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物理实验 深化课堂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08 浏览:21106
论文导读:端点两两固定,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一条细线连接代表两力为邻边的对角线。演示:将代表两力的边之间的夹角从0o逐渐增大到180o,看对角线长度如何变化,显然逐渐减小。说明两大小恒定的力的合力随他们夹角增大而增大。采取这样的实验模式来探索得到正确的结论,然后再通过理论分析进行解释,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推导
摘要:高中物理新教材有许多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力争把课本的实验能够进行很好的处理,让学生能产生一种想探求一个新的概念、新规律的强烈愿望。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探究意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 物理实验 深化 课堂教学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要围绕素质教育主题,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点,探索一种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单纯继承性学习向知识运用的转化。所以在物理教学中用实验的探究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是很有作用的。
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实验的作用呢?现把近年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浅谈一下。

一、在实验中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强劲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现出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去研究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一节时,我设计了“水流星”实验,并让学生事先自制实验仪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表演,当桶“旋到倒悬在空中时,桶中的水并没有像学生想像的那样会流出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争着要来做这个实验,惟恐其中有什么机关在作怪。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探索,调动了学生的潜在心智来投入学习研究。
又如在学习“摩擦力”之前,不妨先来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拿来一支玻璃棒,选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上讲台,让他们各持玻璃棒一端来比赛,看谁把棒拉过去。第一次交锋结果很可能是男生取得“胜利”。接着先让学生想办法,如何让女生胜过男生,再按照学生的策略进行第二次表演(例如把男生手持的那端玻璃棒擦上一层机油)。第二次再赛的结果,毫无疑问将是女生获“胜”。一个小小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就想弄明白为什么,为讲解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打下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可见,通过实验能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和观察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分析、比较和抽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工业上用的游标卡尺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部分,在新课教学中老师大讲特讲,然而一到考试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读。为此在高中物理课本实验部分《长度的测量》教学中,我带了游标卡尺的模具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演示测量策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如:测定小钢珠直径、小圆柱体外径等),在收集实验测量结果时,我发现有一个同学的读数策略与教师介绍的策略不同,问其测量原理,他说:“你在介绍该实验时,讲到被测物体的长度(粗细、宽度):即为游标卡尺主尺上零刻度和游标尺上零刻度之间的距离,使我想到上小学时,数学老师上课提问我们:“有两根绳子,左边一根长0.5m,右边一根长1m,右边一根比左边一根长多少”。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随即把这种策略(即:游标卡尺的读数等于“主尺与游标尺对齐的刻度到两零刻度距离的差值。当然,这种读数策略在现行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已做了说明)介绍给同学们,许多同学掌握了这种策略,而且觉得比原始策略(主尺刻度+n×游标卡尺精度,n表示游标上第n个刻度与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更容易理解。可见学生发现的策略更易让人理解,同时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体现了教学相长。

三、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突破难以理解的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只是靠老师的讲解,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特别是学生理解有难度的知识点。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理由:已知两大小恒定的力F1,F2,若他们之间的夹角从0o逐渐增大到180o的过程中,合力如何变化?这个理由对于初学者很难说清楚。为了直观形象说明理由,我找来四根木条,两两等长,用大头针将其端点两两固定,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一条细线连接代表两力为邻边的对角线。演示:将代表两力的边之间的夹角从0o逐渐增大到180o,看对角线长度如何变化,显然逐渐减小。说明两大小恒定的力的合力随他们夹角增大而增大。
采取这样的实验模式来探索得到正确的结论,然后再通过理论分析进行解释,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推导,当然又能理解又记忆深刻!

四、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不能仅局限于物理教材所安排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还要重视教材提供的课外小实验和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的自主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究能力。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竞赛,使学生崇拜科学,揭穿一些伪科学的面纱,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设计课外小实验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让学生在笔套下方压一张纸条,快拉与慢拉纸条时笔套是否都会倒,来说明冲量的概念等等。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在学习惯性时,让学生去感受乘车过程中起步、刹车、转弯过程中人的倾倒情况;解释杠杆、轮轴、摩擦等在自行车上的应用;测定家用电冰箱的电功率及每天消耗的电功等。
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理由,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深思,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推动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切实加强实验的引入,严格执行新课标中对物理实验的要求,严谨治学。让我论文导读:们的课堂成为爱因斯坦、牛顿成长的摇篮,雄鹰腾飞的起点。参考文献:《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理科研究性学习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上一页12
们的课堂成为爱因斯坦、牛顿成长的摇篮,雄鹰腾飞的起点。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学理科研究性学习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