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80 浏览:17025
论文导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飞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广阔天空。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兴趣;导入;创设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只有具备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语文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

一、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一开始如果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活跃学生情绪,创设出愉悦的氛围,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设计时,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或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或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例如在教授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时,可精心设计导语。引用了200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这个材料来自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的作品,这篇作品译入我国经改编收入小学四年级课本,题为《自然之道》,讲的是万事万物的生长都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不可人为的参与,否则好心未必能办好事。因此伯罗蒙塞尔的“自然之道”和柳宗元的植树之道,甚至是为官之道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采用这个材料作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紧扣文章的主题,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教材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创设情景,唤起感官活力

高中课本上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美丽多彩;《滕王阁序》的豪迈壮观;《故都的秋》的浓浓思乡情;《孔雀东南飞》的生离死别、情真意切……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创设作品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文字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景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景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景,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教师先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图片给学生欣赏,然后问:“看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吗?”“谁还能用一首诗来抒发自己对滕王阁的赞美?”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唤醒了已知经验,带着对滕王阁的欣赏的感受走进了课文。这里,教师正是借助情景的衔接,使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

三、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四、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一种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教师应提倡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乐于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好奇心,由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幼稚,却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还要设法为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的生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辟蹊径,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要准备随时处理难以预料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

五、课堂内外联系,促进学习兴趣延续

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实事求是的纠谬匡正中调动学习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知识,训练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