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体制改革关于深化中国社会体制革新一些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20 浏览:23051
论文导读:
摘要: 社会改革的全球化背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历程和社会体制改革发展经验表明,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既是目标模式问题。从实现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类社会理想出发,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确定为“自治社会体制”,实现这个目标模式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处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变的关键阶段。实现这个转变,目前亟待从观念、方法、主体和机制等方面解决一系列制约社会体制转变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社会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自治社会体制
1671623X(2012)05000508
社会体制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而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作为对政府、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地位及合作方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式等方面进行的制度安排,社会体制是组织社会生活、建构公平正义社会的基本制度。社会体制改革,是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社会体制改革既包括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也包括事业单位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公平的社会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民福祉和推动社会进步。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体制改革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常态社会”逐渐演变成为“风险社会”。全球化带来了社会不平等的复杂化、劳资矛盾的扩大化、社会内部的分裂化和市场体系的扩张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思。以“民族国家终结”、“后福利国家”、“市场失效”为代表的终结论和失效论,反映了人们对民族国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体制效能的质疑。在反思质疑的基础上,社会达成了新的共识:一方面,过度强调市场作用的自由主义是有边界的,市场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是万能的,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依靠国家和社会;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国家干预的传统社会主义也是有限度的,[3]国家不是全能的,必须赋权给市场和社会,划清各自界限、明确相应责任。基于这些共识,一场以修复社会团结、建设生活政治、重建社会信任、发展对话、改革福利国家为目标的社会变革正在兴起,并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减少市场和国家过度干预,确立社会中心地位;二是扩大社会权利覆盖范围,避免排斥急剧恶化;三是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作用,促进社会再组织化;四是建立参与合作治理机制,保证主体作用发挥;五是维护和增强个体权利和能力,创造公平发展机会。

二、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反思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体制改革进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主导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构了“国家-单位-个人”的一元主体社会管理格局,执政党和政府成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国家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管的“全能国家”,社会成了缺乏结构和功能分化的“总体性社会”,个人成为缺乏自主性只能被动服从的个体。[4]国家的社会控制和福利供给职能向单位体制延伸,人民公社体制发挥着议行合一、政社合一的重要职能,依靠政治身份划分的阶级分类体制同运动式、批斗式的政治管理方式结合在了一起。这种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依靠严密的社会控制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平均主义分配的同时也窒息了社会的创造活力,牺牲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2.传统社会管理体制解体阶段(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放权让利调动各方积极性,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赢得了自主权和积极性,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转型到适度行政性分权的政治体制。政治和经济逐步分开,私人经济部门在公共部门之外得到逐步成长。党委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的至高无上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人民公社体制、政治身份分类体制先后解体,运动式、批斗式的管理方式被法制化管理方式取代,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日益松动。作为社会控制细胞的福利单位逐渐演变为比较单纯的工作场所。3.现代社会体制奠基阶段(1992-2002年)1992年南巡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后,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到十六大前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理念主导着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向,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个体和私营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私人经济部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民间组织管理日益规范化,从定期清理走向依法登记管理;城市社区建设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程,农村村民自治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这些新兴社会事物的出现与发展,为社会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以交换价值为核心的市场化与以“甩包袱”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化逐步成为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导向,过于强调商业化和社会化的资源动员机制,过于强调职工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所应担负的责任,过于淡化政府责任。这种单向度的发展逻辑,导致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群体差别悬殊。社会组织只能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有限的拾遗补缺作用。4.现代社会体制改革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中期阶段。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明确,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开始从国家全面控制和包办代替的传统管理模式向多主体合作参与的现代治理模式转变。党的十六届四中会议做出的决定,标志着社会管理的巨大进步,也成为引领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方向的纲领性文件。2006年,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改革在中国执政以来的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得到了体现。党的十七大正式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提出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并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并举,标志着我国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进入到自觉构建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是我党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的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2011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隐藏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论文导读:自治。从体制角度看,“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其实质也就是一种“自治社会体制”。中国古代也曾有过社会自治的历史与丰富的思想资源。源自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道家,就提出过“无为而治”、“无为自化”等深刻的社会自治思想,其基本精神与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一致的,客观上蕴含了一种自由精神与自治意识,尽管这
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党的文件到政府规划,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应对发展中各种困难的重要手段,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障。(二)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经验与瓶颈总结反思六十多年的社会体制改革实践,主要有三方面重要经验。1.坚持服务经济发展 经济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民富国强”的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着力解决好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构,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举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整合利益需求,提出社会政策纲领并凝聚社会共识,整合各种力量、牵头组织协调、实施监督管理,为社会体制改革明确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治保证。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的社会体制始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中进行规划、决策和部署,以实现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综合分析与反思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目前所处的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同步进行的中国式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失衡、社会秩序失范和社会利益失调等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我国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社会体制改革涉及的诸多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社会治理问题,也是目前最急需突破的瓶颈环节。社会治理问题说到底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5]正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包办市场、替代市场等问题一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集中力量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好政社不分、政府包办、政府替代社会等问题。探索建立适合社会运行规律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体制模式,成为深化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总体思路

(一)“自治社会体制”目标模式的提出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视之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即“自由人联合体”[6]。这种“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也就是一种完全自治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国家职能将逐步消亡,社会将依靠自由人实现自治。从体制角度看,“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其实质也就是一种“自治社会体制”。中国古代也曾有过社会自治的历史与丰富的思想资源。源自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道家,就提出过“无为而治”、“无为自化”等深刻的社会自治思想,其基本精神与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一致的,客观上蕴含了一种自由精神与自治意识,尽管这些思想建立在极其不同的社会发展基础上。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个人的发展,而社会发展首要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这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也是一致的。从社会长远发展来说,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为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理想,建构在个体充分自由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治社会体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的神圣职责。如何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主动地肩负起这种历史责任,坚定地拓宽社会自治范围、适时地提高社会自治程度、不断地提升社会自治质量与水平,有步骤、分阶段地探索建立“自治社会体制”,实现由不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太充分、不太完善的社会“自治”体制向充分而完善的社会“自治”体制过渡,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构社会体制的总体方向,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努力完成的中心任务。 (二)实现“自治社会体制”目标的总体思路“自治社会体制”是改革要达到的理想社会体制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经历由低到高依次三个发展阶段,具体实施好“三步走”战略。1.“国家管控体制”向“强国家-弱社会体制”转变这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发展阶段。“国家管控体制”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指把政府和社会严整地结合在一个系统中,政府的影响深入、渗透到私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把一切事务泛公共化而形成的政府包揽一切事务的治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政府“失灵”,不少地方付出了牺牲、丧失活力、滋生腐败、降低效率等代价。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授权和分权来转变职能。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育不足与不良,难以承接政府转出的职能,从而形成“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社会,与国家相比仍然不够强大,社会的贫困人口仍然较多、人民富裕程度仍然较低、民间资本运作空间偏小、公民发展和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发挥,也难以实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加的氛围和更加公平正义的权利。2.由“强国家-弱社会体制”向“强国家-强社会体制”转变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取向。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失败的教训说明,“强国家-弱社会体制”是无法持久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国家向社会放权性改革的日益深入,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社会来对国家进行监督,充分行使制约国家的权力;同时,也需要一个真正与市场经济改革总体目标一致、真正能够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的国家,来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对社会各相关领域进行有效控制与协调的国家政权,也需要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与自主精神、自主创新、自主组织、自主发展、自主服务的社会。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强国家-强社会体制”[7],实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制衡,国家保障和增进社会主体的权利和利益,社会监督和促进国家权力的健康运行,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3.由“强国家-强社会体制”向“自治社会体制”转变这是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马克思对未来国家和社会关系进行预测时指出,“政治国家及政治权威将由于未来的社会革命而消失”。也就是说,强社会的理想目标是社会代替国家实现完全自治,国家权力最终回归社会实现国家消亡。当然,国家的消亡也不是突然消失,而将经过一个国家主动收缩管理边界、主动向社会让渡权力直至消亡的长远发展过程。自治社会体制本身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经历很长的发展阶段。社会自治的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社会自治越发展,政治越发达,社会生活就越有活力,社会稳定的基础就越牢固。社会自治的范围、程度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地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指标与标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这样的长远发展的目标模式与评价标准,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明了发展远景,也有利于社会体制改革顺利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论文导读:,实现社会体制由自在构建向自觉建构的飞跃。建立“自治社会体制”就是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社会自治,这是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所向,更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四、当前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亟待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3
,实现社会体制由自在构建向自觉建构的飞跃。建立“自治社会体制”就是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社会自治,这是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所向,更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

四、当前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亟待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