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失语性-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276 浏览:120321
论文导读:
现代汉语对于失语有两种解释:一是失言;二是说话困难或不能说话。这两种理解都指出了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的能力的偏差。

一、失语现象

在复旦大学最近一次的语言文字大赛上,留学生队战胜了以大学生为主力组成的各学院队,夺得了第一名。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社会一片哗然: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为何竟然输给了老外?无独有偶,在去年的高考中,广州考生在古文翻译题中得0分的有一万多人;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25%的考生也就是10多万人得了0分。若以这样的实力去和留学生抗衡,落败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天津语言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导师马庆株教授说,留学生队夺冠令人欣慰,这表明世界正在积极关注着汉语及中华民族,但中国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事实上,许多中国学生的语言越来越匮乏,汉语素养不高,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很差。甚至有的大学生写封家书或情书都错字连篇、辞不达意。汉语在本土陷入了困境。新近由上海举办的英语小说翻译大赛,非常重视外语学习的上海人却表现平平。专家认为,选手失利不在外语,而在汉语水平不够,很多参赛者虽然读懂了原文,但找不到恰当的汉语表达,辞不达意。

二、重视而不是弱视语文的双重性质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承载着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兴衰也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世界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语文教育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在阅读教学方法、写作教学理念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上都有重大突破。但是,也应该承认,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中出现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这些倾向是错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物,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出现的新的歧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给语文学科定性时,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之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语文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过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质转向重视语文的双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质。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处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之中,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
但时下在我们众多的语文教材中,语文被遮蔽、被湮没在人文话题结构中。教材结构决不仅是排列组合的问题,以什么为结构线索,就是以什么为教学指向。因此,一部教材结构往往体现了这部教材的语文观、语文教学观。现在许多教材都选用了“人文话题”结构,以一个人文母题为教材组元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选用文本,设计教材要素,排列组合选文,应该说,这的确有利于克服过去语文教学中纯“技术化”的倾向。但是,这种“人文话题”结构也可能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人文话题,有可能把语文遮蔽、湮没在思想主题的恣肆汪洋之中。陶行知先生在六十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过这种人文话题结构对语文的遮蔽:“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

三、语文教学的创新应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和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语言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要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融,不能顾此失彼。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和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可是语文课堂中的一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精美文段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短短一篇文章,学生读得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于极常用的字词都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语文课堂的其他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不断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