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健康发展论推动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健康进展路径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28 浏览:111306
论文导读:
摘要: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目前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在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我们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因为公民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并不只是一个观念的和道德化的过程,而是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发育、社会制度的完善,以及作为文化之行为主体的公民本身素质、意识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将结合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建设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公民文化;公民社会;路径

一、我国公民文化发展的现状

中国历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比较强健,民众一向是重权力而轻权利,权利意识相当的薄弱,因此形成了一种缺乏参与的公民文化,并抑制了社会公共领域和公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公体意识孱弱,反过来它又造就了公民文化贫瘠的土壤。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我国的市民社会,客观上培育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等现代政治观念,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较之中国社会变革的速度,民众的观念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仍显滞后。我国著名学者王沪宁教授曾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第一、中国公民的政治敏感性较强;第二、公民的政治认同度低;第三、对政治体系的认识差;第四、政治感情淡薄,即公民缺乏对政治体系及其权威的归属感、眷恋感。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是一种传统政治臣民文化与现代参与型文化的混合体。在目前政治化进程中,的移植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合形成、发展的土壤——相应的公民文化。因此,我们既要发扬传统臣民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汲取现代参与型文化的精华,培育适合我国的公民文化。

二、我国公民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也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文化遗传机制的作用、社会不同的领域转型步调的不一致性、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倾向的客观存在,公民政治意识表现出一些消极现象,使公民文化的建设遭遇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政治主体意识缺乏

现阶段,我国公民普遍缺乏政治主体意识。首先,缺乏对主体地位的自觉认识。一方面,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另一方面,少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缺乏对公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其次,缺乏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意味着敢做敢为,行为自主。在多数情况下,公民若是有了政治要求或利益受损,他不大会求助法律而是更倾向于“找关系”或向“清官”和其他掌权者倾诉。最后,缺乏平等意识。

(二)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我国虽然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但是公民的参与性不高,大多数都是顺从,甚至保持沉默。他们对政治采取旁观、冷漠的态度,而很少参与到政治过程中去。政治体系具有输入和输出的特点,如果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缺少信息输入与意见的反馈,就容易导致系统失衡。因此,强化政治参与意识,有助于社会成员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是国家的主人,有权选举、监督和罢免政府官员,从而使国家始终能够在社会控制和支配之下,保持政治。

(三)公民法治意识淡薄

法治是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有机组成,在西方政治文化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基础上的交往行为都有一种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而在中国却缺乏这种制度规范下的交往模式。虽然从改革开以来,我国开始重视法治的建设,也正经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型。但是由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制,封建残余思想严重,民众也就难以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更无从谈及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治权益。首先表现在缺乏对法律的高度认同以及法制观念淡薄。其次,缺乏对法律的尊从。再次,权利观念淡漠。

三、在公民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促进公民文化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市场经济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制约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观念的东西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所以要培育出成熟的公民文化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公民社会赖以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人们自由的主体精神。

(二)完善政治制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

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实际上主要是通过社会的政治制度实现的,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生活直接的决定因素。与其他制度相比,政治制度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政治制度涉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第二,政治制度能通过其他制度安排来间接影响各种非政治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第三,政治制度不仅依靠强力来维持,而且它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 一个公民对政治规范的理解、对政治参与的期待,总是要以政治体系实际提供的参与机会为依据。

(三)普级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

公民文化的培育及公民性的养成,还需要提高公民的个体文化素质。公民的文化素质不只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还指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公民了解和掌握获得政治、法律信息的渠道,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怎么样参与社区、公众活动的组织能力等方面。因此,需要发挥教育的功能,来对公民进行积极的引导。不断提高公众的法治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过程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而科学精神与法治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文化教育是促进社会与法治意识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