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文化兴国战略与核心价值观培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82 浏览:120384
论文导读:
摘 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文化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据此,我们必须建立起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文化兴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1002-0845(2012)06-0124-04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第十七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文化命题”作为重要议题,这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目的是对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实施“文化兴国”战略。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曾说,“假如世界被毁掉了,只要图书馆没有被毁掉,我们就可以把世界重新建设起来”。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性。强国首先应强民,强民首先应强魂,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骨干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之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文化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一、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国际竞争软实力

把文化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对待是恰当的,因为文化竞争力是一种软实力,当前全球竞争中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也包括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于198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能力等而言的,主要指一个国家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一个国家,其综合国力既包括他的由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等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硬实力通过经济、科技与军事等体现之,软实力则通过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体现之。
以史为鉴,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曾几何时,原苏联的军事实力不仅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而且还常令美国和西方寝食不安,但这样的硬实力并不能避免它解体。原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它的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刻意地企图摧毁中国的文化,他十分露骨地说:“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类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盐译幸一清楚,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他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他就只配做奴隶了。印书馆和图书馆等的作用尚且如此之大,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可见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如何,确实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和一个国家的存亡。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们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的战略,他们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也是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渗透。
任何国家,它要持续发展,都要有他们共同的理想。这正如哲学家涂尔干所言:“如果社会缺乏统一性……那么社会只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一丝震动或一阵微风就足以使它烟消云散。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首先我们必须努力取得对共同理想的信念。”[1]“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上的兴盛,而且更是文化上的繁荣。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中曾提出了大国兴起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和富有文化上的吸引力。软实力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无根基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是僵化而无活力的,文化是软实力中的重中之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作为支撑。

二、文化兴国战略的哲学基础

1.文化兴国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文明标志着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易经》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隋唐著名儒学家孔颖达将文明解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里的文明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仓禀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说法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不科学的、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它如鸟之两翼,如车之两轮,能使社会架构保持稳定,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会导致社会的倾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文明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时只有有了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兴国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文化兴国战略与我们所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之间是相互呼应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点论”、“重点论”与“统筹兼顾”的思想的具体运用。中国社会的发展如论文导读:
果仅仅只是经济的和政治方面的发展,那么它就是一种不全面的、不协调的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文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3.文化兴国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原理

任何一个系统,它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系统中,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要素强也不等于系统一定也强。要使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出其最好的作用或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必须使之有合理的结构方式,即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组合。这样,如果把我国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等就是它的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生态是条件,而文化则是使各要素能结合为一体的“强力胶”。好的要素是前提,是硬实力,好的“粘胶”则是保证,是软实力。

三、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实质是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它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中要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的建设为一体,它反映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我国人民的美好追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关于融合、平和、和睦与和谐的思想和追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仁义”,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提倡“兼爱”,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倡“无为”,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对此,庄周更有独到的发挥。庄周提倡“天和”、“人和”和“心和”。罗素在19世纪30年代曾说过,在中国至高无上的品质中,和是第一位的。中国的关于“和”的主张若能被世界各国所采纳,那么地球上肯定会有比现在更多的欢乐与祥和。我们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应在其中体现出对中国的文化之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的文化之魂的坚守和创新,同时也体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一定的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是主导人们的信仰、理想和精神风尚的灵魂。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意识,它都既是对其以往历史时代的意识和价值追求的继承,也是对该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仅要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且还要吸收人类一切文化中的精华以为我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物质保障,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认识的逻辑进程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是相一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3]122。理论的逻辑与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革命时期,以为核心的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其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其价值标准是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此后,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其实践价值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评价标准。以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价值观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论基础。现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进行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强的包容性、整合性和感召力。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增强我们社会的凝聚力;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引导人们确立起和谐的理念,培育出全社会的和谐精神;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起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和谐的舆论氛围,塑造出人们和谐的心态。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在和谐文化建设和“文化兴国”战略战旗飘扬、鼓声阵阵的背景下,在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新特点与观念大碰撞的国际环境下,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应高度重视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予以施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拟从高校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完善高校的以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制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以校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在这一体制中,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实践的理论是缺乏生命力的。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当然也包括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使之切实收到实效,所以笔者建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应采取以学生+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党委决策的决策方式。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工作人员的作用,又有利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论文导读:有保证,在行动上能加以落实,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为之做出努力。源于:7彩论文网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3
人”的模式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平台尚未建立。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的框架下,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仍人为地被分为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还是彼此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专业学习在高校一般是由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分管的,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由学校的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的。在执行层面上,智育由教务部门执行,德育则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部门执行。这样,分工明确与合作不足就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脱节的状态,就导致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怎么写www.7ctime.com
心价值观的培育较难在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步调下进行。在高校,要实现“全员育人”就要求高校领导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制度上有保证,在行动上能加以落实,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为之做出努力。源于:7彩论文网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