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初中物理课堂“最后五分钟”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30 浏览:18393
论文导读:
高明的棋手在棋局最后阶段的博弈中格外讲究战术,行家术语名之为“收官”; 物理课堂教学中,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由于前摄抑制与学习心理疲劳,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学生学习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学习效率没有在物理课最初的十五分钟内那么高,似乎是每节课的初中物理课堂“最后五分钟”的艺术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非黄金时段,有些教师干脆称之为“垃圾时段”,感到很难处理,教学安排有时不是很精当,而优秀的物理教师不仅注重一节课的引入要“精彩”、中间要“厚实”,对于所谓“最后五分钟”其实也格外重视,讲究这“最后五分钟”的教学艺术,照样发挥出较高的教学效益.笔者总结若干初中一线优秀物理教师的教学艺术,发现以下做法值得同行关注.
1“最后五分钟”以图、表形式系统化本节课
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物理现象的介绍还是物理过程的探究,以及物理规律的归纳和运用都是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探究与合作学习完成的.每节课从三个维度循序渐进地完成物理教学进程,在物理课堂教学的每一阶段(引入、复习、新授、巩固、反馈等)都会出现新的物理知识点或物理能力训练点,这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能力只有与学生业已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形成有机结合的网络或板块,才能算是真正掌握.因此在引入、复习、新授、巩固、反馈等环节后,有必要及时进行物理知识、物理策略与能力要求的总结,使得散布于前述各个阶段的内容以鲜明的主线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清本节物理课的学习线索,从更高的逻辑视野上概括并融入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与能力体系.所以,很多有经验的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善于在“最后五分钟” 系统化本节课,其中,以图、表形式系统概括本节课学习内容极为方便,运用也很多.
在教学“透镜的原理与透镜的成像规律”这节课时,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折射成像的诸多现象引入了“透镜”的概念,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呈现了凸透镜对于三根典型光线的折射规律,即“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与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过另一侧的焦点、从焦点发出的光线折射后与主轴平行”;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主要规律”……,在完成了上述的教学活动后,接着师生互动,探究了生活和生产中凸透镜的几种运用.在一般教师看来,这节课到这里为止,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基本达成三维目标.但是,一位老教师却别出心裁,和学生一起绘出图1.这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按照本节课探究实验的探究步骤,用MN表示透镜,箭头AB表示物体,像用箭头ab表示,f表示一倍焦距处,2f表示2倍焦距处,将物AB从大于两倍焦距处的位置连续移动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处,选取了物距大于两倍焦距、等于两倍焦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等于一倍焦距、小于一倍焦距这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运用平行于主轴的入射光、过焦点的入射光的折射特征,将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点与规律完整、系统地浓缩至一幅图上,相对于复杂的语言叙述与结构复杂的表格,这张图简洁、科学,一目了然,便于理解与记忆,同时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次极具条理和符合逻辑的系统归纳,这样,知识与策略的内化才算真正完成.而这位老教师的做法,一下子将“最后的五分钟”的时间价值充分发挥到最佳值,优化了教学环节,使一节平常的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课上出了特色,上出了新课标要求的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相当多的教师喜爱最后在大屏幕上以文字形式、彩画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授课提纲,认为这样就是对本节课的总结.这种做法,其实是把教师个人的备课笔记搬上了屏幕,缺少学生的参与,纯粹让学生被动进行阅读与记忆,而上面这位老教师的做法却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绘图,主动自我总结,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直接投影介绍产生的效果.
2“最后五分钟”以综合性、开放性理由总结本节课
如果某节课所学习的概念不是太多,策略学生也理解、掌握达到预设的水平,在经过了前面近半小时的学习之后,“最后五分钟”内,物理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自主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例如,给学生抛出综合性、开放性理由.某位物理教师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基础上,本节课教学了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后,利用“最后五分钟”抛给学生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理由:现有一个未知电阻Rx,你能运用学过的电路知识和欧姆定律,想办法测量出这个Rx吗?学生经过热烈积极的互动,一番合作探究之后,很快找到了几种不同的思路:如图2所示,利用一个电压表、电流表测出Rx两端的电压U、电流I,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x=UI;图3,将一个已知电阻R与Rx串联,利用电压表,分别测出R与Rx两端的电压U1,U2,根据串联电路的规律,U1U2=RRx,求出Rx;图4,将一个已知电阻R与Rx并联,利用电流表,分别测出R与Rx中通过的电流I1,I2,根据并联电路的规律I1I2=RxR,求出Rx.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理由,调动了初中学生对于物理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物理学习趣味,在解决理由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理解和领会前一节课学过的欧姆定律以及本节课自主探究学习所得串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并且要使思维充分发散,进而寻求到解决本题的几种不同的方案.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这位物理教师利用“最后五分钟”抛给学生的这个综合性、开放性理由,其实更主要的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解决理由中复习、运用在教育心理学所说的“最近教学区”中获得的知识与策略,并将其有机融入自己的知识能力框架,形成更高级的综合能力.这样利用“最后五分钟”,实在是独具匠心,既是教学策略的创新,更是教学理念的创新.
3“最后五分钟”以富有趣味性的悬念性理由为后续课堂教学留下引子与伏笔
在某些单元的物理教学中,前后几节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有时非常强:物理事实的发现具有连续性,物理现象的发生具有因果性,物理过程的探究具有延续性,物理规律的应用具有外延性等等.因此,往往先一步学习的内容为后继学习内容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这里不仅指知识基础,还包论文导读:,在完成了涉及“光的折射定律”的主要内容的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反馈、自主探究进行了所学内容的巩固后,发现本节课的时间尚有几分钟“多余”,于是,他似乎是随意、其实是“早有预谋”地拿起自己的茶杯,注满清水,让学生依次传递下去,每一位学生都拿着茶杯透过盛满的水看课本上的字和图画,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课本上的字大
括策略基础以及物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一些富有经验的一线物理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首先着眼于整章的教学过程体系,然后才分解出每一节物理课的教学目标.在考虑到前后几节的内容之间逻辑关联时,他们往往巧妙地在每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出台一个富有趣味的悬念性理由,引发学生深思,激起学生持续探究的愿望,并且为后继课的学习留下引子,打下“伏笔”.
例如,一位物理教师在进行“光的折射定律”的教学时,在完成了涉及“光的折射定律”的主要内容的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反馈、自主探究进行了所学内容的巩固后,发现本节课的时间尚有几分钟“多余”,于是,他似乎是随意、其实是“早有预谋”地拿起自己的茶杯,注满清水,让学生依次传递下去,每一位学生都拿着茶杯透过盛满的水看课本上的字和图画,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课本上的字大小发生变化,但是,放大或缩小的程度跟杯子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有关,这里蕴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学生课后纷纷欲一探究竟,这其实与透镜成像的条件有关.这位教师让学生利用“最后五分钟”巧妙观察了透镜成像的现象,留下富有趣味性的悬念性理由,为后继课中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好了铺垫与伏笔.
物理是极富智慧启迪的学科,初中物理更是充满趣味,但是,是学生一生科学课程的真正开始,因此,初中物理教师更应重视物理课的教学艺术,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以上三点,值得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思考与借鉴,值得在实践中创新更好的解决物理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