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细读《沪之雨夜》细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22 浏览:143240
论文导读::《林庚诗选·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参考文献: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林庚:《林庚诗选·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马嘶.林庚评传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龙清涛.论林庚早期自由诗.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孙玉石
来在沪上的雨夜里
听街上汽车逝过
檐间的雨漏乃如高山流水
打着柄杭州的油伞出去吧
雨水湿了一片柏油路
巷中楼上有人拉南胡
是一曲似不关心的幽怨
孟姜女寻夫到长城
该诗选自林庚1934年出版的诗集《春野与窗》,在这个阶段,林庚还是以写自由诗为主。他在为《林庚诗选》写后记时回忆说:“当时我自幼居住的北京,从‘九一八’后实际上已处于类似边城的地位,一种内心的荒凉寂寞之感萦绕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便构成这一阶段我写诗的主要生活背景。那时我还是一个初经世故的青年,一方面怀着对于童年时代天真的依恋,一方面憧憬着未来生活中无限辽阔的天地;而面对的现实却是尔虞我诈,强取豪夺的半殖民地的旧社会。”
该诗题目“沪之雨夜”,题目即暗示出“旅居、客居”的意思,显然诗人不是本地人。其中“沪”字有两层含义,其一,“沪”代指江南,江南多雨,富于雨的情趣。其二,“沪”是上海的简称,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都市,最富于现代气息。“之”字有文言感,用文言就唤起了读者与古典诗词中写的“客愁”相联系,对整首诗就有了一个“前理解”或叫做“前见”。“雨夜”也是很富有诗意的词语,预示有耿耿难眠之意。
“来在沪上的雨夜里”,“来”字强调“旅居、客居”,指出诗人不是上海人,是个外来者。林庚是福建人,成长于北平。诗中还提到了杭州,在无聊寂寞难以排遣的雨夜,诗人“打着柄杭州的油伞”出去,这里的“杭州”与“来”字相呼应,可知诗人的上一站是杭州,诗人是从杭州来到上海的。显然杭州也是旅居,客居的地方。诗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说明出门在外已经不是一天了,寂寞的旅程中,偏又下着雨,更加深了诗人的愁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里所云“日暮客愁新”。
“听街上汽车逝过”,“在……里听”是指一直在听,下雨的夜里,诗人耿耿难眠,听到街上汽车逝过,暗示了诗人无事可干的寂寞和无奈。“听街上”把我们由室内引向了室外,把意象也指向了室外,诗人的心思在外面,对室内很厌倦。
林庚是一位古典今典都加以运用的诗人,但他更倾心于古典的味道,“汽车逝过”的声音显然是现代的,是对将要逝去的古典的感怀。接下来写到:“檐间的雨漏乃如高山流水”,将诗锋转入思古的幽情,更欣赏的是昔日的宁静。“乃”意为“于是”,“高山流水”,有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在这里是形容美妙的音乐,即与街上的汽车声音相比,那檐间雨漏的声音就如同高山流水一般了。雨漏只是雨天城市中的一点声音,在此却比车声更让人欣赏,诗人比之为高山流水。事实上暗藏着现代都市生活与古典山水情意的对抗,林庚自然更倾心于古典况味的诗意,在他全部的诗歌中,几乎见不到现代化都市的描写,即使有,也是批判性质的。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本应是一个声光电的现代化都市,而林庚写上海,与处于同一时期的穆时英等诗人笔下现代化的上海是何其不同!由此可看到林庚诗歌中对抗现代性的古典况味,而雨漏则不仅仅是雨漏了,而是在这个愈发现代化的都市中,在房中听雨的过程中,唯一可以寻到的古典气息了,因此很有象征意味。
无聊寂寞难以排遣,于是想,“打着柄杭州的油伞出去吧”,“杭州的油伞”中“杭州”与“来”字相呼应,同时暗示了诗人的上一处旅居之地是杭州,也点明诗人在杭州也在雨中独自走过,可是杭州有西湖,上海没有。然而“杭州的油伞”自然而然的让人联想到西湖的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何等惬意!但现在却不同,现在夹杂着汽车的喧闹,实在是破坏诗人的心境,不过没关系,诗人仍可以“打着柄杭州的油伞出去吧”,独自享受雨夜那无人能理解的宁静。“吧”字,是一个语气词,在这里传达出一种无奈和不得已,即使没有西湖,也还是出去走走吧。“油伞”,出自戴望舒的《雨巷》,或许诗人也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吧。这里是将今典意象潜移入诗,充分发挥了意象本身的文化内涵。
“雨水湿了一片柏油路”,“巷中楼上有人拉南胡”,“雨”“巷”暗用藏头诗。“雨水湿了一片柏油路”一句实乃力透纸背,意指除了雨水湿了的一片柏油路以外,什么也没有,空荡而寂寥。鲁迅的名作《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也是写一种寂寞的情怀:即“我的后院”没有什么风光可言,仅有的两株树还都是“枣树”。诗人打着“油伞”出去,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排遣一下内心的这种寂寞,然而走着走着,耳朵里听到的却是“南胡”的声音,拉的又是“孟姜女寻夫到长城”这样一曲更为沉哀悠远充满幽怨的曲子。“胡”声本就苍凉,而拉的曲子又是“孟姜女”,更加地悲凉愁苦。这胡声原本应该恰恰契合诗人孤单寂寞的心境的,然而反讽的是,那拉南胡的人却是“似不关心”的,让听者很幽怨。
《沪之雨夜》是一首典型的反浪漫主义的自由体诗歌,这首诗与古典诗词中写旅居、客居的作品的不同是自我消解,不缠绵于自我。孟姜女寻夫是一个旅程,自己恰恰也是旅居,相比之下,自己的愁苦就算不了什么了,因此这首诗是对旅居自我愁苦的一种消解反思。由江南夜雨的声音与“楼上南胡”的“幽怨”声交相呼应,就更有一种莫名的旅途忧愁,最后一句“孟姜女寻夫到长城”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寓意颇深,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
《林庚诗文集》(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林庚:《林庚诗选·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废名,朱英诞. 新诗讲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林庚:《林庚诗选·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马嘶. 林庚评传[M]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龙清涛. 论林庚早期自由诗[J].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
[5]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王晓生. 徘徊在现代与古典之间———论林庚的诗[J]. 诗探索,200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