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各行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之尴尬:目不清,各行其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65 浏览:16690
论文导读: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在今天的语文界没有定论,是学习语言文字、文学信息、文章信息,还是接受文化熏陶、优化学生写作等等,难以分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语文专家研究学者、一线教师四个层面对文言文的学习目的的阐述与实践有相同更有不同之处,各行其是,难以融合。
目的不清,各行其是,是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尴尬,也是文言文教学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目的不清,各行其是”的现状

(一)“不接地气”——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文言文学习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但“浅易”这个概念难以进行准确程度的判断。吕叔湘先生对“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的能力的”提法曾提出自己的质疑。(浅近:不深奥,简明易懂;浅易:浅显平易。两者意思接近,没有本质区别。)“可是什么是‘浅近文言’也还大可研究。生字少不一定就是浅近,熟字也可能有生义;句法跟现代差不多,也可能所差的那一点出入很大。”“‘浅近’二字很难说,古典作品除了书经、诗经、楚辞等特别难懂的而外,可以说都是一般文言,要在这里面分别浅近与高深是很困难的。在充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文言,达到阅读一般文言的程度,我估计至少得学五六百课时。”(《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时候教师对课标的“浅易”要求不大理会,也难以理会,更无需理会,因为,老师们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来教学的,教材的选文已经决定了什么是“浅易”。当然,学生更不会去理会。“浅易”概念是难以把握的,更多时候让老师和学生感觉到的是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与考试难度不能太大。
对教与学有直接影响的中考对课标要求是“打折扣”的。无论是日常考试还是中考,是不允许学生带工具书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也基本不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到高年级尤甚。而“注释”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从近6年的上海市中考试卷来看,2007年课外文言文阅读文章字数(包括符号)129个,无注释;2008年文章字数(包括符号)104个,注释两个,分别是人名和称呼;2009年文章字数(包括符号)148个,注释1个,专有名词;2010年文章字数(包括符号)94个,注释1个,人名;2011年文章字数(包括符号)130个,无注释;2012年文章字数(包括符号)151个,3个注释,其中两个涉及专有名词;6年的中考,文言文的注释只有7个,平均一年1个多点,有两年没有注释,7个注释分别是两个人名,3个称呼,1个专有名词,1个实词。这方面显然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但“浅易”的要求也许是落实在文本的长短上,基本控制在150个字以内。
相比较而言,《考试手册》的要求则更清晰:默写语段与文章、掌握150个常用实词与6个常用虚词、熟悉作家作品与文化文学常识、理解与翻译文意。说到底,四个字概括:“识记”“理解”。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与《考试手册》相比,课程标准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很多一线教师根本就没有和课程标准“碰过面”,因为它是“指导性文件”,一般情况下,“指导性文件”与“平民”无关,在课程标准面前,一线老师显然是“平民”,不用操心这样的事。即使重要,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或者教研组长会去研究的。一线的课堂教学,课程标准难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决定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的的是《考试手册》与中考命题,课标的要求最多是参考,文言文教与学的目的更多是指向考试。
当然,这种情况与强大的考试有关,与课程标准的本身“不接地气”、“纲领性”有关,也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清晰的《考试手册》呢?
如果有能通过长期试验论证的学科质量标准的话,对于一线教师与学生,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是福音,只可惜,以我们目前的研究环境、研究习惯、研究品质是难以完成科学的、让人期待的学科质量标准的。

(二)教化——中学文言文研究现状的学习的目

对文言文学习的目的(这里很难分出初高中,常常是以“中学”范畴来论述)研究有很多种声音。
如叶圣陶先生:“绝大多数中学毕业生只要把现代语文学通学好就可以了,往后他们在工作中在进修中都用不着文言文。至于少数进大学学古代史、古典文学之类的,当然要跟古代语文打交道,只要他们真的把现代语文学通学好了,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常识,进了大学花一年的时间集中学习古代语文,应该就能管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吕叔湘先生:“目的不明确。如果是为了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没有必要读许多文章,只要调查统计一番,出些成语词典一类的书就可以。如果要培养阅读文言的能力,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文言文学习归纳起来,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

(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

张志公说:“读一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都是有益的,对于提高语文能力也有某些积极作用。然而,依靠文言来全面地有效地提高现代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并且越来越不可能。一代一代离开文言文越来越远,决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朱自清是承认文言有时代的价值的:初中的学生懂得“一点本国古代思潮,也未尝不是有益的事”“白话的词类、兼词、成语等甚是贫乏,势不得不借材于文言;阅读些文言,于了解别人文字与自己作文都有帮助。”(《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
黄厚江老师提出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7ctime.com
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文言文该怎么教》)。《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上由李卫东老师主持的《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从“断句标点”、“咬文嚼字”等角度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探索,没明确提出学习目的,但从案例中能够看出:依据学情,依据文言文的语言规律进行教学。郑桂华老师在《语论文导读:,这种提升靠四年四十余篇文言文的学习要取得明显的效果,是难以实现的。由此看来,文言文学习的终点确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的教化。(三)功利——现实中的初中文言文学习目的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的目的是清晰、单

一、功利的。主要是依据《考试手册》。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

文学习》2012年第5期《文言文教学价值在思考》一文提出古文教学有言、文、章、道四重教学价值。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的学习经历了“是否需要学习”——“可以学一点”——“学文言文是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转变过程。并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1.在现实社会中,文言文的运用在减少,学生已没有文言文的写作要求。

2.掌握字词不是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但读懂文言文必须掌握字词。

3.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4.可能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征以及上古书写的困难,决定了中国的文言文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为了节时省力,也为了流传久远,必须尽量减少对当世口语的依赖。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写已不再是困难,文言严重脱离口语的现象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文言记录文明的要求已基本不在,那么文言文存在的最大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价值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基本由文言记载。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要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得学习文言文,没有第二条途径。至于对语言能力的提升,白话文要取得成功,必须向古文学习,这种想法为大多数作家所默认。周作人的提倡晚明小品与鲁迅的表彰唐末杂文,取径自是不同,但在借古文改造白话文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提升靠四年四十余篇文言文的学习要取得明显的效果,是难以实现的。
由此看来,文言文学习的终点确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的教化。

(三)功利——现实中的初中文言文学习目的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的目的是清晰、单一、功利的。主要是依据《考试手册》。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2.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3.掌握“之、其、而、于、以、何”等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4.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6.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7.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试手册》所规定的内容近几年变化很小,当然命题者也是在这样的要求指导下命题,自然而然,老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也是离不开考试的“指挥棒”。与之对应的中考试题也基本保持了课内文言文默写:上下句,填空题;课内文言文1篇:文化文学常识;填空题;句子翻译(也考查虚词理解);内容理解:简答题或选择题。课外文言文1篇:文言实词解释,填空题;句子翻译,选择题;文意理解,简单题或填空题。
以上海2012年的考试为例:
两句话的上下句默写(6分);
课内文言文(8分):文学常识默写(2分);句子翻译(3分);课文内容理解选择(3分);
课外文言文(12分):实词翻译(4分);句子翻译选择(3分);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课文内容理解选择(3分);
共26分的文言文,要求是:默写、翻译。都是仅仅阅读文章的表层,与课标对应,也许仅仅能满足“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在这样的要求下,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是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重点篇目背诵默写。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为了考试,却将文言文教学仅仅变成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而忽视文章、文化的内容,将活生生的文章变成只有字词的堆积。本来文言文的背诵与默写也是文言文学位论文www.7ctime.com
学习的有效而必需的方式,但将默写变成一次又一次的毫无乐趣的重复劳动,为的是追求考试的“零失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
这种“功利”的现实中的文言文学习目的不是老师与学生所期待的,但很难让老师与学生去改变。
从教育主管领导与决策者到权威的专家学者再到一线教师,大家基本上互不干涉,尤其是到一线教师层面,各行其是,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变得含糊不清,但是,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研究,对文言文的学习目的的阐述理解其实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那就是:过多地关注结果。
实践教学:懂了吗?记住了吗?考得出吗?
理论研究:文化传承了吗?受到教化了吗?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了吗?对学生成长有帮助吗?
这两者的层次不一样,但对文言文学习目的的理解是一致的:
1.尽管今天的语文教学由过去的文字型转变为语言—文字型教育,但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在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甚至成为目的。
2.仍是“传授”型教学与“接受”型学习,对学习过程关注较少,更多关注学习结果。一直在“学什么”的范畴上讨论与实践。

二、“目的不清,各行其是”的原因

造成这样混乱的原因很多,但基本是清晰的。课程标准的“不接地气”是因为没有建立科学体系的学科质量标准。研究者的“教化”目的是因为强调学科性,对课程关注不够。一线教师的原因就更清楚了,不再赘述。但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教师的文言文阅读素养跟不上,教师的课程水平有待提高,不然,不会如此盲从。
教师的文言文阅读素养跟不上,无法将文言文“读入”、“读出”。如周振甫所言:“读书求入,就是深入进去,不停留在表面上,要认识到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深宏杰异;深入进去以后,既看到它的成就,又看到它的‘诬淫’,即不真实、过头、不合于圣人之道,即看到它的缺点,这就能跳出它的范围,不受它的错误的迷误,所以能出。”现在的初中语文老师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大多是只能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能力停留在文章的表面,仅仅是词句的解释。主要表现在:缺少陌生文言文的阅读与教学能力。基本读不懂教材以外、篇幅较长的文言文(甚至可以说基本不读教材以外的文言文,除了短小的用于训练学生的文章);在没有翻译参考书的情况下,难以进行陌生文言文教学。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