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溢出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联机制研究前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04 浏览:25186
论文导读:生。知识溢出的传导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从核心企业的知识溢出对其他源于:毕业设计论文{#GetFullDomain1234下一页
摘 要:集聚经济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其生产的本地化特征并没有因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产业集聚区显著的邻近效应与社会化效应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创新经济学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通过对知识溢出的分类、途径、动力机制等内容的阐述,分析了知识溢出与集聚产业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
关键词:产业集聚;隐性知识;知识溢出;创新机制
1672-3198(2013)14-0001-02
对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传统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下,更多地从地区间自然禀赋的差异做了说明(Fujita,Mori,2005)。而Krugman(1991a)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则在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下用外部性理论比较清晰地解释了各个层次地理空间上经济的集聚现象及集聚力的内生演化过程。简单地说,不能用自然禀赋来解释产业的集聚就是所谓的外部性,包括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指的是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它通过机制降低企业的成本;而技术外部性则是基于技术外溢和扩散的关联。本文旨在说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尤其是技术外部性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对相关概念做简单说明后,重点分析知识溢出与集聚产业创新绩效的互动关系。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产业集聚的内涵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关于产业集聚的内涵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技术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许多内涵相近、但分析角度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我们认为产业集聚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能够带来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进而形成强劲、持续竞争的优势。产业集聚的基本观点认为,在地理上接近的企业与其他的经济单位之间所发生的联系不仅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即低成本的优势,而且可以获得差异化的优势。

1.2 知识的分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为什么有的知识扩散得很快,而有些知识扩散得则很慢,对于这一问题,知识管理理论将这种按知识获取方式的不同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译为缄默知识)两大类。在集群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差别导致不同的溢出效果。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知识,可以明确表达且易于存储和转移,如行业发展动态信息、新技术或新专利,其溢出途径主要是专业杂志、专利出版物、书籍、专利或技术转让、新闻媒体等。隐性知识是指还没有或还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该知识与个人经验、背景有关,是高度个人化、难以用语言或其它工具清晰表达的知识,因而是难以模仿、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如理解力、分析力、推理能力和技术诀窍等都属于此类知识。
本文就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及对创新的不同影响。

1.3 知识溢出的概念

纵观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所做的概念界定,一方面体现了作为公共物品,知识具有非排他性的外部性特征,因而不能被知识的生产者所独占,因此知识溢出就是指由知识生产者生产、创造,但并不能被其所独享的知识。另一方面,尽管从个体角度来看,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对某些知识创造的个体会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但就整个社会而言,知识溢出的外部性总为正,即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进而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知识溢出本质上是被动、无意识、非自愿地泄漏出来的,当其他生产者从创新者溢出的知识中获取利益而没有支付有关的费用时,就形成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的范围既是区域性的,也是世界性的,隐性知识的溢出以邻近区域为主,溢出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显性知识的溢出由于其易于传播性而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
2 知识溢出的途径与机制
简单来说,知识溢出的主要途径包括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企业间雇员的高流动性、技术解码的逆向工程、商业间谍、专利或技术转让及专业杂志、专利出版物等媒体。
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溢出效应是否能有效发挥,其基本前提是溢出路径是否畅通,只有当传导路径畅通,知识溢出才能较容易被其他企业吸收、利用,进而知识溢出效应才会产生。知识溢出的传导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从核心企业的知识溢出对其他源于:毕业设计论文{#GetFullDomain论文导读:程的顺利进行则要求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能良性互动,不断产生激励知识创新的动力,进而推动新知识从产品扩散到企业、产业甚至产业集群,形成结合特定产业需要的创新知识。在产业集聚背景下,具有通畅的知识溢出渠道并不意味着知识溢出效应一定能产生,知识溢出的产生、吸收、转化与利用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群中企业间
}
企业的知识输入到该企业创新产出的重新扩散,又由于知识具有累积性特征,因此,知识溢出的动态过程使集群中知识存量不断增加,逐渐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知识溢出的过程是知识从溢出源(提供知识的行为主体)的外溢以及企业对溢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知识在创新型企业、研究型大学、各类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机构等各部门间的流动。而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则要求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能良性互动,不断产生激励知识创新的动力,进而推动新知识从产品扩散到企业、产业甚至产业集群,形成结合特定产业需要的创新知识。在产业集聚背景下,具有通畅的知识溢出渠道并不意味着知识溢出效应一定能产生,知识溢出的产生、吸收、转化与利用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群中企业间的认知距离、吸收能力、技术距离和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3 知识溢出与集聚产业创新绩效的互动关系
知识溢出之所以会对集聚企业的创新产出有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集聚区域内的知识流动要比非集聚地区更加容易和快捷,企业的地理临近性使得彼此间知识的输入更加便利,进而形成支持创新活动的技术基础(Feldman,1994)。Dahl(2002)认为创新活动区域集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域性知识溢出的存在。我国学者魏江(2003)也认为产业集群凭借知识溢出使得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和创新产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一方面,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有利于知识溢出尤其是隐性知识溢,另一方面,集群内知识溢出促进了集群创新网络发展,提高了集群的创新产出。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同特征,以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可转化性,显性知识溢出、隐性知识溢出与集聚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各不相同。

3.1 显性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显性知识通过文字、书籍、语言等编码方式明确表达,且易于存储和转移,进而使得显性知识能够广泛传播和相互学习。一般而言,集群内企业间显性知识的溢出与获取,主要源于集群内科研实力比较强且在行业中领先的大企业以及与集群有较多联系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但一方面集群内企业彼此间接触频率较高,会出现较明显的知识同质化趋势,进而可能导致溢出的知识存在很多噪音;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通常会对自己的先进技术、专利采取严密的保护措施。因此,集群内显性知识溢出量及其对集群企业创新的贡献是很有限的,高质量的显性知识的溢出与获取可能主要来自于集群外部。集群内的企业为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增强竞争优势,避免陷入集群内企业间的低技术循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技术许可、专利技术公开、各种技术会议、公开出版物及产品“逆向工程”等方式获得的新技术和新专利,随时掌握所从事产业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知识。
对显性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解可借鉴Kim(2000)提出的集群学习过程模型。集群中的企业可能通过诸如商业博览会、贸易恰谈会、专业期刊、专利出版物及新闻媒体等各种途径,获取新技术、新专利。为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企业员工个体及企业自身知识积累的一部分,企业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员工个体的认知过程(即企业员工搜索、评估和获取的外部显性知识)和组织的社会认知过程(即企业将所获得的显性知识溢出在企业内部的交流与共享过程)搜索和评价这些外部知识,激发出创新思想、形成创新理念或创新设计,进而将这种创新理念或创新设计应用于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的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知识存量的一部分后,有利于企业从外部搜索和吸收更多的新显性知识,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起到了自增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显性知识溢出转化为集群创新绩效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吸收能力起了关键作用,我们这里在假定吸收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获得的显性知识溢出越多,越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

3.2 隐性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知识按其是否可编码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论文导读:是想象力,并能在原有的累积性知识上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集群内存在的知识溢出机制及非正式交流网络强化了相关行为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整合与碰撞,激发了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如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这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只有隐性知识显性化,企业中个体所独有的知识才能转变为整个组织拥有的知识。企
端”,那么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编码知识难发觉,却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缄默知识论者鉴于缄默知识的特性,认为产业集聚更易于缄默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一方面,基于显性知识之上的创新活动,其显性知识的获得既可源于集群区域内,也可能来自于集群外部,进而,通常对区位选择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另一方面,从思想、理论及技术的成熟到显性知识以编码化方式正式传播,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且存在较长时滞。而占据整个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极为重要的缄默知识,甚至在初期阶段就可以通过相关人员间的非正式网络关系进行交流、传播与进一步提升。缄默知识自身所具有的非正式性、隐藏性特征决定了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分开,它是由集群内成员长期以来共同经历的生产过程和认知体验构成的,在集群空间上具有粘滞性,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大脑中,个体属性极强,不容易通过显性知识溢出的方式进行扩散、传播,只源于:毕业小结www.7ctime.com
能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干中学、用中学才能获得隐性知识,并将该隐含经验类知识在整个产业区扩散开来。产业集群中从事相似或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彼此间在经济、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使得企业间具有许多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和互动学习氛围,进而加强了缄默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缄默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根植性,难以模仿性是缄默知识所固有的特征,而集群区域内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生活环境有助于企业间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相互信任,进而促进缄默知识在集群内的传播和扩散。相比较而言,集群外的企业则不能轻易模仿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较难直接模仿,只能通过长期的实践工作和经验积累所得,正是由于缄默知识获取较为困难且成本较高,该类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技术创新过程所面临的个性化的、突发的、复杂的和难以预测的问题,需要调用科研和技术工作者大量的经验累积、精准的判断力、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想象力,并能在原有的累积性知识上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集群内存在的知识溢出机制及非正式交流网络强化了相关行为主体间的知识交流、整合与碰撞,激发了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
如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这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只有隐性知识显性化,企业中个体所独有的知识才能转变为整个组织拥有的知识。企业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拥有的显性知识。而与其它组织形式相比,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地理临近和社会根植性等特征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使得缄默性知识更易于转化为显性知识。区域创新系统论认为,知识溢出是集群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
集群内企业间的地理临近性使用业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更加便利,进而为缄默知识的传播与扩散提供了可能。为了提高创新绩效,创新主体要想获得所需的缄默知识,就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我国学者王缉慈(2001)也认为,从创新学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集聚有利于企业间进行经常互动交流,进而有利于促进专业化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相似背景的科研技术人员之间的缄默知识交流能激发新方法、新思想的产生与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从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经济学相关研究指出,溢出效应可以分为正溢出效应和负溢出效应,而知识溢出效应主要指其正溢出效应,即: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但实际上,知识溢出也存在负效应,即知识溢出不会使知识的生产者获得新知识的全部收益。在关注到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区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时,也应注意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即:当知识生产者的收益小于知识生产的成本时,对个人而言,他就会丧失生产新知识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它就会丧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国家而言,整个社会的知识积累速度就会减慢。所以,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引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知识创新的激励问题。
参考文献
杜静.知识存量的增长机理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
金祥荣,汪伟,项力敏.产业区内的知识外溢:一个选择性评述[J].产业经济评论,2004,(5):1-10.
[3]邓明,钱争鸣.我国省际知识存量、知识生产与知识的空间溢出[J].论文导读:2-54.李青.知识溢出:对研究脉络的基本回顾.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153-161.梁琦,钱学锋.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7,(2):84-96.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魏立萍,陈东.知识外溢与创新的集聚—基于知识产品函数的一个理论综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42-54.
[4]李青.知识溢出:对研究脉络的基本回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153-161.
[5]梁琦,钱学锋.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7,(2):84-96.
[6]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魏立萍,陈东.知识外溢与创新的集聚—基于知识产品函数的一个理论综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