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48 浏览:25861
论文导读:
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4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72.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源于: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
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8.11%;对照组为2

7.03%(P<0.05)。

结论: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胺碘酮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1008-1879(2012)11-0165-01
近年来,胺碘酮由于其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而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短时间内静脉注射胺碘酮起效快,副作用少。我院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对74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74例,男42例,女32例,年龄24~79岁,平均(53.4±3.8)岁;均经心电图证实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中快速心房纤颤35例,快速心房扑动2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其中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7例。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观察组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首次剂量150mg/d,10min后,静脉滴注的滴速调整为1.0mg/min,静脉滴注6h后,调整为0.5mg/min。对照组给予静脉推注心律平70mg/d,5~10min后再采用0.5~1.0mg/min的速率进行静脉滴注,成功复律后给予口服150mg的心律平片。
1.3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24h后发生早搏次数在10次/h内;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治疗24h后发生早搏次数有所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24h后发生早搏的次数无变化或增多。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

7.0软件包,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有效率为72.9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57,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其中1例为低血压,1例为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0例,3例为低血压,2例为心动过缓,1例为窦性停搏,4例为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57,P<0.05)。

3 讨论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延长房室结、心房和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并减慢传导,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并且有非竞争性β受体阻滞作用,有频率依赖性的钠通道阻滞作用和钙通道阻滞作用[3]。此外,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因而是一种高效、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4]。由于其无负性肌力作用,所以副作用较少。心律平具有抑制细胞膜钠通道和阻滞钙通道,及轻度β受体阻滞作用,能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和心肌有效不应期,因而常用于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但用量不慎,常会导致心动过缓,使QRS时间延长,QRS波群增宽,传导阻滞等。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有效率为72.9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为8.11%;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27.0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并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的长期和短期效应是不同的,长期口服胺碘酮者容易引起心率降低,QRS波群增宽,Q-T间期延长等,而静脉滴注不会出现这些情况。
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心房纤颤、快速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疗效较好,且反应快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张岁龙,叶莎.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60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5):579-581
刘利君,贺集贤,何元军.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6):1026-1028
[3] 徐涛.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66例近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8):105
[4] 胡昌亮.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66例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2010,22(11):209论文导读:9-2100上一页12
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