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文化使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24 浏览:57333
论文导读:上是一种弱化攻防技击性、缺乏人文价值的套路技术训练。中小学时期是武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该阶段的武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应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为其终极目标,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武术教育,完善学生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其高超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始于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这一大纲中首次增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并具体规定了其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可以说这一大纲的推行标志着武术正式以体育的形式进入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之后,中小学武术教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滞期、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武术教育本应有长足的发展。但是,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导致中小学武术课程形同虚设;中小学武术过度体操化、竞技化、表演化,导致武术技击性缺失;过分注重武术套路的技术训练,而忽视武德、民族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总之,当今中小学武术教育缺乏“武术文化”的底蕴,培养的人才不仅欠缺真正的武术专业素质,而且武术文化素养明显不足。笔者认为,武术是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武术文化素养的人,它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使命。

一、 武术是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

首先,武术是一种文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他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超越自然本能的创造物。换言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不难理解,以攻防技击为本质的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它来源于历代先贤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武术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武器、武技、武功、武术训练方法、武德、武道等一系列的器物层、制度习俗层、精神思想层的文化成果。
其次,武术又是一个系统。系统哲学指出系统是普遍的客观存在,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以系统形式存在。因此,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早期武术是由拳打、脚踢、摔拿、击刺、劈砍等攻防格斗技法所构成的一个实战武技系统。显然它已经具有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性,但尚不具有完备武术形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而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进化原则,武术会不断与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医家等,进行能量、信息、物质交流,促进其涨落、平衡、有序的发展进化,最终形成内蕴中华民族文化模式的武术文化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说,武术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技能和技艺,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反映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体现武术人稳定生存方式的文化体系。
再次,武术还是一种人体技艺。就武术表现形式而言,不管是进行实战格斗,还是进行功力、套路的表演和竞技,所有的武术招法都必须通过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自身体能,来实现武术的各种价值。而武术的学习和训练,本质上也是通过长期而系统的套路、功法、实战等训练,来开发习武者的身心潜能,提高其攻防实战能力和表演竞技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武术又是一种以攻防技击性的人体动作为素材,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而来的人体技艺。
综上所述,武术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以武技为中心,经过长期积累、创新而形成的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它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能力、习惯等,是历史凝结成的为武术人群所共享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二、 中小学武术教育要培养武术文化人

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其本质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在其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思想方法等都已熔铸于武术的各个层面,虽然它们在各个现象层面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互约的,并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是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武力,追求的是野蛮体魄和高超武技的完美结合,而这些看似与文化所追求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和精神修养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长期以来武术的人文价值并未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武术教育普遍选用套路类的拳术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体操式的教学和训练,使武术逐渐转化为一项体操化、竞技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重视套路竞技表演技术,忽视武术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行为、价值、责任、武德等人文内涵。这样的武术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熏陶,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单向度的,即只有知识技能而没有文化修养的武术套路表演竞赛人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异化的不完整的武术教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7ctime.com
育,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弱化攻防技击性、缺乏人文价值的套路技术训练。
中小学时期是武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该阶段的武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应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为其终极目标,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武术教育,完善学生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其高超的武技、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精神。只有这种在身、心、技、艺等诸方面都具有良好修养的武术人才才能被称为武术文化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内有仁义礼智信勇、外有强健体魄和高超武技的武术文化人数不胜数。例如,三国时期忠义勇武的武圣关公,宋代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明代并称“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俞大猷,明末清初内家拳名家黄宗羲、王征南、黄百家,清代文武双全的苌乃周、武禹襄、陈鑫,近代津门英雄霍元甲,现代德艺双馨的陈盛甫、张文广,以及至今仍活跃在武术界的神拳大龙蔡龙云、武术教育家邱丕相等[3]。这些武术大家之所以能够通过武术来实现自我价值,很重要的缘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们也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树立了楷模。

三、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武术教育是培养武术文化人的系统工程,而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整个武术教育的基础阶段,不仅对学生的武功、武技、武德、武道等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会对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精神论文导读:
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曾讲过:“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4]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肩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使命,武术必须以完整的文化形态进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陶冶与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武术的文化价值。具体来讲,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应体现在武术课程目标、武术教材和武术教学三个方面。

1.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应体现武术的文化价值

课程是学校传承和传播文化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手段。在整个中小学武术教育体系中,武术课程处于中心地位。而武术课程目标是对中小学生在武术知识、技能、体质、品德等方面的期望程度,它指导并决定着武术课程的其他一切因素,如教材内容、活动进程、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因此,中小学武术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武术方面的培养规格。只有既体现武术知识、技能、体质方面的价值,又体现武术的技击价值、人文价值的课程目标,才是完整的、符合中小学武术人才培养要求的。
目前,武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是以体育课程的形式设置的,其课程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价值,导致武术教育实践只注重学生健康体质和武术套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武术实战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缺乏技击本质和人文内涵的异化的武术训练,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武术文化教育,更遑论培养出真正的武艺绝伦、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也正因为武术教育中文化价值的缺失,当前社会出现了中小学生广泛学习重礼仪、重攻防技击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域外武技文化,而漠视甚至放弃学习体操化、艺术化、竞技化的中华武术的可悲现象。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必须在武术课程目标中体现出武术的技击价值和人文价值,以传承和传播武术文化和培养文武双全的武术文化人为目标。

2.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应反映武术的人文内涵

中小学武术教材是依据武术课程目的和培养目标所编制的、系统反映原创论文www.7ctime.com
武术文化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因此,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对中小学生武术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首先应该体现武术的实战技击性,培养学生防身自卫的素质;其次,教材内容应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人文素质;最后,教材内容才应该体现竞技表演性,培养学生表演和比赛的素质。然而事实上,在对现存的散见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的武术内容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却发现博大精深的武术仅仅以体育内容的形式而存在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内容以拳术套路为主。这样的武术教材内容既不能真正体现武术攻防技击本质,又缺乏武德、武礼、武略、武道、武美等人文知识,从而也不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武术知识和技能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武术精神。鉴于此,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以人为本,既要注重武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又要加强武术思想与方法、道德与审美、价值与精神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内容,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人。
(1)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介绍武术发展的人文背景
中华武术绵延发展几千年,受到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由于个人、社会的生存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生产活动、军事战争等因素对武术的发生发展无疑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内铸于武术中的中国文化思想是其区别于其他域外武技,真正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完备武术文化形态的根源所在。因此,从武术的外部环境看,由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兵家等文化思想形成的人文背景对武术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鉴于此,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有必要介绍武术文化发生发展的人文背景,这样既有助于中小学生对武术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又有助于中小学生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例如,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可以介绍一些太极拳创编与发展的人文知识,既能使学生了解到太极拳与《易经》、中医学、道家的文化渊源,又能使学生从太极哲学、人体经络学说、导引吐纳等角度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如,介绍抗金英雄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勤修苦练武艺并通过武艺保家卫国的人文故事,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武术文化人的社会价值,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中小学武术教材应体现武术应用的人文关怀
从本质上讲,武术是一种武力。它如同一把宝剑具有双刃性,对个人和社会既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也可能导致消极负面的后果。究其根源,武术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性是其决定因素。因此,为了使习武者能够正确合理地应用武技,防止并消除武术行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中小学教材中应该增加武德武礼、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等武术相关人文知识,促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懂得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始终把国家民族尊严和尊重人的生命作为运用武技的前提条件。例如,在中小学武术教材中,通过介绍霍元甲为雪“东亚病夫”的民族耻辱而慑服俄国大力士、吓走英国大力士、大败日本武士以及兴办旨在强国强种的中国精武体操学校等爱国事迹,来告诫学生习武不应以争强斗狠“敌一人”的匹夫之勇为追求目的,而应以“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为宗旨。显然,这样的人文知识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武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3.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应注重武术人文精神的培养

武术教学,作为武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指在武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将武术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武术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武术技能、培养学生武术人文精神,使学生身、心、武技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化过程。而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武术文化,在其结构体系中,武术理论和技法只是其躯体,而武术人文精神才是其真正的灵魂。就其根源而言,武术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论文导读:
在武术文化中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尚武崇德、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等。而就其本质而言,武术人文精神是仁义礼智信勇的武术文化价值意识,集中体现着武术人的文化本质,并以价值规范和内在机理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武术人的个人和社会行为。因此,中小学武术教学应当高度关注武术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其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之中,渗透到学习武术、训练武术和运用武术之中,从而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德艺双馨、人格完善的武术文化人。
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中小学武术教育处于武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基础阶段,应对学生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武术教育,并通过体现武术文化价值的课程目标、反映武术人文内涵的教材内容、注重武术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活动,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从而完成其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
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 乌杰.系统辩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责任编辑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