度与社会向度,并在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相统一的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与把握当代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革命;政治;社会变革
1004-0544(2012)11-0011-05
20世纪无产阶级斗争的失利、当今全球化的深化以及当代社会的急剧变革,都要求我们认真面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理论的内在关系。从革命情势上讲,今天无法仅仅通过经验事实来证成与激发无产阶级的解放使命与革命;从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境遇上讲,也需要直面当代社会变革的格局与困境。如果只以所谓的“历史规律”来推导革命的内涵与指向,如果只将革命单一地指向政治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在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的真实意境上面对当前社会变革的目标与趋向、问题与困境、证成与批判等问题。因此,如何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来理解革命的政治向度与社会向度,如何从革命的政治指向与社会指向去呈现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变革的解释力和引领力,就成了理论与实践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单一化与革命理论的抽象化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一直是人们解读马克思革命理论的理论支点。然而,卢卡奇的意识革命、葛兰西的领导权和阵地战革命、阿尔都塞的多元论革命、马尔库塞的乌托邦革命、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体主义革命等却又说明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解读存在诸多分歧。在我们看来,这些理论成果在以独特视角推进马克思革命理论时所体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化与革命理论抽象化趋势,是分歧存在的根本原因。
理解革命理论时的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化,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片面理解为前提对马克思革命理论进行的解读与诠释。即,忽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科学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方式,将社会历史的发展问题现实化为政治经济问题的基本特质。或者把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经济决定论,将革命视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或者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化成意识形态,将革命视为无产阶级争取利益的暴力活动和贯彻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或者把历史唯物主义抽象化为方法论原则,将革命视为方法论的具体化等。由此。革命失去了宏观的社会历史视野,简化为争取现实利益的暴力、贯彻意识形态的手段与玩弄社会历史的方法,从而被抽象化、庸俗化与简单化。其具体表征可以概括为三:其一,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将革命视为利益博弈的结果,经济发展的顺延。革命即获取实利的便捷方式。从第二国际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为经济决定论开始,这种观点就开始盛行。今天,将革命视为经济发展顺延的解读模式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两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从微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把阶级看成是集团成员一致性、积极地参与集体行动的过程。”按其逻辑,革命是现实的经济博弈,革命主体必然面对博弈中的囚徒困境,这就消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革命动机与,革命不可进行;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又并非是绝对孤立的“囚徒”,所以人们之间相互多次重复可以激发人们的革命,革命可行。质言之,分析马克思主义假设,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只是经济分析,其学说只是在生产结构内展开。并将“历史的现实的人”简化为“经济人”,把社会与社会实践视为个人博弈的结果。从而在经济结构内部循环地寻求对革命的解释,革命自身的超越性等同于释放暴力的合理性,革命的现实性等同于追求实利的合理性。这既是对革命的抽象,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其二,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化使革命退化贯彻意识形态的手段、争取现实利益的暴力行为。革命失去了科学和道德上的依据。阿伦特认为,从自发的角度说争取现实利益可以是革命的直接动力。这正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道德理由。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现实利益由社会历史规定和生产。由此,对于阿伦特的观点,我们也可这样推论:革命的动力其实来源于革命者对自身历史处境和历史价值的科学判定,革命的道德合理性与科学合逻辑性是社会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如此看来,社会历史生产什么样的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利益需求,就会产生与之相符的革命行动。而且,如果我们认同革命者的现实利益是由社会历史生产和规定的,那么革命就具意识形态性。或者说。意识形态作为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在革命中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却不是决定性的和唯一的。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革命理论提出的意识形态革命,对强调意识形态对于革命的重要性无疑是积极的和重要的。但是,当他将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化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时,就注定其革命理论是抽象的。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而非无产阶段的阶级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下的革命必然会超越那种基于主观判断的利益和意识。其三,历史唯物主义单一化使革命主体抽象化、革命动机个人化、革命追求庸俗化。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统治和压抑已深入到人的感性——即本质规定之中,革命必须建立新感性。”埃尔斯特则认为。“马克思关于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技术、剥削、阶级斗争和信仰所形成的观点。其实质在于形成了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革命理论必须基于这种个体而重构。”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注意到了个体生存与社会匮乏之间的内在紧张,也看到社会个体对革命成本和革命收益的计算,但却从根本上抽掉了社会宏观因素对革命的决定性影响。虽然。今天马克思所说的绝对贫穷有所缓解,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贫困或者贫困有所缓解。我们知道,历史唯物主义本身是注重社会历史中个人的生存状况与生活情态的。但如果仅仅以抽象个体的视角、动机和追求去诠释某种历史实践却又是不合适的。因为,历史的具体是从属于历史的抽象的,历史的抽象又是由历史的具体构建的。所以,抽象的革命主体、个人化的革命动机以及庸俗化的革命追求,都是对革命的抽象。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所以,革命的深层次目标应该是“对社会生活关系。即社会成员间的物质关系进行深刻的变革。”而非简单地获取政权与取得权力、改造政治形制与重建法律制度。因为,人现实关系的财富是人真正的财富的表现,革命必须突破以一种分配模式取代另一种分配模式的政治演进逻辑。才有可能真正使人的社会关系向人本身回归。革命不能只停留于以现实的政治权利为目标的分配模式之量的改进,而是要对其进行质的突破。当然,马克思的社会革命不仅仅是指最高目标的共产主义革命,而且也涵盖那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物质关系的革命形式。比如。马克思认为,“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就其推翻贵族和王权,推行资产阶级宪法而言。是一种政治革命,就其消灭贵族和农民之间旧有的封建依附关系而言,建立一种自由的小农经济而言又是一场社会革命。”如果我们借用阿伦特在《论革命》中概念来说,借助于“必然性”的革命是政治革命,力足于开端的革命则是社会革命论文导读:有无可匹敌的穿透力、解释力与引领力。因为,“现代世界中的政治自由前景(长远来说)取决于能够以怎样一种的方式驯服资本主义,而且取决于是否能够在国际层面实现最低限度的社会正义。”基于此种认识和前文论析,我们认为应该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面对当代社会变革的现

。由此看来,社会革命的注意力并不在于表面的政治形制,而在于决定政治形制的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而且“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所以,社会革命“是接着一种新的变化了的生产方式而取得了突破的对社会生活关系(所谓的社会状况),连同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变革。”
而且,直指社会关系的社会革命还在深层上改造革命的主体。革命不仅要造就一种操作性强的社会组织模式,而且还要在超越社会组织方式的意义上创造适合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革命是由先进阶级基于革命的历史目的论而领导。人民大众直接参与的改造社会关系的群众性活动。在革命中,革命的目的论不仅是领导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且也是人民大众的阶级意识。当然,革命对于革命主体的改造并非是一蹴而就。也有可能在革命的失败中达成。马克思在研究法兰西阶级斗争时认为,在“失败中灭亡的并不是革命,而是革命前的传统的残余,是那些尚未发展到尖锐阶级对立地步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即革命党在二月革命以前没有摆脱的一些人物、幻想、观念和方案。”革命政治目标是否实现并不是权衡革命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也绝非决定革命是否必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它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所以,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打破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四、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与当代社会变革

当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调和内部矛盾的政治改革、协调国际关系以转移国内矛盾的政治妥协。还是我国目前正在深入的社会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都为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革命理论的视阈来当代社会变革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课题。而且,目前不同体制国家进行的改革还呈现出利益趋同、矛盾交织和意识形态深度渗透等诸多特点。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理论依然具有无可匹敌的穿透力、解释力与引领力。因为,“现代世界中的政治自由前景(长远来说)取决于能够以怎样一种的方式驯服资本主义,而且取决于是否能够在国际层面实现最低限度的社会正义。”基于此种认识和前文论析,我们认为应该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面对当代社会变革的现实格局与实践困境,反思变革进路、匡正变革理念、引领社会变革的前进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时代的贫困得以缓解,平等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政治自由在法律的意义上也基本获得。然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超越性双重维度中来审视当代社会中的贫困、平等和自由等问题时,我们发现革命所要改造的政治形制与社会关系依然是问题丛丛。因为,首先,贫困不是贫穷,而是对人“支付能力”的剥夺。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将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证成逻辑依然有效。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其次,平等不是社会经济竞争之量上的等价和所谓进入社会公职之机会的均等。当代政治哲学往往都把平等等价于进入某种公职的机会平等。这种平等观念从学理上消解了革命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但是。量的等价与机会的均等本质上只是平等的“不平等权利”。因为。“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算。”再次,当代的政治自由依然只是在重述市民社会的自由。而且。“自由摘自: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这一人权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与人相分隔的基础上。这一权利就是这种分隔的权利,是狭隘的、局限于自身的个人的权利。”对于贫困、平等、自由的这些理解直接具体化到当代社会生活中就是经济生活秩序的跌荡起伏,政治生活动荡不安,社会生活的物欲横流。显然,这与革命要达至的目标还有极大差距。
第二,以马克思革命理论的两重向度探求当代社会变革的目标追求、实践方式、与诠释原则。总体上讲当代社会变革的目标追求应该是。在从政治形制上建立公共自由与个人全面发展互构的、驯服资本逻辑的社会运行机制:在生产、生产关系上,“取消为交换价值而生产、回归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变革上追求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社会变革的实践方式而言,革命的双重向度说明,针对政治形制、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意识形态领域,既可以是以突变的方式来一场政治革命。还可以是一场渐进的社会经济政治改革。或者说,当代社会变革中,暴力革命依然可能,改革则是首选。只是我们应该谨慎辨析每种社会变革方式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切不可落于将革命等同于暴力的理论与实践陷阱(这其实是阿伦特反马克思革命理论的基本逻辑)。在诠释原则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缓和社会矛盾、掩盖生产关系本质的政治改革与社会改进不是真实的社会变革,而是一种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资本逻辑的手段。因此,革命的两重向度是分析当代社会变革的思想视角。在诠释当代社会变革、分析发展趋势时。我们应该明确社会变革不仅仅是调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需要与消费、生产和交换等方面的表面矛盾,更应该定位于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念。
因此,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特质与革命的两重向度来看,现代社会变革必须面对资本逻辑的宰制、物化逻辑的支配、消费主义的盛行等诸多难题。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我们不能只抽象地说,“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积累机制、阶级斗争以及不同政治力量通过政府发挥的作用是驱动变革的动力机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而应具体分析探究其仅在政治层面打转的事实;面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应该在实践与证成的基础上提升其超越政治形制的社会意义与人类价值。
责任编辑 刘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