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构建抢险救援官兵心理应激防护体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883 浏览:47653
论文导读:训以及个人自学的方式,建立一支心理防护人才队伍,培养心理防护训练骨干力量,并将心理骨干其纳入到抢险救援队员编制当中。3.3改善抢险救援心理技术装备充分相信心理科学,积极地将心理学上具有实际作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部队,为部队服务。在继承优秀传统心理防护技术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不断革新技术装备,改善心理服
【摘 要】本文分析了抢险救援对救援官兵造成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以及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防护策略,帮助救援官兵缓解行动中的心理不适,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圆满完成救援任务。
【关键词】抢险救援;应激反应;防护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队先后执行了抗洪抢险,“泥石流”抢险,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以及抗震救灾等多项救援任务,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精神,令山河动容,让世人刮目,但军人同样也是有血有肉,在抢险救援中,同样会经受心理威胁,会产生应激心理理由,因此分析抢险救援任务对官兵心理应激造成的影响及成因,从而创建心理防护体系,有效防护官兵的心理健康重要而必要。

1.抢险救援官兵的心理应激反应

抢险救援急、难、险、重,任务的复杂、紧张、艰苦、多变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异乎寻常的要求,部分官兵心理压力会骤然加大,生理和心理资源会被大量消耗,心理反应急剧,波动较快,多数人出现应激反应。所谓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应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精神紧张,具体表现为:
情绪反应——警觉、焦虑、恐惧、怀疑、悲伤、沮丧、烦躁、易激惹、自责、自怜、内疚、过度紧张、无法放松等。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食欲差、头痛、失眠、做恶梦、疲乏等。
认知方面——缺乏自信、健忘、效率降低、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常态下每名官兵都在努力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但遇到重大或紧急事件时,这种平衡被打破,机体立即唤醒生理、心理系统,竭尽全力应对突发事件,从而进入应激状态,保证了官兵对抗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但如果应激过度或持续应激导致PTSD,就会给官兵身心造成极大威胁。

2.救援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的成因

应激过程可以分成 4 个部分:应激源、机制 (包括察觉和认知评估)、应激反应和应激应对结果。而应激源以及机制则是引发应激反应产生的直接理由。

2.1应激源对官兵应激反应的影响

应激源是造成官兵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理由,主要表现在抢险救援的环境方面。
一是灾难的突发性。由于事件突然、情况不明,救援官兵,尤其是驻地靠近救援现场的官兵缺乏心理准备,心理波动较大,产生急性应激反应。
二是场面的惨烈性。在重灾区目睹着灾区悲惨的场面,面对大量被挖出的遗体,耳边充斥着灾民失去亲人的哭喊,感觉肩上责任重大,感受到无形压力,产生应激反应。
三是救援的艰巨性。广大官兵往往面对环境恶化、道路不通、通信不畅、后勤不继、体力不支等困难,但必须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很多官兵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整,急剧消耗其身心耐受力,造成应激反应。

2.2机制(包括觉察和认知评估)对官兵应激反应的影响

官兵自身素质、对救援的认知、以及对心理工作的认知等都是造成应激反应产生的机制理由。
一是官兵的自身素质。救援官兵的自身价值观、能力水平、知识架构、自我效能感、情绪的稳定性等,都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从而左右其对应激的承受能力。有些官兵经历单纯,很少受过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面对抢险救灾任务中困难性、持久性、艰巨性的战斗,往往容易出现消极反应。
二是官兵对救援的认知。有的官兵往往因为没有将受灾群众活着救出来,自责感时隐时现,很多官兵表示,已听到废墟下面有呼救声,但大型装备运不进来,无法救出被困者,内心深感对不起死者,这种念头挥之不去。
三是官兵对心理工作的认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有的单位把有心理理由者等同于“个别人”,有的把心理理由混同于精神理由,对有心理理由者另眼相看,致使有些救援官兵怕受到领导和战友的歧视,有了心理理由不愿谈,不敢承认,更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从而加重应激反应。

3.抢险救援官兵的心理防护体系建设

官兵在抢险救援中积极地关爱民众,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私奉献,在救援现场也不断遭受着心理损伤,因此官兵的心理防护需要不断呵护,需要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心理防护体系。

3.1完善抢险救援的心理防护制度

积极制定一整套从选拔的救援心理工作法规和制度,保证心理防护有法可依。
一是健全官兵心理档案。定期对部队官兵进行心理测查,并根据平时表现,掌握官兵的心理动态,保证在抢险救援命令下达初始就可以对官兵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如,把身心素质过硬者派到任务艰巨的救援战场,较弱者适当安排到压力较小的救援战场。
二是建立心理行为训练常态化机制。据报道,美国军营的心理训练场景模拟与真实行动中的非常相似,这样可以在真实行动中大大降低士兵对环境的不良应激反应,保证在战争状态下的良好心理状态。将心理训练、体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战士的心理耐受力,心理应激力,心理意志力和心理制约力提升有重大作用。
三是制定心理防护应急工作方案。研发一些适应抢险救援需要的心理防护软件和应用手册,如抢险救援条件下的心理测验软件、心理状况评估系统等。常备心理维护宣传材料以备到救援现场及时、广泛分发,帮助灾用自我心理调适策略进行心理自助。

3.2加强抢险救援心理骨干队伍建设

加快部队应用心理学学科研究与抢险救援心理防护探索,依据心理学规律,结合地域文化差异、个性差别等方面,依托心理专业人员,通过院校培训、心理骨干集训以及个人自学的方式,建立一支心理防护人才队伍,培养心理防护训练骨干力量,并将心理骨干其纳入到抢险救援队员编制当中。

3.3改善抢险救援心理技术装备

充分相信心理科学,积极地将心理学上具有实际作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部队,为部队服务。在继承优秀传统心理防护技术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不断革新技术装备,改善心理服务流动车,创新心理学应用工具、器具,配合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多种策略,引导官兵宣泄负性情绪,激发官兵积极向上的信心。

3.4优化社会支持系统建设

在强烈应激反应中,官兵容易孤独、焦虑,抑郁,重者产生社交恐惧,自怜自闭,不能感到他人精神支持,而良好的社会支持感是获得精神动力的源泉。这需要在部队日常生活中就要融洽官兵及兵兵之间的关系,拉近心理距离,人人关爱他人,形成内部心理支持力论文导读:护策略”,载《社会心理科学》2009(2).上一页12
量;同时,加强与亲友的联系,加强地方双拥共建,增强个体心理抗击能力。在抢险救援中,优化政府、社会、人民各级关系网络,使全民齐心协力,增强意志,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大力量。
综上所述,对参加抢险救援官兵的心理变化及应激反应及防护的研究工作需要不断深化。救援官兵心理健康防护能力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官兵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并圆满完成抢险救援任务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贺岭峰,唐良树主编.军队心理服务工作100例,解放军出版社,2013,6(第1版).
[2]于家洋,王海生主编.军人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理论与实践,白山出版社,2013,6(第1版).
[3]谢小东,王芳.“抗震救灾中救援队员心理防护策略研究”,载《中国应急救援》2013(3).
[4]陈晓华.“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人群体心理应激及心理防护策略”,载《社会心理科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