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培养学生激活“四基”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94 浏览:97988
论文导读:你怎么写?”这时候老师走进学生当中巡视,拿出学生的四种情况板书。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生1:551020生2:aaaa生3:aabc生4:aaa×2a×4老师拿着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反思,逐一分析对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四基”,即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而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此,我特别认同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是过去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实际上,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四基”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素养呢?

一、用活教材,落实“四基”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中要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打开现在的数学书,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道道例题和习题,呈现在眼前的是把数学知识融进生活气息浓厚而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题,学生学起来亲切而有兴趣,这些题目看上去简单,而实际上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了。因为教材在编排上为了迎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大量增加了生活情景,把数学回归于生活领域,把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公式、法则几乎都删掉了,练习的递进性也忽略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安排在“分数意义”这一单元里进行教学,它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最大公因数的同时知道分数的约分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同理,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通分可以找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它在编排这两个教学点时最大的优点是安排了大学术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积累经验。但是教材忽略了这两个内容正是在“因数与倍数”这一知识领域中获得延伸的,相关的概念来自于这个单元里的知识。因此我有意把它调整为“因数与倍数”的延续内容,在学生掌握了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技能后,运用了教材里的活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挖掘两道例题的区别,明白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在应用中的异同。渗透数学的对比归纳的思想,从而落实“四基”教学。
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宽分别是9厘米、6厘米的长方形纸,提出任务一:如果要把长方形纸剪成几个相同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可以剪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边长最大是几?在学生动手画图后追问:这些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原来长方形长和宽的什么?
任务二:如果用这张长方形纸铺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几,至少用几张这样的长方形纸?
有的学生可能摆成了■或者■,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第二种摆法不成功,也就是说这个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同时是长和宽的什么?
知识链在不断的操作与质疑中产生了,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不同的意义。

二、动态生成,引导思考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常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或不能及时地发掘应用于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之中,这与教师对该课程资源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事件中识别、捕捉和利用这种课程资源,若教师意识不到或发现不了这种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及其教育价值就会流失。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发掘并有效利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又不使我们在其中迷失呢?
近日在十省市小学数学优质展示课当中,湖南省株洲市的贺云智老师上的《字母表示数》中,贺老师就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让学生一步一步陷入老师的教学“陷阱”中,从而让学生反思,形成知识的体系。
课堂中,教师运用的儿歌法已是老生常谈的事了,但是贺老师却能旧壶装新酒,把没什么新意的内容上得丝丝入扣。
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老师问:“你能编下去吗?”自然学生会顺着4只青蛙、5只青蛙按顺序编下去。老师用夸张的语气追问:“什么时候编到头啊,现在让你在练习本上继续写,你怎么写?”
这时候老师走进学生当中巡视,拿出学生的四种情况板书。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生1:551020
生2:aaa a
生3:aab c
生4:aaa×2a×4
老师拿着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反思,逐一分析对比哪种编法合理。学生逐渐理解不同的字母可以表达不同的甚至是没关系的数;字母除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就这样老师把课堂给激活了,真是一举三得啊!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了教师精心的预设,加上学生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动态生成信息,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始终是课堂的舵手,引领学生去悟、去舒展灵性。

三、重视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双基”训练,更要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
例如: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学生的学习就运用了变换和转化的思想。
下面的几种基本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均渗透着分割、合并、再转化的思想。
基本的面积公式学习完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些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时运用图形的变换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已是水到渠成了。在小学阶段尤其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繁为简的思想。
如,人教版第九册中的29页,原题是这样的: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其实学生通过计算不难发现其中奥秘,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我特意把它改为:
这样一来学生遇到难题了,死算吧,数太大没法算得准。从哪下手呢?论文导读: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是按书上要求先算结果再找规律,就白白浪费了一次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大好机会了。总之,落实“四基”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能时时刻刻牢记以生为本,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精选例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我跟学生交谈:解决数学难题要学会巧,要懂得巧就得学习一定的数学方法,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本领呢?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我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3的个数和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3的个数,告诉学生数学学习有一个叫以少推多(亦即化繁为简)的类比方法,我们找不到这么大的数相乘的积,可以从小的数入手,经我这么提示,学生开始着手研究了,最后达成了共识:
先试3.3×6.7=?;再试3.33×66.7=?3.333×666.7=?就这么一试,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让学生巩固刚领会到的这一数学思想,我再出一道类似的题:
此种题是将一个整体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利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找规律,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是按书上要求先算结果再找规律,就白白浪费了一次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大好机会了。
总之,落实“四基”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能时时刻刻牢记以生为本,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精选例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激活教学中的各种元素,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放在首位,那么学生就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定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只有学生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方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元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