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素质教育理念下让课堂充满绿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32 浏览:82414
论文导读:
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深刻的内涵,而建构具有绿色生机、鲜活灵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堂”无疑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最佳选择。一个理念的更新最初往往停留在口头宣言或学习体会上,检验一个理念的建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践。怎样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建构新课程理念下的绿色课堂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树立自信,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体验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条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1.教师露出真诚的微笑。教师授课时伴以微笑,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有利于学习准备心理的形成,提高对新知识的感受性,增强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微笑艺术呢?首先,要热爱学生。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有了对学生的真爱,才能笑得自然,笑得亲切。其二,要善于微笑。笑是一门艺术,要把握笑的艺术,就要遵循“不嘲弃、不讥讽,积极诱导”的原则;要抓住契机,审时度势,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方可事半功倍。
2.师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的真正体现,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教师不再以课堂主宰者自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首先,要解放学生。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争论。正如特级教师魏书生所说:“要做到教学,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要适应、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次,要解放自己。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的那样:教师要彻底解放自己,课堂教得越省力、越轻松越好。其实这是一道很简单的加减法,课堂上教师占的时间越多,那学生思考、活动和参与的时间就会越少;反之,教师占的时间越少,则学生活动的时间越多。

二、选择自主、有趣、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绿色课堂下的教学方法应体现自主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在绿色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内容、学生特征、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创设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绿色课堂教学中,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个性。
1.学生有互动的机会。(1)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话敢说,有话想说,能有自己的主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师生之间没有任何对立,是平等的。(2)生生互动。即学生在课堂上加强对话、加强合作、平等互惠,既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又集思广益,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在不断的求异、发散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学生有合作交流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合作交流能力确定为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3.学生有自主创新的机会。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在操作中创新。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创新。(2)在探究中创新。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
总之,要想构建“绿色课堂”,快乐的学习现场是基础,生成性实施是关键,阳光般的评价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是学生向往的求知乐园,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永葆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书社2002)

2.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长沙:岳麓书社2005)

3.陈心武《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时见《课堂学习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