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61 浏览:134659
论文导读:风险的发生,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本研究主要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具体操作如下。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策略: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住院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基础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患者满意度相比,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病房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病情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神经内科;效果评价
1004-4949(2013)11-120-02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对于现存的或者是潜在的风险要提前进行识别和评估,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做出必要的防范措施,将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以此来减少护理事故以及护理纠纷的发生[1]。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通常有病情复杂、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等特点,在住院期间很容易因各种理由出现护理风险,而且还会使护士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加深,最终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2]。因此,为有效避开护理风险的发生,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3]。本研究主要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分布40-72岁,平均年龄58.2岁,其中有25例患者为植物神经紊乱,有28例患者为脑血管病,有13例患者为脑梗塞,30例患者为脑出血,4例患者为急性脊髓炎。所有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理特征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策略: 首先,结合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护理风险时间,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其中神经内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有患者本身、住院环境、护士和药物等。
1.2.1患者。做好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行动不便、腿脚不灵活的患者,为防止患者从床上坠下,可以加床栏。此外,要将暖瓶等危险物品放在远离患者的位置,避开患者因操作不当造成烫伤或其他伤害。病房要保持干燥和清洁,防止患者滑倒。
1.2.2药物。药物是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每天必服的内容之一,不同的药物服用的策略和剂量不同,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避开出现错服、多服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加重病情。
1.2.3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护理基础,及时处理患者的各种状况。护士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心理抚慰。帮助患者树立信息,战胜病魔。
1.2.4环境。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心情焦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患环境,有助于舒缓患者焦躁的情绪。同时勤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并对各类药物加强管理,避开患者出现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政策前后,患者病房管理得分,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其中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6.O 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检验,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见表1.
表1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
阶段1例数1病房管理(分)1基础护理质量(分)1满意度实施前1100183.2±2.2183.9±4.1178(78%)实施后1100192.3±3.4191.4±3.1192(92%)P值1111<0.05由表中数据可知,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患者满意度相比,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通常有病情复杂、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等特点,在住院期间很容易因各种理由出现护理风险,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因此,为有效避开护理风险的发生,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避开和风险制约[4]。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自我维权意识也随之加强,对医院的治疗和护理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5]。对医院的治理水平和服务态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具有和其他科室更高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也较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护理风险,会给院方和患者的经济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合理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正确认识、评估、防范和不久护理风险,对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风险管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程序,可以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和及时处理,有效降低了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6]。
其中做好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包括:(1)制定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制定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对患者的安全实施全面制约,可以有效避开护理风险的发生[8]。其中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严格制约用药过程,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对输液泵以及报警系统进行全面监控,一旦出现安全理由,给予及时处理[7];保证护理卫生,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通过制定完善的护理风险制度,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进行持续监控,能有效改善护理风险的发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由护理科室成立由护士长为组长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科室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和调查,并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如:防止患者过度抑郁存在的风险。护理人员应当时刻观察该类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加强家属与患者的沟通,检查病房是否有刀、绳子等工具,并在患者的床位系上红丝带作为警示。(2)组织科学合理轮班制。护士长安排值班人员时,尽量将经验丰富的护士和新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论文导读:
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手搭配[8]。对于输液患者多的情况,多委派1个值班护士。同时,进行派备护士管理,这样有助于同时抢救多个危重患者。(3)护理风险预案的实施。对于已经制定好的护理风险预案,要抓好预案的落实,如:压疮的预案。对评估后可能发生压疮风险的患者做好详细登记,并向护士长报告,给患者加添海绵垫,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勤换床单,为患者清洗身体,保持患者皮肤及床铺的干净、整洁。(4)构建安全护理文化,安全文化主要是以减少管理人员、患者、供给人员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为目的,制定的规范、态度、习惯以及任务等。为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医院可以将安全文化作为护理风险管理思路,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当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护理管理中,营造一种安全意识强、富有责任感、服务态度好等安全环境,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极大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9]。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应用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患者满意度相比,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病房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病情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8-70
[2] 袁薇,杨明莹,陈家琴.前馈制约在呼吸科护理风险管理巾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12-113
[3] 刘昌红,曹乃美,王国英,等.马铃薯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疗效比较[J].护理研究杂志, 2012, 18: 1289-1290.
[4] 胡静,张红,金杰,等.多巴胺致组织损伤早期处理策略的实验研究[J].护理研究杂志, 2011, 15: 200-201.
[5] 姜慧芳,郑云仙.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15) :67 -68.
[6] 李玲,王小万.影响患者对医疗风险认知的因素[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12(18): 111-112.
[7] 卢祖询,程峰.风险管理策略及其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8):395-396
[8] 徐仲华,张新平,陈茂盛,等.国外护理机构风险防范及其分担措施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0,13(5):21-23
[9] 马朋林.西太平洋国家和地区严重病医学目前状况与发展-第1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议纪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7(10):51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