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那曲那曲地区实施安居工程效果评价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08 浏览:96656
论文导读:土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长期以来,那曲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牧区的生产、经济进展一直很滞后,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低下。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案例》,标志着西藏安居工程的全面启动。那曲地区的安居工程也与2006年开始紧锣密
摘要:那曲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那曲地区位于唐古拉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是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长期以来,那曲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牧区的生产、经济进展一直很滞后,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低下。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实施案例》,标志着西藏安居工程的全面启动。那曲地区的安居工程也与2006年开始紧锣密鼓的实施着,那曲地区“十一五”时期的安居工程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为解决占那曲地区人口88%的35.5万农牧民群众的居住不足、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而实施的惠民政策。那曲地区安居工程实施内容有4个方面:民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搬迁建设工程、地方病重病区群众搬迁工程。安居工程实施五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那曲地区共完成累计投资21.5亿元,使48191户,25.06万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适用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1.57平方米增加到24.93平方米。安居工程的实施对农牧民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水平、改善基础设施、进展基层农牧区乃至稳定那曲地区边疆有着重要战略作用。本论文在总结那曲地区安居工程建设近况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参考政府统计数据,通过入户访谈、与基层干部座谈、咨询政府管理部门、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安居工程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探讨。首先介绍了那曲地区安居工程的基本情况,其次以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四方面浅析了现阶段那曲地区安居工程建设的效果以及在实施历程中有着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推动那曲地区安居工程建设持续进展的对策倡议。关键词:那曲地区论文安居工程论文效果评价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8
第1章 绪论8-16

1.1 探讨背景8

1.2 国内外安居工程相关探讨8-14

1.2.1 相关概念界定8-9

1.2.2 国外安居工程探讨情况9-10

1.2.3 国内安居工程探讨近况10-13

1.2.4 国内安居工程不足与对策探讨13-14

1.3 探讨内容14

1.4 探讨策略14-15

1.5 探讨作用15

1.6 革新之处15-16

第2章 那曲地区安居工程进展概述16-20

2.1 那曲地区基本概况16-17

2.

1.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16

2.

1.2 行政区划及人口16

2.

1.3 经济和社会进展近况16-17

2.

1.4 农牧民住房情况17

2.2 那曲地区安居工程建设近况17-20

2.1 安居工程实施情况18

2.2 安居工程内容及建筑面积18

2.3 安居工程资金来源情况18-20

第3章 那曲地区实施安居工程效果评价20-31

3.1 经济效益20-23

3.

1.1 收入水平情况20-22

3.

1.2 牲畜存栏率和情况成活率22-23

3.

1.3

二、三产业进展情况23

3.2 社会效益23-29 3.

2.1 就医条件改善23-25

3.

2.2 营养结构转变,健康水平提升25-26

3.

2.3 劳动技能增强,思想文化素养提升26-28

3.

2.4 最大程度发挥公共设施建设作用28-29

3.3 生态效益29-30

3.1 生态保护和恢复29-30

3.2 调整畜牧业结构30

3.4 政治效益30-31

第4章 那曲地区实施安居工程有着不足及理由浅析31-33

4.1 农牧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1

4.2 国家资金投入不足31-32

4.3 牧民就业压力加大32

4.4 教育生源短缺32-33

第5章 推进那曲地区安居工程持续进展的对策倡议33-36

5.1 加大牧民安居点配套设施改善33

5.2 做好安居牧民的培训,实施“劳动力转移工作”33-34

5.3 多渠道筹集资金34-35

5.4 教育资源优化,提升办学效益35-36

第6章 探讨结论及局限性36-38

6.1 探讨结论36

6.2 有着的局限性36-38

主要参考文献38-41
致谢41-42
附表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