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自我实现与生命重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68 浏览:68609
论文导读:
摘要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出版了十本诗集,在世界诗坛竖立起一座独特的丰碑。诗歌凝结着劳伦斯对生活、经历、情感的感悟,记录着他不断探询自我,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文按照其心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脉络,把劳伦斯的诗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详细论述了诗人劳伦斯所经历的,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回归、以及对死亡和重生的探索三次蜕变的过程。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诗歌自我实现重生
:A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位英国文坛声名卓越、才华横溢而又极富争议的作家,在其短暂的四十五年生命旅程中,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出版了十本诗集,在世界诗坛竖立起一座独特的丰碑。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或许劳伦斯在小说上的成就太眩目了,掩盖了其诗歌的光芒。劳伦斯在诗歌领域的成就至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他的大量诗作依然鲜为人知。其实,劳伦斯天生是个诗人,他的身体里流淌着诗人的血液。从他广为人知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植物有情,动物有智,语言也充满诗情画意。《劳伦斯诗歌全集》的编者维维安就曾说过,“劳伦斯的诗歌天赋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CP,P5)和小说一样,诗歌凝结着劳伦斯对生活、经历、情感的感悟,记录着他不断探询自我,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蕴涵着深邃的哲思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按照其心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脉络,劳伦斯的诗作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在这三个阶段中,诗人劳伦斯经历了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回归,对死亡和重生的探索三次蜕变的过程。
一爱的渴求
劳伦斯早期的诗歌多为记录情感和精神生活的爱情诗。在他看来,爱是实现自我的手段。“一个男人应该有两次生命:首先母亲孕育了他,然后他必须由他所热爱的那个女人再生。”(穆尔,P641)的确,女性在劳伦斯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在诗中,时常出现的是一位清纯如水的农家少女的形象,她就是劳伦斯青梅竹马的恋人杰西·钱伯斯。初尝爱情甜蜜的劳伦斯用大量诗的语言记录下这段青涩而又难忘的初恋:
一朵红花飘落到它暗淡的倒影中
——即而一切静谧,没有声响。
一朵红花飘落到它红色的倒影中,
影子在欢快的翩翩起舞
随后两者甜蜜的合二为一
——再也听不到声响。(CP,P892)
花瓣飘落在水面的声音越发衬托出周围万籁寂静。一对初尝爱情甜蜜的恋人压抑着兴奋的心情,激动地享受着这份懵懂的浪漫爱情,不愿被别人打扰。他们彼此欣赏,相互鼓励。可以说,杰西是劳伦斯文学创作最初的源泉和动力。然而和所有的恋人一样,他们的爱情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当劳伦斯希望把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奉献给恋人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痛苦随之而来。在劳伦斯看来,爱是精神的契合,性是通往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光是有爱无性或是有性无爱都是对爱情的亵渎。然而羞涩的少女在当时的年代似乎还不能接受他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苦闷中,劳伦斯感到杰西对于他来说就像一朵“白色的茉莉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虽然“温柔似水”,但却“没有而又徒然”,(CP,P67)她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此外,影响他们恋情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伦斯的母亲。这位婚姻不幸、中年丧子、生活窘迫的母亲把全部的爱、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劳伦斯一个人的身上。在她看来,任何女人都不可以和她分享儿子的爱情。与此同时,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劳伦斯在潜意识中早就把母亲当作自己的情人,一直到成年以后,他对母亲仍保留着强烈的眷恋和怀旧之情。
黄昏中,一个女人对我轻柔低歌,
引起我对陈年往事的回忆,我看到
一个孩子坐在钢琴下,在悦耳的旋律中,
触摸着微笑着浅吟的母亲平放的小脚,
……
我被儿时的记忆缠绕,成年被回忆的洪流
冲毁,我思念过去,哭得像个孩子。(CP,P148)
在这种恋母情结的影响下,劳伦斯无法在别的女人那里得到正常的爱情。就在他几近绝望的时候,一个对劳伦斯一生都将产生深刻影响的女人出现了,她就是弗瑞达·里希特霍芬,德国贵族家庭出生的小姐,劳伦斯导师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弗瑞达所有的一切都让劳伦斯感到吸引和向往。而弗瑞达在她的自传中也承认,“从初次见面至今仅仅六个星期!除了服从,我别无选择。”(弗瑞达,P186)他们不顾世俗眼光热烈的相爱着,在《瞧!我们走过来了》一部诗集中,劳伦斯真实地记录了他和弗瑞达婚姻生活头五年的经历和感受。“这是一部婚礼诗,是对婚姻的贺颂和爱情的礼赞,虽然它仍含有爱的紧张与对立,但这些诗确实有所突破,进入一个新的天堂和大地。”(罗婷,P151)
在一首名为《亨尼车站》的短诗中,他深情地写道:
你是召唤,我是回答,
你是,我是满足,
你是夜晚,我是白天,
还有什么?这已十全十美,
这已美满无比,
你与我,
还要什么——?(CP,P203)
在劳伦斯看来,有了弗瑞达的生活奇异无比,妙不可言。弗瑞达的出现对劳伦斯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弗瑞达的影响下,劳伦斯渐渐摆脱了对母亲的不伦之恋,与弗瑞达的结合实现了劳伦斯心中性与爱的和谐,也促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自我实现。
二自然的回归
劳伦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其诗歌创作的中期。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他们遭遇了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面对着家园被毁,生灵涂炭,自己和妻子被疑为间谍,发表的作品被查禁,曾经寄希望于爱来实现自我、拯救全人类的劳伦斯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在劳伦斯诗集《零星散记》里就收录了二十余首有关战争的诗文。诗中并没有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述,而是另辟蹊径地通过描写亲人的离别,爱人的忠贞,士兵的故事等不同侧面来展现作者对战争的感悟。面对着危机重重,风雨飘摇的西方社会,劳伦斯虽感失望,但仍充满期待。在《渴望春天》一诗中,劳伦斯就热烈地召唤:“春天啊快点到来吧,从内部撼动整个腐朽的地球/萌生出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新的嫩芽/。”(CP,P271)而此时,在他看来唯一可以拯救人类、完善自我的出路就是回归自然了。战争结论文导读:
束以后,恢复出行自由的劳伦斯片刻不停地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英格兰,开始在自然中找寻他心灵的家园。诗集《鸟·兽·花》正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和以往备受争议的其他作品不同,这部诗集在当时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贡献”。诗集中,劳伦斯摆脱了早期自传体诗歌的束缚,把自己的思想情绪以自由体的形式肆意挥洒,在鸟语花香的自然界开辟了新的诗歌领域。
在描绘自然的诗中,劳伦斯并不像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那样着力描写宁静的自然画面,而是往往凭借小小的动植物来反映生活,反映他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诗集里不时可见他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热爱和眷恋,同时也包含着他对人类自身命运及自我完善的思考。其中最为著名并引起广泛关注的《蛇》就从多种维度展现了人与自然,理性与情感,已知与未知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和“有罪过需要赎回,心地窄小”的我相比,蛇“像一位君主”,“在阴间被夺取王冠/现在就要再次加冕”。(王佐良译,P581)又如《山林中的狮子》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7ctime.com
,在目睹了林中之王狮子被人类残忍地杀害后,劳伦斯感到痛心疾首。他像亲人一样为这只死去的狮子哀悼。在对狮子的狂捕乱杀中,劳伦斯似乎看到了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命运。诗人表面上叙述的是人类对狮子的残杀,但这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对人类的残忍、暴力以及相互杀戮的抨击呢?人类看似强大,可以驾驭自然界的一切,然而总有一天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与人类的自高自大、残忍相比,自然是多么的美丽和神圣。只有回归凝聚着原始生命力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失落的自我,弥合自我的分裂。
《鸟·兽·花》的出版给劳伦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对自然的探索中,他发现了诗歌创作新的题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此外,对自然的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不断深入自我的过程。在此期间中,诗人对于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人类社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真正实现了诗人自身的第二次飞跃。
三死亡与重生
然而,世界就是这样的现实与残酷,它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美好愿望而有所改变。在经历了早年试图通过爱来实现自我,中期的回归自然,劳伦斯心痛地发现,周围的一切一如既往,甚至更糟了。他无法在世界上找到一块净土,更不用说心灵的家园。而此时他的身体状况也非常不容乐观。当劳伦斯开始创作《最后的诗》时,他似乎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招手。作为一位毕生都在追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诗人,劳伦斯并不惧怕死亡,相反他考虑得更多的是死后灵魂将向何处去,将在何处停歇。在《向月亮祈祷》一诗中,他曾憧憬着能够飞上天宫,寄希望于在月亮上找到他宁静的居所。在《蝴蝶》一诗中,他也曾试图和上帝达成协议,让上帝指引其灵魂的方向,然而这一切并未能如愿以偿。终于在《巴伐利亚的龙胆》一诗中,在熊熊燃烧的龙胆花火把的指引下,劳伦斯领悟到人死之后,灵魂既不会上天堂,也不会下地狱,而是要穿越死亡的黑暗,最后才能在新的世界里得到新生。然而如何才能到达这个他理想中灵魂最后的家园呢,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写下了《死亡之船》这首天鹅的挽歌。诗的开篇就描述了一幅秋色已浓,寒冬将至的景象。成熟的苹果坠落在地上,撞出空洞,让种子得以扎入大地的怀抱使生命得到延续。而人类的灵魂也是一样,只有从渐渐衰弱的躯体中逃离出来才能获得新的契机。而此时正是驾起死亡之船的最好时机,让灵魂随着这艘小船漂过黑暗的王国,经过痛苦的湮灭历程,告别旧我,重新获得新生。
该走了,向我道一声告别,
从掉落的自我中
寻找一个出口……
哦,造起你的灵船,造起你的避难之舟,
装上食物,装上蛋糕和甜酒,
为了通往湮灭的黑暗的航行。(罗婷译,P163)
随着《死亡之船》的创作完成,劳伦斯的生命也似乎即将走到尽头。和以往一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饱经风霜,品尝过荣辱的智者依然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自我的不断探索。诗人寄希望于死亡之船把他带到遥远的未知世界,在那里诗人可以找到全新的自我;在那里没有机器,没有战争,没有追名逐利,一切都像绽放的玫瑰纯净而美丽。在那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万物之间都充满了和谐与美好。
四结语
劳伦斯的诗歌创作是他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其生活的体验、心灵的感悟以及创作最直接的表现。在诗歌中,劳伦斯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生命轮回的探询。正如评论家阿尔丁顿所说:“劳伦斯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他身外之物,而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来自他的生活,反过来又充实他的生活,为了写作他冒险闯入自我,通过写作却又发现了自我。”(CP,P191)历史是公正的,相信经过时间的历练,曾被人们忽视的劳伦斯的诗歌就像他的小说一样,在经历了凤凰涅槃的艰辛之后,会绽放出永恒不朽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CP系《劳伦斯诗歌全集》的简称。
②没有注明译者处均系作者拙译。
参考文献:
Lawrence,D.H.The Complete Poems of D.H.Lawrence.London:Penguin,1977.
Lawrence,Frieda.Not I,but the Wind….New York:Viking P,1934.
[3] Beal,Anthony.ed.A Study of D.H.Lawrence.Toronto:Macmillan,1973.
[4] 穆尔:《血肉之躯劳伦斯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 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6] 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7] 蒋家国:《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五卷),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刘影倩,女,1981—,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刘须明,女,1955—,江苏泗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比较文学、艺术学,工作单位: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