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教学改革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革新学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09 浏览:21392
论文导读: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改目标和教改方案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应以作物生长过程为主线
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和《作物栽培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需要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对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措施及教学改革的成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
1672-5727(2012)12-0027-02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多学科发展的特点,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是根据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优化栽培管理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该学科在农业科学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的改善和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适用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被动式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教改目标和教改方案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应以作物生长过程为主线,打破学期界限,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农事操作要求开展教学,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围绕作物栽培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积极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体现高职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开拓意识、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具体的教改方案包括以下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全面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拓展深化实践教学,积极构建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实习(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课程论文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实验实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实践教学,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与外界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广泛交流,创造先进宽松开放良好的实践条件,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科技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作物的生长季节和农事操作要求开展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积极参与及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教改措施
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近年来,我院《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组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的建设,制作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课件,编写了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添置了数量充足的光盘资料、录像资料、教学挂图等,2010年已成功通过院级精品课程评选,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教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学大纲等教学资料已按年度建设方案部分上网,为学生的课后学习及开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材料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按照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力求做精、做优,争取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深化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内容,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单项技能实验和课内综合技能实习(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训及课程论文几部分构成。其中,前两项共安排15次课堂实验,2周综合实训,共计90学时,占本课程教学计划的60%。单项技能实验主要包括作物播前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植株生育动态观察、看苗诊断、作物产量预测等内容;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包括作物生产计划的拟定、作物生产资料的准备、土壤耕作及其质量检查、作物田间管理和作物生产技术总结、参与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生产管理等内容;社会实践包括调查了解农村生产现状、农资市场供应情况、农技推广现状、农资营销方法、农业企业生产和经营情况等项目。顶岗实训在第四学期结束时就可以开始,为期一年。整个实践体系的设计及内容安排可满足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要求,既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及对信息的收集和整合能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均可得到提高。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实习训练,可使学生真正实现“文武双全”,具备能写会干,懂技术,能吃苦,善交流,执行力强的综合能力。
转变观念,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作物、环境和措施)的复杂性、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地区性要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条件的改变及对作物生育规律认知的进步,本学科内容会随之调整。现代农作物的生产除了要达到高产外,还应兼顾优质、高效节能、生态安全、保护环境和高效利用资源等。为此,除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及时向学生传达本学科的发展论文导读:
趋势、补充农业部近几年的主推栽培技术、主推品种等内容;分析本省作物的生产现状,补充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内容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生产实习项目内容,布置一些需利用网络或专业期刊查询的学习任务以促进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选择总论和6~7种区域性的主要农作物作为主讲内容,其中粮食作物3~4个,经济作物2~3个,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应常抓不懈。要根据生产、实习需要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并在需要时适当地加以微调。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学院借助教育部央财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入经费约240万元,用于学院相关专业各实验室的改造、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人员的培训和学院农场及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学院现有完备、先进的作物生产综合实验室200m2,实行开放制度,并有教师指导,以利于学生设计创新科技意识的培养。另有温室大棚4个,教学试验田20000m2,基础设施完备,农机具齐全,学院农场有生产大田40000m2。我院坐落于农村,周边分布有大面积农田,有着各种各样的栽培模式和作物种类,可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广阔的空间。近几年,系部及专业教师也致力于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现已与十余家行业企业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关系,与宿州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宿州市农科院,夏刘寨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夹沟香稻米生产基地、天益青种业、隆平高科、民得利种业等种子企业(集团)和制种基地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长足发展,为课堂实验及综合生产实习实训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器具,完全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的需要。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科技意识通过成立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和作物栽培兴趣小组,让学生提出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其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科研素质均会得到提高;组织学生到高科技示范园、农科院、典型的栽培示范区(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参观,以了解专业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开阔视野;经常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部门领导作学术报告,邀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进行励志宣传。这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可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鼓舞其斗志,为其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基础差、学习兴趣不足),理论教学应采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阅读指导式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粉笔黑板教学与光盘录像影像资料相结合,辅以实物、挂图、图表展示及现场教学,课后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应利用学院实验室、农场及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大量的实验实习(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教学可采用现场指导法及“任务定人,效果定绩”的角色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在教学实习前一周就应把实验实习指导书提前发到学生手中,全面发动,让学生对要实习的内容、涉及的问题提早预习,这样实习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实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安排实验实习时间,促进工学交替及教学科研相结合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根据“2+1”的专业教学计划,我院的《作物栽培学》课程于第三、第四学期开设。考虑到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打破常规学期界限,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联系,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安排实习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参与生产、科研的过程,实现工学交替和教学科研相结合。在第二学期暑假期间,学生就可以到农科院所、相关企业的制种基地、生产基地等单位实践锻炼,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和工学交替。同时布置一定的调查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接触生产实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和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后来的学习。
按作物的生产季节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在教学中,严格遵循授课时间与生产季节同步,实验实习内容均根据作物生产季节的实际情况安排进行。这样可以实施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及随讲随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如在黄淮海两熟区,秋季安排小麦的播种实习内容,让学生参与撒施肥料、播种机械的调整、播种量的计算等生产过程;安排小麦与短季蔬菜的间作、油菜的育苗及移栽等内容,切合生产季节,实习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从土壤耕作、播种方法、播种方式到育苗移栽的整个过程。寒假可安排设施栽培、社会实践等相关实习内容。春季主要安排田间作物的育苗移栽内容、玉米大豆(花生)间作、垄作等实习内容。暑假期间安排作物的田间管理、社会调查等实习内容。
采取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促进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单独进行考核的方法。理论成绩的考核由学生上课出勤、回答提问、作业成绩及笔记记录情况、闭卷考试成绩等几个方面的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践成绩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实习结果相结合的方式,由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及操作成绩、管理结果等构成,实验实习报告成绩占30%,实习期间的表现及操作成绩占70%。校企合论文导读:
作、工学交替实习的考核由合作企业指导教师(专家)确定。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广泛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学习,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课程教改成效
近年来,我院《作物栽培学》教学组成员一直致力于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形成了较科学成熟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多种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及科学考核方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作物生产的特点和周期性,灵活安排教学和实训时间,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为了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34-135.
李向东,孙学振,贺明荣,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74-75.
[3]徐团团.浅谈高职教学方法[J].商业文化,2011(7):201.
[4]何兴楚.论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7(3):8-11.
作者简介:
郭静(1972—),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安徽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高产优质群体质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