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66 浏览:9545
论文导读:量测量法等。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⑴在研究与压力大12下一页
摘要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主要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在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总结、评估交流六环节对探究性实验课堂进行了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与学尝试
探究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主要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传统的物理实验相比较,探究性实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均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虽然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多数物理教师已经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认识,但也存在较多问题。有的教师对新教材把旧教材中较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改为科学探究的目的认识不足,只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没有真正起到科学探究的作用,只是流于形式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比较重视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与能力培养的行为关注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利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这都需要我们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中的教与学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是否恰当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多数学生并不注重这个环节,认为它很简单。其实不然,提出的问题过大,探究过程不知从何下手,增加探究的难度,使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提出问题片面,不能得到实验目的。因此,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具体、明确、准确,才能顺利实施探究过程。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以下两个情景:蝉可以把口器插入树皮,吸吮树汁;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是沙漠之舟。请同学针对这两个情景,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时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蝉能吸吮树汁”,“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这类不着边际的“大”问题,但有细心的同学提出了:“蝉的口器对树皮有压力吗?”这样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还有的同学提出了更好的问题:“蝉的口器对树皮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骆驼的对沙漠的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接着又有的同学顺势提出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经过同学们自己比较筛选,决定探究最后一个问题,同时也让同学们总结了提问的技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同时注意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是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的。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并非教师把问题告诉学生,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在物理情景中发现问题所在。

二、结合物理与生活,引领学生合理猜想

做出猜想应该是探究实验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关键,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物理知识,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物理教师在要求学生做出猜想时,应让学生将依据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叙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所以我在带领学生探究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有同学猜想,可以用万用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还有同学猜想,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我立即对这两种猜想给予了鼓励和赞赏,赞赏同学们很善于观察生活,会用生活经验去解决物理问题,又会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鼓励同学们以后更加留心生活,并更加注意培养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又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不敢大胆猜想,我立即鼓励学生:“猜想体现了你解决问题的思路,没有猜想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或者做一些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小实验,如两手轻轻搓动,与用力按压搓动时,感觉是否一样?手心相对搓,与手心、手背对搓有何不一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可能与重力有关,可能与表面光滑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学生的猜想一发而不可收,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为这一探究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处处留心,在生活中学习物理。

三、自主与合作相辅相成,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最能体现学生创造力的一个依据。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和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⑴在研究与压力大论文导读:
小的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外一个因素(受力面积)相同;⑵压力作用的效果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在以上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又例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中,在作出猜想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和设计实验电路图。之前,我提示:既然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请思考:①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研究?②实验室给的是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应针对某一定值电阻进行,还需测量什么物理量?怎么测?用什么仪器测?③你怎样改变电压?④选择什么电路图研究更合理些?在这里,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不能说的太多,甚至完全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随心所欲。由于初二学生知识预备不足,适当的提示和指导是必需的,教材中没有直接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处理,而只是让学生研究“固定电阻情况下,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样处理,主要考虑要降低探究的难度。在教学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导他们直接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张扬学生的个性,通过讨论,促进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相互启发、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能力的目的。

四、营造小组合作氛围,放手学生进行实验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放手学生进行实验。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如在“测量电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两灯泡串联的总电压及各灯泡两端的电压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电压表的连接,正确的读数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新学期伊始,我便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每组3—4人,组内的角色分工明确,有负责统筹组织的组长,有负责发言的,有负责记录的,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轮流转换,上一次你当组长,这一次你就负责记录,依次类推,这样使得组内的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可以各抒己见、质疑,从而营造了学生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分工与协作。实践两年,效果非常好,有的平时少言寡语,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提高都很大,只要一说探究,便非常兴奋,表现出成功的喜悦。

五、经历自主归纳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分析与论证是科学结论形成的过程。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数据处理时,根据取得的原始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结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勇于改正自己错误。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可能会得出I=U/R,R=U/I,U=IR三种表达式,首先也要肯定学生很聪明,然后引导分析:因为我们研究的是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三者存在一个因果关系,所以我们最终采用I=U/R这个关系式。在这个环节中,有个别数学基础好的组,还运用了图象法处理,通过分析,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我当即表扬了该组的同学,给予适时的评价,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认真评估、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评估交流,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哪些问题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操作中有没有失误,设计合不合理,测量结果是否可靠……。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评估”,学会自我发现,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先讨论,再交流,课后将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有同学提出:①测量过程中,改变电池的节数改变电压,如果电路闭合时间太长,测量会有误差,可能是由于电阻发热引起的;②过程中应更换定值电阻反复实验,至少测量三组以上;③前面学习了滑动变阻器和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在利用滑动变阻调节电压时,应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变化(如1V、2V、3V……),这样分析处理数据时方便些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的智慧所在,学生的点滴闪光点。教师做好课堂记录,记录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在适当的时候公开表扬或私下沟通,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把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