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浅析消费社会中艺术作品有着情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30 浏览:96975
论文导读:
摘要: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贯穿了自符号学视野延伸开来的批判立场中,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由符号所支配定的社会的种种特征,以及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和物的存在状态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结构联系。其中关于艺术作品同艺术存在状况的相关分析,对于诸多现象亦是很有解释力。他将艺术视为纯粹的能指符号、乃至“仿像”——这未尝不可,那么若依此看来,得出它走向了终结的论断也是无可厚非。然而采取任何一种视野必然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它也是有局限的。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化
1005—5312(2012)27—0255—02
波德里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著有《消费社会》一书,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由符号所支配定的社会的种种特征,以及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和物的存在状态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结构联系。此书也有关于艺术作品同艺术存在状况的相关分析,由此理论视角出发看待诸多现象具有相当的解释力。

一、消费时代中物品的符号化

波德里亚的“消费”行为所针对的,不是传统物质和生理的满足,而是符号及其所连带的社会意义的满足。他在肯定了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提出了在消费时代有决定性意味的“符号价值”。现代社会正是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之上,持续着对于人的异化作用。它依托于符号进行分化和操控,实施着“物对人的包围”——这不仅指物的堆积和数量上的巨大,关键在于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即每件物品,相对于其自身的个体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乃是与之相联系的复杂的社会联系和背景。消费者不会再从具体用途上去看待单个商品,而是从诸多商品相互关联的总体意义上来看待它们。因而波德里亚认为符号系统是消费社会的根本特征。消费社会是“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行颂扬。”——即对传统意义上作为使用对象的事物的超越;同时也是对切实的日常活动现实的超越(这种“现实”很大程度上从物质层面体现)。在物质过于丰盛的社会中,消费对象从商品本身转到了商的品符号。购买行为更多是出于为了商品携带的符号意义的齐备和完整。“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广大阶级的人们沿着社会等级的发展,终于达到了更高的地位并同时提出了文化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需要用符号来炫耀这一地位。”这便是“现代社会的商品拜物教”。“物品丧失了其客观目标、其功能,变成了一个广泛得多的物品总体组合的词汇,其中他的价值在于关系。另外,它丧失了其象征意义、其几千年来的独特地位,并且渐渐耗竭而成为种种内涵的一种话语。”
根据符号学的理论,符号作为脱离了与现实世界中所指的抽象,它在自身体系内部运作的可能性及意义根据是由其所在的语言系统整体所保证的,并且不同的符号之间可以根据一定规则对等或互换。类似的,当今的消费行为意味着购买者所崇拜的是作为整体的符号价值系统。单个的商品具有的符号价值(商品所携带的地位、威望、阶层的象征)只能在一个具有不同社会高低层次的社会整体中,通过不同的层次区分才具有了各自的意义。因此现代社会拜物教是靠整个社会区分系统而发挥自身作用的。波德里亚也说:“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消费社会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的。

二、艺术作品、以及文化的符号化

“文化和其他不管什么类型的物品一样,都屈从于符号的同一竞争需求,而且就是根据这一需求被生产出来的。”符号运作机制将文化和消费融合,同样源于这种融合,本来同文化不相干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在消费社会中被美学所渗透,从一种实用的物品变成了具有了文化含义的审美符号。与文化相关的一切物品,包括曾经被视为“伟大”“崇高”的作品,都被纳入到了整个符号整体之中。在传统视野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曾经作为一种表达形式,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反映其所要表现的对象内容。形式与内容作为一对对立范畴始终互为根据处在一种张力之中——这也是使得艺术作品得以成就自身的根据。对这种张力的适当的驾驭方式使得作品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在消费时代,传统艺术作品的内容已被其他结构所遮蔽,连同它曾依赖的表现方式已被消费逻辑取消。艺术品不再是意义的载体,而是某种社会文化身份的标志。它在生产与消费的层层网络中,成了同洗衣机、电视机等日常必需物同质的符号,它们主要是作为能指的符号指向自身之外而发挥作用——人们借此确定自己的社会层次、进行身份认同——而其自身的意义已经不具有优先权。
“这里被分享的,再也不是一种‘文化’,即活生生的躯体、组织的现实在场——甚至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一种充斥着符号和参考、对学校知识的模糊记忆和时尚标记的奇怪主体,人们把它命名为‘大众文化’,也许还可以把它叫作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这里提到的“最小公共文化”即“代表了普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通消费者要活的消费社会公民资格而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消费社会中的文化个体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对于文化符号的占有。波德里亚也用“清炖文化汤”来打比方,他也说“这种P.P.C.C.之于文化,就像是人寿保险至于生命”并且这种P.P.C.C.是一种以考试范型作为手段的,为了“在社会中获得晋升的一种出色的形式”。

三、去魅后的艺术作品

消费时代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被制造出来的“去了魅的艺术”——它即将消费社会的目的性、实用性的规则作为自身的规则,亲自“对这一世界体系进行探索”。波德里亚认为这种艺术的充其量最多只是“一种唤醒的方法,以发现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生活。”它不再作为一种反映对象的形式,也不提供任何的理想范式。它在商业上的大举成功,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这样的成功。
波德里亚眼中符合消费时代特征的典型是安迪?沃罗尔,他说:“我希望成为一台机器。”这很好地揭示出其作品中大量单纯的重复——它们作为可以不断进行自身复制的能指,它们已经遮蔽了“原作”,取消其意义。像沃罗尔这样,“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想这样做,他们实际上是在自娱自乐,……这论文导读:
是一种自发的现实主义。”当代流行艺术将自身放回到消费社会运作的体系中,以同样的方式开展自身,亲身实践着来“承认消费社会的事实”。波德里亚认为这一现象是合乎逻辑的,并且说:“重新披上一件圣化功能的外衣”这乃是“最糟糕的情况。”对于这种现象,波德里亚承认这“违背了传统美学的道德”,却并不认为艺术应该以“反对去魅”的“圣化的形式”重新披上“圣化功能的外衣”。但这恰是最矛盾的地方,类似于沃罗尔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意识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无力。当他们尝试着将自己的实践去魅,社会则变本加厉地把他们圣化了。”这恰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样的社会中作者的意图没有决定性作用,只有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生产结构才有最终的支配权。即便是在当代的流行艺术中出现了一些倒退回“传统神话”的一些迹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那些传统绘画价值得以恢复”),然而波德里亚说:“对这些‘传奇般的’回声,我们又能奈何?”语调中透露出无奈的基调。“流行的逻辑既不存在于一种美学时间的推算之中,既不存在于物品的一种玄学之中,而是存在于其他地方。”流行本身已经和美学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美学上的分期不成其为流行自身发展所要遵循的参照。而物品在消费时代已经成了消费品,人们已经对物能给他们带来的意义了如指掌,根本不给物的“玄学”留一点空间。流行的逻辑只能够存在于其他地方,那便是社会生产的逻辑中。
消费社会自身编织出了一个童话,它缺乏对自身的批判,当代流行艺术敏锐的洞察到了这一点,并对此事实妥协同时参与其中。在波德里亚看来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个时代中艺术自身的背谬性。进而波德里亚理所当然地认为艺术走到这一步,就是离消失不远了。
四、余论
波德里亚针对消费社会的解读贯穿了自符号学视野延伸开来的激烈的批判立场,对于众多现象的分析十分有力。他将艺术视为纯粹的能指符号、乃至“仿像”,它敉平了自身和对象之间的差异,取消了本可以批判、超越、理想化的所有现实,最后只能进行着永远的自我重复。
采取任何一种理论视野必然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局限。现实社会中的艺术作品,符号价值和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并非是不相容的,前者在某种程度依附于后者。符号价值之所以可以被作为社会区分的标志而被有目的地制造出来,往往是依赖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独一无二性,当然当它一旦被制造出来而进入消费社会的环境中,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就被其符号价值所遮蔽了,它对于消费者所显现出来的价值,更多的便已经是由这种符号性所能带来的意义。由此看来,可以说艺术品的符号价值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加节制地消耗其自身艺术的独特的价值。这便是消费时代艺术的危机所在。
作为一种原创性的批判思想,波德里亚的符号学分析方法所采取的鲜明立场在某种程度上略去了艺术价值。然而即便在当今这个消费社会中,没有理由否认艺术依然可以以其不同的形态来同我们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存在。传统的艺术并没有被废弃,关于艺术的理论研究、美学的研究也依然构成着我们当下的人文科学,同样地,艺术作品依然可以与我们相遇,从而对于每个生存个体呈现出其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