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学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04 浏览:151137
论文导读:力和压力。 国外关于加工贸易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为我们了解加工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提供了不少认识,也为我们思索如何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经济效应带动中国发展提供了对比和借鉴。但一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现实背景不同,国外关于发展中国家建立出口加工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研究,虽
重庆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及 论 文 工 作 实 施 计 划

 院 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数量经济学
 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建模与分析
 研 究 生 张明
 指导教师 胡兵
 入学年月 2007年9月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二○○九年六月
 
 
 

 
说 明
 
 一、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
 二、本表一式四份,二份交院系,一份指导教师保存,一份研究生保存。研究生自存的此表,应在答辩前交所在院系,作为答辩申报材料之一。
 

三、研究生所在院系应于第四学期的第十八周内交一份给研究生处备案。




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实证研究:基于价值增值、动态效应的视角
题目来源省、市
自治区横向自选题目
类型基础
研究应用
研究
√√
开题报告内容(课题学术和应用意义,国内外现状综述;研究的内容、目的;技术线路,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及拟解决的具体措施等)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体化的生产过程被分解成若干阶段分布于全球最有利区位,再经贸易网络进行系统整合,造成了产业内贸易甚至产品内贸易成为当前世界贸易的重要形态。由于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针对外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寻求与中国丰富劳动力的资源整合,以获得在世界市场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推动了中国制造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的分工体系,“中国制造”的崛起及中国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均与此密切相关。198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16.70亿美元,相对于中国贸易总额(381.40亿美元)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1996年便达到了1466亿美元,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一半,2007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更是已接近1万亿美元。这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尤为迅猛,由1980年的6.56亿美元飞速增加到2007年的8175.60亿美元,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62%上升到2004年最高点的55.28%,近年略有下降,但仍然超过一半。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期间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现象,可以说,中国近三十年来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异表现,与其参与产品内分工发展加工贸易所获得的出口机会是分不开的。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出口贸易“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加工贸易以贴牌为主的格局尚未改变,中国在加工贸易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主要承担的仍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即使在贸易分类统计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复杂性”产品甚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占据了一定比例,但也大多处于“微笑曲线”(设计—生产—装配—营销)的生产、装配阶段,技术含量、加工深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因而,实际上,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扩张主要是通过不
断承接价值链中的低技术、低创新、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生产制造与组装环节来实现的,这在改革初期为中国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中国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上都与改革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约束也已与改革初期截然不同,尤其是国内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引发了对加工贸易这种粗放扩张模式能否持续的担心。并且,联系到现阶段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加快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外部机遇也大不如前。加之2008年下半年起,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的脆弱表现,更加重了我们对加工贸易发展的疑虑。一时间,关于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贡献的质疑不绝于耳,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心也日益表露出来。因此,在现今背景下,在客观评价加工贸易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制约加工贸易出口相关经济效应发挥的约束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我国在价值链中不断向高端跨越,带动中国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非常必要。
 2.研究意义
 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下,中国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主要专业化于产品价值链中的加工装配环节,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得以蓬勃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引擎。因此,从获取价值增值程度、促进生产率提升等角度进一步认识加工贸易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分析制约加工贸易出口价值增值程度提升、带动生产率增长作用发挥的相关约束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基于新贸易和新增长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通过精确的统计描述和模型构建,从获取价值增值程度、促进生产率提升等视角探讨如何最大化加工贸易出口收益以更好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转型等实现长期发展必须正视的深层次问题。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一是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二是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微观经济态势,中国的加工贸易战略,以及国内相关领域政策应怎样调整才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加工贸易出口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国外学者在对出口加工区和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有所涉及。Kaplinsky和Morris (1993)对多米尼克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状况进行考察后发现,随着多米尼克致力于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多米尼克劳动力就业率有了极大的增长。Jonansson和Nilsson(1997)利用引力模型测量了1980到1992年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加工区对出口的催化剂效应(catalyst effect),发现香港、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新加坡和斯里兰卡的这一效应十分明显。Ge(1999)的研究更加深入,通过构建动态模型,重点分析了出口加工区对一国经济开放和转型的作用,强调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适应效应必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Jayanthakumaran(2002)运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对几个亚洲国家的加工贸易区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东亚国家成功地建立了各自的出口加工区,有力地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除从出口加工区的角度展开分析外,由于加工贸易从本质上属于从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国外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的研究也难免会论及加工贸易。虽然关于产业内贸易,国外学者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发达国家从事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但其中也或多或少蕴含着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发展加工贸易出口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见解。例如,众多学者提出,加工贸易出口不仅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缓解就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产业内贸易,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利用技术外溢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升级的契机(Barney, 1996; Kandogan, 2003; Lioyd, 2004)。部分学者则深入研究了技术溢出途径中的示范效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垂直联系效应(Klibanoff和Morduch, 1995; Poyago和Theotoky, 1995; Kapur, 1995; Hagedoorn和Sadowski, 199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加工贸易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许多学者在解读中国近三十年的增长奇迹时,都十分强调加工贸易出口的作用。国内学者就加工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展开了许多有益的讨论,但意见不一。部分学者肯定了加工贸易出口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汪五一(2000)从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技术溢出等角度全面分析了加工贸易出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此后的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加工贸易出口带来的积极影响。
 当然,由于中国在加工贸易的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中主要承担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处于“微笑曲线”(设计—生产—装配—营销)的生产、装配阶段,加工深度、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低,也有不少学者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发展持质疑态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加工贸易增值率问题。夏虹(1998)、顾建清(2000)、罗兴武、蔡宜斌(2002)、徐剑明(2003)、沈利生和王恒(2006)都指出,由于处于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的不利地位,产业链短,中国通过加工贸易出口所获取的附加值低,增值率不高,获益有限。(2)出口动态效应问题。潘永源(1999)从“静态贸易效应”与“联动贸易效应”的角度,指出了加工贸易出口存在的动态效应问题。刘志彪(2007)认为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加入全球价值链,大规模的进口核心部件和资本品,再大规模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来参与国际分工,也意味着我们将可能拘囿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出口加工环节,出口外溢效应将可能受到制约。刘正良、刘厚俊(2008)基于Feder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也支持了这点。李小平、卢现祥和朱钟棣(2008)还指出,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主要依赖劳动力、土地、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这种粗放型的扩张模式不仅不能促进生产率提升,反而会导致出口部门自身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和压力。
 国外关于加工贸易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为我们了解加工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提供了不少认识,也为我们思索如何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经济效应带动中国发展提供了对比和借鉴。但一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现实背景不同,国外关于发展中国家建立出口加工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研究,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套用到中国实际是否适用无疑需要重新审度。
 国内相关研究虽然论调不一,但总体上来说,大部分文献都肯定了加工贸易出口在促进就业、带动经济总量扩张上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按照现有的加工贸易模式,中国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得到的附加值低,且难以获取动态效应。实际上,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垂直专业化分工兴起的结果,源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下,中国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与国外的资本、技术、标准、跨国经营网络等优势资源的结合(张幼文,2006)。因此,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仅取决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境内加工链条的长短,更取决于我国在世界生产分工的位置和层次,因为这关系到我国在整个循环体系中的贸易利益的获得。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工贸易增值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问题,但仅通过一般的描述性分析指出其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而对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各类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因而,也无法形成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议为我们在实践中思索如何提高价值增值率提供指导。
 另外,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都特别强调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等动态效应,将国际贸易与研发一起,视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目前的研究中,大多已注意到进口中间产品所带来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国外研发成果对技术进步的推动(胡昭玲, 2007),但却鲜有文献严谨深入地分析论证中国发展加工贸易出口是否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以及这种作用发挥的约束条件。实际上,与进口主要通过国际技术溢出影响生产率增长不同,参与出口的国际竞争可激励企业积极主动追求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从而对一论文导读:
国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意义重大。并且,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如果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飞速发展却仅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不能获取贸易的动态利益,这种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利于中国的增长方式转变及长期经济增长。因此,深入分析加工贸易出口对中国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及其发挥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具有丰富政策蕴含的重大命题,尤其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国内经济过于依赖出口等结构性矛盾也急需解决,这个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三、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本研究从获取价值增值程度、促进生产率提升等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的获益程度,并分析制约加工贸易出口价值增值程度提升、动态效益发挥的相关约束因素。旨在帮助我们充分认识中国从事加工贸易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揭示制约加工贸易相关经济效应发挥的瓶颈束缚,以期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思路和实证支持。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基于Lall等(2006)的测算,比较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制成品出口附加值高低,随后,基于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GMM估计方法,分析了制约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提升的相关因素。2.在运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中国蓬勃发展的加工贸易出口是否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以及这一作用发挥的约束条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模型构建方面,由于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在于从获取价值增值程度、促进生产率提升等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的获益程度,并分析制约加工贸易出口价值增值程度提升、动态效益发挥的相关约束因素。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实证部分的模型构建,包括加工贸易增值率影响因素模型,以及加工贸易出口动态效应制约因素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考虑到目前国内文献很少涉及到这一方面,如何构建一个适于中国特征事实的、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实证模型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数据方面,本文的实证模型将涉及多个控制变量和因素,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如何对各变量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度量将是本文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在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并不直接分析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是基于中国从事加工贸易所获取的价值增值程度如何,以及中国发展加工贸易出口是否促进了生产率增长等命题,对加工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进行研判;另一方面,本研究并不局限于对加工贸易经济效应的分析,而是更进一步,实证分析制约加工贸易出口价值增值程度提升、动态效应发挥的相关约束因素,进而探讨如何调整加工贸易与国内相关领域的政策,充分发挥加工贸易出口的作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第二,研究思路上,本文并没有按照通常的从经济理论的阐述分析再套用到中国实践上来的分析路线,而是基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现实,通过必要的抽象和假设,直接展开模型分析,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结合则是放在模型分析中来完成的。
 第三,在计量方法上,本文实证模型的计量估计将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的GMM估计方法,动态面板GMM估计采用工具变量法,能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有效控制,有效克服解释变量都可能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带来的计量偏误。并且GMM估计使用差分转换数据,可以克服不可观察变量与解释变量相关,或遗漏变量的问题。因此,动态面板模型GMM方法的估计结果,相对传统方法更为稳健。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本论文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理论体系,结合中国实际、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并辅之以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尤为强调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既包括统计分析,又包括计量分析,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实证内容进行分析。
 
 技术路线:本研究结合当今世界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下产品内贸易兴起的背景,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到我国加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精确的统计描述和模型构建,从获取价值增值程度、促进生产率提升等角度客观评价加工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并深入分析影响加工贸易出口相关经济效应发挥的约束因素,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目前环境和形势下更好发挥加工贸易出口作用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技术路线图如下:
 
 
 
 
 
 
 
 
 
 
 
 
 可行性分析:贸易理论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已经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贸易理论凝聚着众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真知灼见,也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火花。另外,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一直从事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研究视角也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方面,因此,本人对加工贸易这一领域已有了一定认识,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
 

六、主要参考文献

Qai, A. Bashir and Scott W. Fausti. NAFTA Intra-industry Trade in Agricultural Food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Economics, 2001, 17 (2):255-271.
Bernhofen, Daniel M.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7:225-244.
Chao, Howard, Lawrence Susan, Vera Tong, and Cindy Huang. Legal Aspects of OEM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R]. Topics in Chinese Law-An O melveny&myersllp Research Report, 2003.
Globerman, S. North America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 Welwirtschaftliches Archiv, 2001, 3:487-497.
Vona, S. Intra-industry Trade: A Statistical Artefact or a Real Phenomenon[J]. Banca Loro Quart Review, 2002, (12):383-412.
Amiti, M., Shang-Jin Wei. 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 Is It Justified[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8, 45(2):271-294.
Haucap, J., C. Wey, J. Banmbold. Endogenous Switching Costs and Exclusive Systems Applications New York[R], London, Toronto, Sydney, Tokyo, and Singapore: Harvester Wheatsheaf, 2000.
Lemoine, F., D. nal-Kesenci. Assembly Trade and Technology Traner: The Case of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5):829-850.
Humphrey, J., H. Schmitz.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dustrial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 2002, 36(9):1017-1027.
Ernst, 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 East-Wester Center Working Paper: Economic Series, 2001.
汪五一. 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J].财经科学, 2000, (1).
罗兴武、蔡宜斌.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 2002, (5).
刘志忠、王耀中.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6).
闫国庆、陈丽静.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5, (2).
孙楚仁、沈玉良、赵红军.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计[J].世界经济研究,2006, (3).
黄菁、赖明勇.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5).
胡兵、乔晶. 加工贸易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7).
熊晓琳.加工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统计研究, 2008, 12.
赵晓晨.利用加工贸易技术扩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 2006, (4).
王洪庆.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7).
胡昭玲. 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6).
隆国强. 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新道路[J].国际贸易, 2002, (12).
张松涛. 如何看待当前的外经贸形势[N].中国经济导报, 1999, 6, (2).
宣烨. 我国加工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4).
夏虹. 发展加工贸易与优化出口结构相背离吗——对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再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 1998, (6).
顾建清. 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0, (6).
徐剑明.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1).
沈利生,王恒. 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经济研究,2006, (3).
潘永源. 加工贸易之我见[J].经济学动态, 1999, (8).
[30]刘志彪. 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J].学术月刊, 2007, (2).

七、附件:写作大纲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
1.2研究范围和概念的界定
1.2.1研究范围
1.2.2相关的概念
1.3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1.4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1.5研究的新意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5.1研究的特色和新意
1.5.2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2.2国内研究综述
2.3简短的评论
3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及特征分析
3.1中国加工论文导读:
贸易增长背景分析
3.2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3.3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特征
3.4关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争论
4加工贸易出口与价值增值
4.1问题的提出
4.2制成品出口附加值的国际比较
4.3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影响因素分析
4.3.1理论分析和变量选择
4.3.2计量模型设定
4.3.3样本和数据来源
4.4.4实证结果与分析
5加工贸易出口与生产率增长
5.1问题的提出
5.2研究假设
5.3研究设计
 5.3.1生产率的测度
 5.3.2模型与方法
 5.3.3变量与数据
5.4实证结果与分析
5.5本章小节
6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6.1基本结论
2政策含义
 

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论文工作的全体进度与安排(含调研、完成时间等)
起止时间进度安排备注
2009.3-2009.4初步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09.5-2009.6进行文献检索、拟定论文提纲
2009.6-2009.8外出实际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信息
2009.9-2009.12分部分进行论文撰写、完成初稿
2010.1-2010.2对论文的修改与完善
2010.3-2010.4形成正式的论文并提交


指导教师综合意见
对报告人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达到的程度等的综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四、开题报告论证记录
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提问及回答要点等
一、时间:2009年6月18日
 
二、地点:办公楼二楼
 
三、参加人:管理科学与工程、数量经济学专业的全体硕士生及其指导老师

四、问答要点
问:加工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包括在很多方面,为什么你只从价值增值、动态效应两个角度分析?
答:加工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确实体现在很多方面,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前应在于借助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沿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由低端向高端迈进,并从中获取动态效应,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因此,价值增值和动态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问:价值增值是加工产品所获取的附加价值,从国际角度横向比较加工贸易出口价值增值程度高低是个庞大的工程,你将如何达成这一研究目标?
答:我们将基于Lall等(2006)的数据进行研究,Lall等(2006)遵循“Akamatsu-Kwan”的假设,用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据的该种产品的市场份额为权数,对各国的人均GDP加权求得,测算了181种重要的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

五、老师建议

1、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对加工贸易出口展开实证研究
2、需要将价值增值和动态效应两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

3、实证模型构建中,需要以理论作为基础,不能脱离理论而进行模型设定。


 
 
 记录(签名):

年 月 日
五、报告会结论
对报告人确定的论题的理论意义、可行性、是否同意撰写论文等
 
 
 
 
 
 
 
 
 
 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院系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计划变动情况

研究生处(盖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