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高中阶段留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成因及策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20 浏览:148708
论文导读:
【摘 要】逆反心理是高中阶段留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较突出的理由,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碍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本文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高中阶段留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理由和实质。从尊重和理解学生、改善教育教学内容和策略、提高教师的的综合素质、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五方面提出纠正措施。
【关键词】高中阶段;留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中阶段留守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普遍。诸如不听老师和长辈的管教,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提出与教育内容相左的观点,反驳教师的提法;对教育内容不屑一顾,认为学校的政治课内容学不学都无所谓。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如果过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性,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理由,认识逆反心理的实质,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1 高中阶段留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理由
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时代,高中阶段留守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愈来愈突出。导致高中生的这种逆反心理,其理由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1 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高中生已进入青春期。高中阶段,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对提要求嫌严。对批评、开导嫌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上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1.2 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和或“填鸭式”教学,学生们只是一味的充当聆听者,对授课的内容只是被动的接受,容易产生听觉疲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教育者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灌输到受教育脑中,受教育者也对教育者紧闭心扉。这种教育者单一、呆板、无活力的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产生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 造成了学生反感与抵触的心理。

1.3 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因教师素质能力所限,致使讲授的政治课内容缺乏新意,没有强烈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有理说不清的情况,要表达的概念含糊不清。还有个别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还有待完善,难以做到为人师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就会自动产生不满与逆反的情绪。

1.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诸如贪污腐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给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冲击与挑战。为此,许多中学生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在他们心中慢慢滋长,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化,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俗带坏。社会的真实环境与书本上描述的理想社会有一定的差距,思想上的迷茫让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动摇。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中,在这种不断自我矛盾、自我否定中,中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不可避开。
2 逆反心理的本质特征及构成
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界定,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一种反制约的社会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受教育者产生某些同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情绪和言行,即引起一种负向要求和行为,是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策略、教育环境、教育者产生厌烦.反感、对立.甚至拒绝教育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应的行为倾向。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

2.1 逆反心理的本质特征

一定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是逆反心理的两个本质特征。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指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也就是说,当个人发现外界压力或无视其自我时,为了保护或突出自我,产生了用各种手段和策略与阻碍他自我的外界作对的心理行为,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2 逆反心理的构成

从实质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主要由认知、情感、意向构成。认知是学生受教育态度的基础,它为逆反心理规定了具体的逆反对象。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受教育的手段和策略等因素。情感是社会态度,也是逆反心理对认知信息的体验,是逆反心理发展的动力。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中,理解掌握了有关的认知信息,会感到满足、充实、愉悦;对不理解的信息,则会感到疑问、焦虑、困惑和惊讶。这些情绪体验是学生在对新的认知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学生认知信息量的增加,原有的不良情绪反应如不能有效地克服,就会增强,导致产生抵制有关知识信息的行为意向。这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向这三个要素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yxxlxlw/lw46633.html上一论文:试析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