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语文体验过程享受语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491 浏览:142540
论文导读:和主干,那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简明的“厚道”,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2.2和谐社会发展观的再认识。建立和谐社会是多年来志士仁人追求的理想,也是时展的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谐的学校教育应当是开放的,社会广泛参
【摘要】传统的课堂是一种知识中心主义的课堂,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通过对知识观、人才观、发展观的再认识以及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开辟出综合性学习的路径。笔者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依据,提出“体验过程,享受语文”的大学习观,构建了系列体验活动,促成语文学习的愉快,使课堂扩大化,成为一个促进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观 人才观 发展观 动态生成 体验学习

1.课程改革中语文冷思考

传统的课堂是一种知识中心主义的课堂,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传统课堂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教育是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促进生命的成长,遵循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的事业。因此,课堂应该是一个促进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
语文教学同样存在知识课堂的狭隘现象,把语文课定格在字、词、句、段、篇的肢解僵局上。目前的语文课,大多数教师满足于“教”语文,一篇课文从头开始讲读一直到结尾,讲完了,这篇课文就“教”结束了。学生不能从阅读课文中找到生活,找到自然,找到自己,发现伟大,感受平凡。一堂没有“自我”的语文课,就没有了灵气,更没有生成。
语文被局限在课堂教学上,与自然,与生活分割,使学生干涸。面对信息社会的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知识需求,语文教育的视野应该扩大,走向多元的、整合的大语文。

2.体验学习的意识生成

笔者以十一年的教学实践,十年的管理感触,同时深受了叶澜教授教育思想的熏陶,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提升到“语文教育”上。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应该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人格的力量,让课堂包蕴深邃的视野。语文是大气的,是厚重的,它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它的内涵应该与文明相通。

2.1 知识观的再认识。

以前,我们在看待、建构学习者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着一些重要缺陷,我们比较重视死的、硬的、分割的知识,不重视活的、软的、融合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我们惯于沿袭直线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完整的学习方式,排斥立体的、跳跃的、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结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果,造成认知结构死板、僵化、单

一、狭窄。注重积累现成的知识,不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思维方式。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在和顺应两种方式来把握客体,从而达到与现实平衡的。同化是把客体、直接纳入和吸收到认知结构中来,顺应是各新对象无法被同化时,主体认知结构本身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再来把握对象。
我接受过陕师大教育哲学的一位教授一节课的传授:他认为在新的社会发展中,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是不存在的,提出“两个主体”的观念,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我是很钦佩的。以上皮亚杰的观点,我暂且以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传统的知识观,存在问题:过于宠信有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记载的知识,以至于把它当成了惟一的知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就淹没在符号里了。事实上,由语言文字来承载,表现的知识,仅仅是全部知识的小部分,更多的知识,如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所说,属于“意会知识”,教育应该把更多的“不可言传”,留给学生去自由体认和想像,而不是以只言片语束缚人心,蔽塞大观。用学生自己的体验去添补认知结构的伸缩性。
我们过于宠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培根的名言,知识只有在为人类造福的前提下才是力量,否则,在丢弃道德时,它则成为猥琐和渺小。
新的知识观应当是主体的,多维的。两个主体应该相辅相成,共同生成获取。知识之树,应该牢牢把握住健康的根基和主干,那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简明的“厚道”,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2.2 和谐社会发展观的再认识。

建立和谐社会是多年来志士仁人追求的理想,也是时展的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谐的学校教育应当是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
教育肩负起新的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让教育更加和谐,从而使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和谐的教育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教育应该体现在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公平的机会,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教育在和谐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和谐。让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支点,成为未来幸福生活的人。同时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培养出善于交流、具有协作意识的人才。

2.3 人才观的再认识。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为本必须观念先行。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新人才,真正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人才观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遵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人才预测中建立了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的人才观,从而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第二个阶段在2002年以后,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建立了判别人才标准不能仅看学历或职称的高低,而主要应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大人才观”,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因此,需要重新界定人才的内涵。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人才。
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与用学历职称划人才是一个巨大进步。新的人才观决定论文导读:
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将发生变革。

2.4 新课程标准的再认识。

随着发展观、知识观、人才观的变革,语文教学也与时俱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课标”首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且明确指出是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学习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应建立博大的语文观。

3.建构体验学习享受和谐语文

新的知识观、发展观、人才观引导课标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培养方向。我国学者郭思乐认为,学生理解和真正获得知识,所依靠的核心因素在于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悟感,情感和悟感要靠儿童自己体验本质获得,而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这为我们明确了教育实践的途径。
认识过程必须融入生命体验,享受摇曳多姿的学习过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把语文学习变为一种综合性学习,形成生成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十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

3.1 自然——语文。

多少文人墨客用饱含深情的美文来赞美大自然,这样的优秀佳作也被纳入教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有几篇描写春天的佳作,于是,老师在教学时进行了自然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设计了“春日行动”活动,让学生动眼、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动动手,找一找春天;再动动脑,说说记记。然后作出如下记录:
3月17 日3月20 日3月22 日
我的发现:我看见远处一片红云,感到很奇怪,走近一看,噢!原来是桃园里的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
我的积累:奇怪
词:百鸟争鸣
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我的发现:花园里鹅黄的迎春花对这我张开一张张笑脸。
我的积累:飞舞
词:鸟语花香、春光灿烂
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的发现:厂门口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有黄、红、白、紫,各种颜色,它们对这太阳微笑。
我的积累:朝霞
词:和风细雨、万紫千红
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自评好师评自评好师评自评好师评
学生这些直觉的、感性的“意”和内在的情感在活动中同时萌发,互不分离,这些经验与学生的文化积淀,激活储存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意”,让孩子们情感化的、文学化地拥抱生活。收获充满了惊喜,充满灵性,童稚的诗人被大自然一触即发,结出可喜的硕果。自然活化了孩子们的语言。

3.2 生活——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老师和学生都做生活的有心人,挖掘生活资源,充分利用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资源开展语文学习的体验。
我校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体验活动,我们将这些体验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相结合,构建了展示学生自我智慧和才华的一个舞台。
生活一:体验科技节。
这项活动包括,参观科技馆、听科普讲座、看科学实验,这些活动为广大学生展示创造能力和活动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学们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仪器,感受到科学的奥秘,一张张充满渴望的小脸簇拥在一起,一双双惊奇的眼神盯着静电演示台上老师竖起的头发,一只只小手小心翼翼地操作仪器……科学的魔力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灵。红领巾科技节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一股科普小发明、小制作的热潮,并与语文学可整合,写出一篇篇科普征文、演讲稿。
生活二:体验体育节。
我校每两年举办一次体育节。在体育节期间,学校开展了体育节会徽征集、亲子运动会、骑自行车比赛、“寻找体育界里的英雄”等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感受着团结的力量,体验着合作和理解的重要,积极向上的集体凝聚力逐渐在学生中形成。充满热情的倡议书,感人的亲子短文和体育英雄故事一时在校园传播。学生们收获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成功。
生活三:体验读书节。
这是一次以读书、积累为主的系列活动,活动程序是这样的:
(1)全校发出倡议书。
(2)各年级选出(或写出)自己的口号,悬挂宣传或使每个学生铭记于心。
(3)在老师帮助下选取必读书目、篇章和自选书目、篇章。
(4)做好积累记录。
(5)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汇报会。
(6)图书交易会。交易会活动把市场作为岗位,把当一次售货员、市场管理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面与他人进行交流时的心情和态度,体验交易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这样,学生以文字阅读、积累、指向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了语言,应用了语言,用书面与口头相结合的办法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色彩斑斓的生活的全面介入,创造了许多语文的“精彩故事”,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3 交流——语文。

生活中的语文应用于交流,交流使文化和素养融合。2008年我校65名学生和38名香港中小学生一起开展手牵手共倡环保活动,两地学生除听香港、内地环保专家介绍环保知识外,还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广场等历史名胜,并整理出一份环保建议书,在我市繁华路段发放环保垃圾袋,同时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通过社会活动中与香港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们体验到香港的文明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7ctime.com
、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也感受到我们内地学生知识的丰富,得到古城文化长期熏陶的优秀底蕴,在相互的交流、沟通中学生们充满自信中得到检阅,此次活动也是一种辅射,使内地学生的扎实基本功通过交流传播给香港学生,香港学生的礼貌亲和、博爱情怀影响着我校同学。交流,冲开了地域的局限。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学习无论是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还是表达胸臆都是一种动态的。科学的知识观、人才观都是发展的、动态的,教学更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开发综合性的体验式学习,不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的融合的过程。从传统课堂的凝固转变为生活的丰富,使学生真实的体验,快乐的享受语文学习。让体验演绎语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