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小学古诗教学“三步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52 浏览:11536
论文导读:
【摘 要】诗文作品博大精深,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所以,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从小学生就开始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是一味的由老师去讲解,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因此很多学生对于古诗失去了兴趣,甚至不喜欢古诗。在此,我想谈一下我对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三步走”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促使小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我们摸索出一套“三步走”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比较有效。

1. 巧妙引导

(1)根据故事导入。 故事最能吸引人,或风趣、或幽默,或辛酸,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因此不管谁对其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小学生。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唱他的诗,很想见李白一面,但始终是没有机会, 冥思苦想之后,心生一计,就修书一封:“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信后,欣然前往,见面后方知受骗。十里桃花即桃花潭,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几天的交往中,二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即兴写下七绝《赠汪伦》。这个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古诗背景导入。 古诗的创作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如讲授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1400年前,书生张继历经十年寒窗,本来指望着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结果却名落孙山。惆怅、孤寂、冷清、苦闷的他,当看到瑟瑟的枫叶,摇曳的渔火,冷清的江月,听到噪人的乌啼,悠长的钟声,不觉信口吟出一首千古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金榜提名的状元有多少?我们记住几个?但今天我们却忘不了这个落第的书生。
(3)音乐导入。音乐的直观性、渲染性是不可替代的,音乐直接烘托出其喜、怒、哀、乐,渲染当时的氛围。因此,教师在教授古诗时,要精心选择音乐,如教学《游子吟》时,课前可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的光盘,让学生直观感到母亲的伟大、无私、真爱,从而让学生深深感觉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心灵撞击。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诗人,而且对诗的背景有了了解,为理解诗的意境打好了伏笔。
(4)动画演示导入。 用Flash动画导入,同样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秋思》(明o马致远)这首小令尽管只有短短的28个字,尤其是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的展示了一幅野外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漂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首小令的意境只可会意,不可言传,但精心制作Flash,通过画面,通过音乐,让学生对小令加深理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趣味学诗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在教《咏柳》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联想那九九艳阳天柳条吐绿的情景: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又如在讲杜甫《绝句》一诗时,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景色。
在古诗中,有许多形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如在教《题西林壁》一诗时,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在这里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在欣赏诗中形象的同时,鉴赏其中的意趣,这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抒胸臆。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说明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少一人”等则表现了兄弟们在远处团聚时思念诗人的情景,亦即从另一角度突出诗人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之情。
3. 课后回味教学之后让学生再次回味古诗给大家带来的韵味。如教学孟论文导读: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课末“回味”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
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课末“回味”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