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我国人最早怎样学英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66 浏览:155278
论文导读:
皇族:九五之尊“压力山大”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的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问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辞书。可笑的是,《华夷译语》沿袭了历史上汉译佛经的体例——外文词条都是以汉文注音,如“Don’tanswer at random”注音为“洞脱。崦五史为,阿脱,而蓝道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两个世纪后。康熙的六世孙光绪皇帝就聪明多了。极具维新思想的光绪英语学习热情很高,每日清晨四点就开始上课,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悟性,但口语却糟糕至极。他计划用英语做新年献词,并致函各国公使。无奈,公使们不给面子,纷纷婉言谢绝。虽然不得已身为“傀儡”,但这位思想开明又颇具叛逆精神的青年单单是敢于以身作则、带头学英语的胆识就值得人们称赞。他以九五之尊带头学习“呕哑啁哳难为听”的“蛮语”提高了英语在宫中的地位。紫禁城内很快掀起了学英语的时尚,就连慈禧老佛爷最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官员:“佶屈聱牙”,汉字注音
55岁时,林则徐开始自学英语。怎奈当年没有音标,林则徐学习只能靠死记硬背,但佶屈鼙牙的英语发音着实让林则徐为难了一番,为了便于记忆,他利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比如在china的后边注上“柴诺”,doctor后注“诺克拓”,trade注“吐烈”。
李鸿章不会外语,却深谙“临时抱佛脚”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会找翻译学几句寒暄语,现学现卖,倒也应酬得来。有一次出使沙俄之前,李鸿章又请来翻译,想故伎重施。怎奈俄汉发音差异巨大,李鸿章怎么也记不住。最后,索性直接在随身携我国人最早怎样学英语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带的扇子上,用汉语记录了俄语发音:“请坐——杀鸡切细”,“谢谢——四包锡箔”,“再见——大四位达理也”等等。虽说策略不考究,但沟通效果却不差。
商人:英汉夹杂“洋泾浜”语
自《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中国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一时间,外商云集,仅上海一地、刚刚开埠一个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贸易量的不断攀升,让中国各地的商贩们趋之若鸳。
然而,由于精通商贸英语的外事人才紧缺,也为了能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商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学起了英语。在与外商交谈时,连估带猜、中英夹杂,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因为当时上海的商业机构多聚集在英法租界的界河洋泾浜的两岸,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似的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
商人们说的洋泾浜英语中有着深刻的汉语烙印,姚公鹤先生就曾说过:“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洋泾浜”英语把rice(大米)说成lice,把fish(鱼)说成fis,把he(有)念成hab,ver-yfew念成wellyfew。
1949年之后,中国各地相继解放。在上海,洋泾浜英语也丧失存活土壤,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要以为“洋泾浜英语”就此绝种,你早上吃的“吐司”(toast)、喝点“咖啡”(coffee)、抽的“雪茄”(cigar)、坐的“的士”(taxi)、穿的“派克大衣”(parka)都是“洋泾浜”。
(摘自《新华日报》2014.1.3)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ylwktbg/lw28960.html上一论文:浅论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