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93 浏览:19685
论文导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和选择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工作行业和工作态度,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对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探讨,具有重大的作用。本项目坚持论述与实际相结合,以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职院校为个案进行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其中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访谈、记录;期间,还到福建省福人木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人木业”)进行调研,了解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求联系不足,并访谈了一些年轻员工,更加丰富了调研内容。然后,在调查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论述知识,科学浅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近况与不足及其原因,开拓革新,就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和对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论文综合运用了比较浅析法、统筹归纳法等策略进行探讨,并运用文献探讨法,全面搜集掌握与本论题有关的专著、论文、资料,在已有探讨的基础上,进行浅析、整理、归纳,为本论文论述提供论述依据。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近况和不足,并运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统计,为本论文论述提供现实依据。本论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介绍了项目的探讨背景、探讨作用、拟解决的关键不足、革新之处和相关概念以及有关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介绍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对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启迪;第三部分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近况、不足及其理由浅析;第四部分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近况与不足,提出了应坚持的原则与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在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历程中,要统筹兼顾、协调进展,正确处理好社会、学校、个人、家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科学论述指导,改善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系统和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实现高职学生健康科学的成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符合实践需要的合格人才,满足社会经济进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键词:高职院校论文高职学生论文职业价值观教育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7-8
Abstract8-10
1 引言10-19

1.1 探讨背景10-13

1.1 高职学生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的需要10

1.2 高职教育社会认知偏差纠正的需要10-11

1.3 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11

1.4 技术要素参与社会分配的需要11-12

1.5 “技术立国”政策实施的的需要12-13

1.2 探讨作用13-14

1.3 拟解决的关键不足14

1.4 革新之处14-15

1.5 相关概念剖析15-18

1.5.1 职业技术教育15-16

1.5.2 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16-17

1.5.3 职业价值观17-18

1.6 职业价值观教育文献综述概述18-19

2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对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启迪19-23

2.1 我国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启迪19-21

2.

1.1 师徒制的现实作用19-20

2.

1.2 “八级工”制度的启迪20-21

2.2 国外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的经验借鉴21-23

2.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方式的借鉴21-22

2.2 澳大利亚 TAFE 方式的启迪22-23

3 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近况、不足及其理由浅析23-29

3.1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近况与不足23-27

3.

1.1 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认识23

3.

1.2 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力度不够23-24

3.

1.3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选择有着认知偏差24-27

3.2 理由浅析27-29
3.

2.1 社会总体认知偏差的影响27

3.

2.2 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落实不力27

3.

2.3 高职学生自身因素27-29

3.

2.4 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29

4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的原则与对策29-39

4.1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坚持的原则29-33

4.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论述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9-30

4.

1.2 坚持论述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30-31

4.

1.3 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原则31-32

4.

1.4 坚持长期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32-33

4.2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策33-39
4.

2.1 社会方面33-34

4.

2.2 高职院校方面34-37

4.

2.3 高职学生自身方面37-39

5 结语39-40
参考文献40-44
附录44-47
致谢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