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声乐声乐表演中科学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60 浏览:155569
论文导读:
摘 要:声乐表演艺术,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并刺激着社会中的人的审美需要。声乐表演的存在向社会反映着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发现研究这门学科的美学意义。声乐表演中的“表演”是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形体动作、面部表情都要以自然科学的形式展示给欣赏者以达到声情并茂、“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审美体验。声乐表演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
关键词:声乐表演;审美;科学美
1005-5312(2012)32-0120-01
“科学美是一种反应美,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声乐表演是用人声的歌唱并加上表演者内在情感和情绪的外部表现来表现音乐的艺术形式。在音乐艺术形式的表现过程中演唱者要通过演唱和表演把词曲作家的创作变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情感的语言旋律、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不仅使欣赏者得到听觉上的享受而且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声乐教育家石惟正先生在《声乐学基础》中提出:“美的感受来自听觉美和视觉美的协调、统一,来自听觉美和视觉美的互为补充、交相辉映。”这一完美艺术的表现要通过表演者以科学的学习态度,把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声乐表演的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原理进行严格有序的科学训练,探求于掌握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方法,从而驶向声乐表演艺术的理想彼岸。
自18世纪初,就有一些医生和声乐教师开始探索人声的奥秘,直到20世纪以后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观念的进步,许多的科学家对嗓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与嗓音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声乐教师不满足于经验主义的教学现状,他们主张并热衷于探求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期望声乐理论研究与教学的科学性。因此,使得人类在这个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大大前进了一步,特别是近五六十年来,各个领域研究学家的共同努力使嗓音科学及歌唱发声原理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703年法国医生杜达发表《发声原理的研究报告》提出人的声音是由气流通过喉室产生的漩涡所至,如“吹口哨”的原理。1854年加尔西亚作为声乐教师,发明了喉镜,提出了“声门冲击”的学说,开创了歌唱发声机理教学的先河。1862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理学与物理学教授海尔姆霍尔兹发表《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提出乐音的三个物理属性——音高、音量、音强及乐音产生的三个要素——动源体、振源体、共鸣体并研究了谐振,迫振的共鸣现象等奠定了声学物理的基础。1906年,声学及语言学家斯克里着乔在发表的《实验语音学研究》中提出了人体发音共鸣管理原理。1961年,W.范纳德的《声门冲击》中对加尔西亚的“声门冲击”学说进行了科学解释。此外,关于声带振动起源的探索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即1917年米勒(Miller)提出的肌张力学说,1950年于松在《对歌声的生理学和音响学现象的饿研究》中提出了神经时值学说。
研究人类的发声与歌唱的确是一门科学。歌唱发声则是发声生理肌能按照音响科学的原则协调工作而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其真实性,指声乐表演过程中对原作理解和表现的准确程度,即原作的忠实再现。它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体现着表演者的艺术修养。“一个被尊敬的音乐家,他必定尊敬作曲家,不会出卖他们或对他们不忠的”。石惟正对声乐表演的真实再现和整体的把握指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这六方面是声乐表演真实性再现的必需过程,这一精细缜密、周全完整的理解和分析对声乐表演真实性的实现有推动作用。对于这一过程笔者认为感知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准确的感知过程才能正确反映音乐作品的真实内容,才能进一步的分析、理解、想象等理性的心理认知活动。这对声乐表演的真实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萨姆·摩根斯坦在《作曲家论音乐》中指出“一部音乐作品的有生命的实际存在要靠每一次的重新演奏。”但这种新的表演活动离不开表演者的主观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其真实性,就是表演者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展现,特别是像歌剧、清唱剧、音乐剧等综合性比较轻的声乐形态,对作品再现的真实程度相对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表演者能够真实的入戏,把自己全身心投如到扮演的角色中做到入境、入情、入景,以戏中的“假我”的情感来替代“真我”的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讲,剧中人物的情感完全是表演者自身情感的外化或对象化,如歌剧《白毛女》论文导读:
中喜儿的情感变化、《原野》中金子的人物性格、《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的性格特征、《茶花女》中微奥列塔的人生轨迹、《奥菲欧与尤丽狄西》中奥菲欧、尤丽狄西的生活经历与性格特点等等,都要严格要求表演者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将“真我”的感受和情感,外化到扮演角色的身上,从而完成和达到作品真实性的要求。
在真实性的原则下,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化的倾向,把乐谱的存在视为其真实性所必须依据的唯一标准,严格要求表演者逐字逐句、一字不差根据乐谱所写内容演唱表演,这样同样是不可取的。德国音乐家韦伯对歌唱中的节奏问题是这样认为的“对所有的人来说,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一首乐曲的节奏运动中把嗓音和乐器结合的浑然一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体,而使乐器支持并增强嗓音的表情;因为嗓音和乐器就其本质来说是相互矛盾的。由于呼吸和咬字的关系,歌唱时要求小节中有一定的起伏,就像波浪有规律地冲击着海滩一样。乐器(特别是弦乐器)则把时间分成截然分明的部分,仿佛钟摆的摆动那样。表情的真实性要求这些大不相同的特点相互融合。节拍不应该成为专横的限制,或是像磨坊锤子那样的敲击。相反,节拍对于音乐应该像脉搏对于人的生命一样。任何一部慢速度的作品,其中都会有某些要求进行较快的乐段,从而防止产生使人感到拖拉的现象。反之,也有需要在其中较慢地演奏某些乐段的快速作品,这样才不至于因过分热情而破坏了它的表情。”由此看来,表演者仅仅关注乐谱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把握作品的表现意义要以乐谱存在的各种提示和速度、力度、强弱变化的要求为基础,拓宽表演者广阔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只有对声乐作品有了一个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之后,才能将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表现再现出来,才能获得声乐表演的真实性。
出色的表演技巧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上艺术表现,脱离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他自身的存在价值。二者的统

一、是音乐表演的又一重要美学原则。

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作为音乐表演的一项重要的美学原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他无论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种类的音乐表演都是有效的。它对于实现音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使音乐表演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可靠保证。
科学美在各门自然科学中是广泛存在的。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界,它既繁纷复杂、气象万千,又和谐统一。千百年来,各门自然科学正是从不同侧面去揭示大自然的内在秩序和奥秘,形成各自学科的科学理论。既告诉人们真理,也展示美的光辉。科学美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事物作用于审美者,经过其感知、分析、逻辑思维从而激起内心世界的欢乐、愉悦和享受等特殊的心理感受。科学对科学家唤起科学美的感受是无庸赘述的。法国数学家彭家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科学美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大多科学家都有科学的审美感受。因此,科学学习就不单单只是科学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感知的过程。在声乐表演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便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求科学知识的,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宗华白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997年7月.
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赵晓生主编.表演艺术研究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凌继尧著.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