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毒性甘油二酯对试验小鼠生理机能与肠道微生物影响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56 浏览:22673
论文导读:酸氨基转移酶(AST)、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血糖(GLU)、尿素氮(BUN)、高密度脂蛋白(HDL-L)、低密度脂蛋白(LDL-L)和肌酸激酶(CK)等均未见显著异常;大体解剖观察肝、肾、脾、肠、胃脏器的大小、形状、颜色均未异常;观察肝、肾、脾、肠、胃脏器的组织切片,未发现异常;对30d喂养试验后小鼠结肠内菌群作PCR-DGGE浅析,反映梭
摘要:甘油二酯因其独特的代谢途径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甘油二酯被广泛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甘油二酯不仅是油脂的天然的成分,同时是油脂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更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添加剂,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本论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有关甘油二酯的生理功能、代谢机制,并以甘油二酯为原料,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策略》对昆种小鼠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包括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30天喂养试验),并对30天喂养试验后小鼠脏器的组织切片检测甘油二酯对小鼠脏器的影响,再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GGE)试验检测小鼠经甘油二酯灌胃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综合评价甘油二酯对小鼠生理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二酯油对小鼠的经口LD5010000mg/(kg· bw),依照急性毒性分级,属于实际无毒物;甘油二酯在最高剂量4000mg/(kg·bw)对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无毒效应及断裂效应,即甘油二酯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甘油二酯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鼠生殖细胞没有致畸性,即该受试物精子畸形试验结果显示为阴性;30d喂养对小鼠的一般表征情况、血液学指标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包括总蛋白(I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肝(CRE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血糖(GLU)、尿素氮(BUN)、高密度脂蛋白(HDL-L)、低密度脂蛋白(LDL-L)和肌酸激酶(CK)等均未见显著异常;大体解剖观察肝、肾、脾、肠、胃脏器的大小、形状、颜色均未异常;观察肝、肾、脾、肠、胃脏器的组织切片,未发现异常;对30d喂养试验后小鼠结肠内菌群作PCR-DGGE浅析,反映梭菌属Ⅳ簇和双歧杆菌属和的种群多样性增加,表明甘油二酯能较好地调整受试动物的肠道菌群。综合各试验结果可得结论:甘油二酯对小鼠没有毒副作用,且具备生理保健作用。关键词:甘油二酯论文急性毒性试验论文遗传毒性试验论文组织病理切片检测论文肠道微生物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6
ABSTRACT6-10
第一章 绪论10-19

1.1 DAG的保健功能10-11

1.1 改善餐后血脂10

1.2 抑制体重10-11

1.3 预防动脉血栓11

1.2 DAG在体内代谢机理的探讨11-12

1.3 DAG的制取、纯化及浅析策略12-14

1.3.1 DAG的制取策略12-13

1.3.2 DAG的纯化策略13

1.3.3 DAG的浅析策略13-14

1.4 肠道菌群与宿主能量代谢的联系14-16

1.5 DGGE技术在菌群结构和动态剖析中的作用16

1.5.1 DGGE的原理16

1.5.2 基本流程16

1.6 探讨目的和作用16-18

1.7 探讨内容18-19

第二章 DAG对试验小鼠毒性的影响19-31

2.1 材料19

2.

1.1 原料19

2.

1.2 试验动物19

2.2 主要试剂和设备19-21

2.1 主要试剂19-20

2.2 主要仪器设备20-21

2.3 主要浅析软件21

2.4 探讨策略21-23

2.5 结果与浅析23-31

2.5.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23-24

2.5.2 小鼠遗传毒性试验结果24-28

2.5.3 综合浅析28-31

第三章 DAG对试验小鼠主要脏器的的影响31-40

3.1 主要试剂和设备31-32

3.

1.1 主要试剂31

3.

1.2 相关试剂配制31

3.

1.3 主要仪器设备31-32

3.2 探讨策略32

3.3 结果与浅析32-40

第四章 DAG对试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40-54

4.1 材料40-45

4.

1.1 主要试剂40-41

4.

1.2 相关试剂配制41-45

4.2 探讨策略45-48
4.

2.1 PCR扩增46-47

4.

2.2 DGGE浅析47-48

4.3 结果与浅析48-54
4.

3.1 靶标16S rDNA V6-V8区通用引物PCR-DGGE浅析48-49

4.

3.2 靶标16S rDNA双歧杆菌属特异引物PCR-DGGE浅析49-50

4.

3.3 靶标16S rDNA乳酸杆菌菌属特异引物PCR-DGGE浅析50-51

4.

3.4 靶标16S rDNA梭菌属Ⅳ簇特异引物PCR-DGGE浅析51-54

本论文主要结论54
革新点与展望54-55
参考文献55-59
致谢59-60
作者简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