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德育重视德育过程中师生联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41 浏览:157273
论文导读:以学生为中心,否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不赞同一味灌输道德知识给学生。这种观点非常强调学生自身的作用,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应该避免教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主动发现式学习更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考虑到了道德教育中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发现学
[摘要]德育是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又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师生关系模式存在种种弊端,在德育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品德。
[关键词]师生关系; 德育; 特别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开展的前提,特别是在德育中,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德育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而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有平等性、目的性、示范性几个特点。
首先,德育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都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平等不仅表现在人格方面,在教学方面,师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一定永远高于他的学生,而学生也不见得道德水平就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低于教师,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其次,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具有目的性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于他们来说,学校环境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特定环境,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必然的,不可否认及改变关系。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传授的是德育知识,传授这些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具有社会倾向性的道德品质。最后,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具有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性作用可想而知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单个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更能对其他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师生关系之间所能够传播的德育信息比教师在讲台上传授德育知识更加有影响力。

二、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现有的几种主要模式

综观道德教育界的理论观点,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几种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

1.“教师中心”说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们大都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绝对权威性。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做导师的人应该随时灌输给他,应该用尽一切办法,使他懂得,使他彻底信服。”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师生模式强调了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而有的时候教师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性,会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而劣势则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2.“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是与“教师中心说”相反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否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不赞同一味灌输道德知识给学生。这种观点非常强调学生自身的作用,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应该避免教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主动发现式学习更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考虑到了道德教育中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点,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缺点,即过份强调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重要性,否定了教师在德育学习中所具有的引导作用。

3.介于“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说之间

由于“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都过于绝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不能成为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有些教育工作者试图在“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既不片面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片面考虑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师生之间互为主体,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主客体关系,但是这种观点也无法真正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把师生看成是各个分裂的主体,这样硬生生的分割是行不通的,因为德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以上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德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活动,只有学生信赖教师,德育才能达到其想要的效果。而这也说明了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德育学习的效果。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现在的学生特别是90后的学生大都比较叛逆,他们不需要一个传道式的教师,而是需要一个可以与之交流的德育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信任与鼓励,以理服人,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
参考文献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英]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沁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