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南京南京邮电志愿服务活动目前状况调查与深思一般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51 浏览:25938
论文导读:
摘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和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内容和组织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社会和志愿组织需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 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起源于1993年共青团发起的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迄今十余年,广大大学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身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青年学子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将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既增强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也丰富了青年学子的人生阅历,增长了知识、才干和技能。也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个案,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对今后指导大学生志愿活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以志愿者协会为依托开展工作,拥有独立的规章和制度,形成了较具规模的组织体系。在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与鼓励下,学校学院团组织为推动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断深入,已经成为我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采取在学生中间随机调查的形式,共在学生中间抽样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100%。

一、南京邮电大学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容。

根据调查的结果,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本科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助老、救灾和助学三个方面,卫生和绿化也占了较大的比重,知识宣传和助残占的比重很小。在调查的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当中,从事过助学活动的45人,从事过助老活动的78人,助残活动的有30人,卫生活动的有44人,绿化活动的38人,知识宣传的有15人。

2.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动机。

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本科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每个人的动机都是多种多样的。若以利他与利己动机来划分,则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皆有,利他与利己相结合。通过调查发现,以锻炼自己,为未来做准备为动机的大学生占17%,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的占26%,以丰富人生经历,充实课余生活为目的的占21%,奉献爱心,帮助有需要的人为动机的占31%,其他占5%。

3.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分布。

通过调查发现,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本科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分布集中,主要是在双休日,因为双休日大家的时间比较充裕,而选择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

4.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

通过调查发现,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本科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渠道狭窄,保障性和稳定性差,主要的渠道有爱心义卖、学生募捐和学校或学院经费三种。通过调查在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来源上,其中,来自学院学校经费占55%,来自爱心义卖的占21%,服务方给予占经费的8%,通过捐助方式活动的占经费的9%,其他方式获得的占经费的7%,从调查可以看出经费仍以学校来源为主,且具有多元化倾向。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俗化。

通过调查发现南邮仙林校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多还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的行动少,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追求形式上的效应,而忽视内涵的深入,多采用“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这样的活动形式;而且活动的形式毫无创新,去图书馆整理书籍、去敬老院看看老人等,活动俗化,只将其视为组织的一项任务,而不是一项服务。

2.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高,但能坚持的少,志愿者流失快。

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的青年志愿者社团、爱心社等只有大一的新生报名人数很多,积极性很高,很多活动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也随之锐减,到大二时除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名骨干成员外,几乎所有成员均留待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补充,这一现象在很多高校都较为普遍。

3.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一些志愿活动在开展之初并没有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当前服务对象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也没有对服务种类进行必要的、科学的需求分析和评估,因此常常无法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志愿者们也不十分确定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究竟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进而导致了志愿者活动开展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不规范性。问卷调查表中的问题“学校志愿者组织是否了解过社会的需求”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4.大学生志愿志愿者组织稚化。

根据调查,南京邮电大学的志愿者组织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建立,并实行自我管理与发展。但是,多数指导者和组织者缺乏管理志愿者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要求,导致志愿者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太多,形成的经验和建立的有效机制太少。

5.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不足。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大。据调查结果显示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的支持不足。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志愿者具有很高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志愿者工作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热衷于志愿服务。而在我国由于志愿者活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动开展较晚,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使得论文导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体,他们具有普通人群所不具备的知识特长、蓬勃的朝气和高涨的热情,更具有团结、友爱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丰富志愿服务资源,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更加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社会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起全民的互助意识。

三、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才能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更有效。通过对志愿者组织进行观察及我们长期的实践总结,我认为在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方面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克服志愿服务“形式主义”。

南京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注重形式,追求形式上的效应,而忽视内涵的深入。只重形式而不重内涵的活动,在损害志愿者形象的同时,更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必须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能有功利之心,要培养默默地做志愿者,无私地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不能让志愿服务活动只走走形式,拍拍照片,发发新闻稿了事。

2.强化培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是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在鼓励和培育志愿大学生的志愿精神的同时,高校要利用现有资源,选配优秀的活动指导教师,聘请与活动相关的专业教师和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如开展志愿服务的一般性知识、项目需要的专业性知识、思想认识、服务技能、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青年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骨干的培训,切实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水平,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展。

3.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前做必要的专项调查,了解学校和社会的需求,盲目性。

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方首先应了解和掌握学校和社会当前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即要进行客观的、科学的需求评估。其次,尽快明确要服务的目标,并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这样才不至于使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中带有盲目性、无序性和不规范性。最后要对服务活动的全过程作深刻的总结,从而为下次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积累经验。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作必要的分类,明晰的分类有利于更有效地调配志愿人员,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4.校社联动,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项目化和基地化建设。

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向需要和双向受益的原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则开展起来的。因此,学校和社会联动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顺利、有效、可持续开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在政策上、制度上、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利用社会资源为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搭建平台,提供保障;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社会上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对口开展共建项目,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志愿者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体,他们具有普通人群所不具备的知识特长、蓬勃的朝气和高涨的热情,更具有团结、友爱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丰富志愿服务资源,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更加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保障青年志愿者健康成长,将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志愿服务工作创新论坛研讨报告[R].2011.
丁元竹.中国需要怎样的‘志愿者文化’.解放日报,2008-5-2,(第A01版).
[3]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