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影响因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16 浏览:132126
论文导读:
摘要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文学嬗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亦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或加速了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不断的变化,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即是这些偶然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就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对其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嬗变文学批评价值观
:A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文学评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提升了中华民族对于阅读古典文学的鉴赏品格,也成为历史对我们的馈赠。而文学评论中出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则从一定程度上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文学评论的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嬗变的价值和推动进行分析。
一古代文学与文学评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且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脉络清晰的历史,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先秦文学开始,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就已经如影随形了。由于当时还没有真正的文学评论家,因此充当文学评论者的往往是当时的一些思想家。例如,受到儒家、道家的思想观念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儒、道思想。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文坛异常的繁盛,而诸多的思想家学说不但影响着文学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还决定着他们对一切事物的取舍。而后的秦汉文学作品中更可以看到文学评论的深刻影响,如司马迁《史记》中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就是当时道教繁盛的典型影响之一。至魏晋南北朝,在玄学思辨哲学的影响下,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成是诗歌,其中又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最为突出。此后的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文学发展,无一没有文学评论价值观影响的影子,如南北宋词曲的迥异风格,就是受到北宋末年文学评论流派的影响。到了元代,随着尊崇佛道思想的兴起,文学出现了俗雅之变,戏曲、散曲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平民的喜爱,其中又以散曲的成就最高。从总体上说,前期散曲注重本色,风格质朴,后期偏重词藻音律,风格趋于典雅。此外,南戏和话本小说也有了新发展。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是一种民间戏曲。它结构宏大,形式自由,曲调柔婉悠扬,为南方民众所喜爱,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也较著名。南戏发展到元末已经定型并臻于成熟,到明清演变为长篇传奇。这一时期,诗文创作成就不高,较著名的诗人有刘因、赵孟、萨都剌、王冕、杨维桢等。
综上可以看出,随着文学评论影响所导致的文学创作者思维的改变,古典文学在风格、体裁等方面亦有明显改变。
二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
文学嬗变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悠悠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也许只是其中一朵娇美的浪花,随着地势的起伏,或蜿蜒流淌,或汹涌澎湃。一切的变化都看似那么偶然、无意。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去仔细地推敲它的每一种变化,又会发现,任何的变化都是一种必然,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文学批评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于文学学派,既与文学密不可分,又有着它自身的独特价值。

(一)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

1中国古代文学嬗变概况
(1)形式嬗变
诗歌是中国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西周初年和春秋中叶之间,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后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乐府,乐府诗发展到后期开始逐渐形成五言、七言句式,到汉末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而七言诗则是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盛唐之后,词作为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自民间而起,渐成风气,至南宋后期,散曲取代词的地位,引起了更多文人的兴趣和关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注。除了诗词之外,散文、小说自战国时代以来,也一直在延续和发展,散文中辞藻华美,多用骈句,至后来骈文兴盛,传统散文式微,而逐渐产生赋。
(2)内容嬗变
文学反映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活或者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内容也几经变化:《诗经》多描述生活、爱情,到后来《楚辞》开始,内容多见忧国忧民,诸子散文更是以治国、王道等为自己的核心内容。乐府诗、五言、七言诗的内容开始更为广泛,咏物、颂人、叹家国,包罗万象,词、散曲则更多的是娱乐意味,文学的功能也在内容的嬗变中悄然发生变化。
2中国古代文学嬗变的诱因
导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包括:1、社会环境的变化,动乱、稳定、贫穷、繁荣,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于文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影响,文学也自然会随之产生变化;以唐代诗歌为例,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1、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趋向成熟,隋统一全国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2、文学自身的积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身在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自然会体现出一定的变化。以魏晋文学的发展为例,秦汉以后,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的骈文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微,这种贵族文体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提倡古文的运动。实际上,这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比较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所以才出现了魏晋文学。

3、文学批评的导向。文学批评是论文导读:

在文学出现之后才产生的,但是二者间隔的时间并不长,文学批评的作用很多,其中就包含对文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以下就是对此的详细分析。三文学评论的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

(一)儒家文学批评价值观对古代文学嬗变的社会功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在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只是作为儒道两家的学说附庸而存在,但是发展到了后来,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以儒家文学批评为例,从最早开始的“献诗讽谏说”与“观诗知政说”,直到后来的“知人论世”,都是注重自己的社会功用。而这些评论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主张直面天下之忧乐,上约束帝王、下兼济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儒家思想主导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下,文学自然而然地开始向多重社会功能迈进。以陆机的《文赋》为例,他主张文学就应该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自由状态,却又同时要兼顾“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昭明太子编著的《文选》也主张,“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汉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学批评的这种社会功用价值观,就一直渗透到了骨髓。因此,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无论形势如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学思想始终贯彻其中,或者说儒家文学批评,作为中国古代主流的文学批评,其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出道、入世、佐圣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的旋律。

(二)道家文学批评价值观对古代文学嬗变的艺术功用

与儒家文学批评价值观不同,道家文学批评价值观,更多的是讲究“出世”,不论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还是庄子的“虚静”、“物化”、“得意忘言”,都站在以“自然”、“道”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上,他们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只是哲学观在文学问题上的体现。这种思想在古代的中国文学中并不是主流,但是其影响也不可小觑,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梦幻田园,还是对桃花源的无限憧憬,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宣扬社会价值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并无不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空前繁荣的唐宋两朝,也诞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而这两朝的诗词,艺术价值也远远大于社会价值。文学,正是在道家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下回归真我,老子或者庄子们所倡导的对“道”的体悟和自然美标准的文论观,也就构成了“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于是,在儒家文学批评成为主流的环境下,我们的古代文学,一直以来都保留了最为纯粹的艺术美,在任何时代下,都有一群借笔墨遨游天际的“鲲鹏”。同时,道家文学批评价值观对儒家的文学批评也有着自身的影响,在“为社会而艺术”的主旋律下,适当地“为艺术而艺术”也能为乐章添加华彩的变奏。

(三)玄、道、佛价值观对古代文学嬗变的现实价值

历史上有名的元嘉时期,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在文人的创作心态中,文学逐渐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功利目的,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性,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多样性。在这一时期,各种文学形式丰富发展,文学在受到普遍重视的基础上,文学批评出现繁荣景象。
南朝以后,人们的思想潮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儒学“大一统”思想地位开始动摇,但玄学清谈形式并没有消亡。宋文帝元嘉十五年,朝庭特地设立儒、玄、史、文四学馆,而且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7ctime.com
儒学思想经过与玄、佛、道的不断冲突、较量、改造和糅合,不断吸收玄、道、佛文化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逐步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统治框架,成为统治者统制天下的潜在工具。自宋武帝开始,南朝各代寒人皇帝,一再下兴学的诏令,设立传授儒经的机构,到梁武帝时,糅合后的儒学思潮达到鼎盛,《礼》和《孝经》的研究尤其繁荣。儒学在思想核心上的天人观念、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糅合后的儒教成为南朝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期间的学术思想多元化而且较为注重审美,对于庄子的推崇到了比较的境界,逐渐淡化了政治倾向和政治功利目的,注重强调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性,文学创作开始呈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创作手法的个体性。
文学自觉性的形成,使元嘉时期的文人将个人的志趣转向广泛的文化方面,藉文学活动来参与政治,所以可以说,文学还是从属于政治的地位,人们对于文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从事文学创作者的社会身份各式各样,既有门阀士族、文学侍从,又有帝王、宗室、达官显宦,甚至还有武人、僧道、妇女等各个阶层。元嘉时期先后出现了众多因创作主张迥异而形成的分流别派、文学集团,注重强调作品的个性,研究探讨创作的规律特点,使文学在形式、技巧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文学创作朝着自身规律发展。
四小结
文学批评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嬗变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学批评价值观的“为社会而艺术”,道家文学批评价值观的“为艺术而艺术”,相互交织,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曹成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嬗变——从先秦文论到〈文心雕龙〉》,《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漆绪邦:《以道为体,以儒为用》,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张可礼:《文心雕龙“树德建言”的思想》,中国文心雕龙学会:《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5]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王芹,女,1976—,山东莱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