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道德社会化隐忧理由及解决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328 浏览:95306
论文导读:教化一旦偏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与社会的结合点,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实践作用。高校对道德理想教育、正面道德教育的片面教育的强调,使学生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教育和宣传与社会现实有巨大差别,现实与教育的这种落差容易使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思想上出现迷茫和困惑,成为大学生背叛主流道德的根源。此外,高校道德教
【摘 要】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道德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在道德社会化中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重视的隐忧理由。针对这些理由,应该加强对社会教化的重视和社会环境的优化,改善道德教化方式,注重大学生在国情上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社会化 隐忧理由 解决策略
0450-9889(2014)12C-0038-02
道德社会化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以社会道德文化为内容的教化、内化、外化的有机统一,其在当代大学生社会成长中的主流是积极的。总体来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一直受高校、社会和家庭等道德文化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初级社会化是在进一步接受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上形成的,这一过程也是使大学生道德人格得到协调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隐忧理由,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只有重视和解决了这些道德社会化隐忧理由,才能推动自身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主要隐忧理由

大学生道德社会中存在的隐忧理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社会道德教化的自我冲突及完善的补偿激励机制的缺乏。大学生作为社会团体的一部分,一直被社会寄予较高的期望,道德方面同样如此。
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标准很高,并为各级学校预设专门化道德教化任务,但社会自身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低层道德”、“底层道德”及“道德异化”等社会自觉理由。社会要求与社会现实发展不统一,社会道德教化存在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的理由。比如功利性,虽然不提倡却又是被默许的,这种“默许”在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而这种大众化的存在自然对大众生活和文化有一定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群,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强,很容易受到这些非道德教化的影响,这种自觉性会让大学生产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的错觉,使大学生在矛盾的道德社会环境中生出道德困惑,导致大学生道德出现“层降”。
社会中的道德失范,使道德行为出现自发性否定,道德的这种困境迫切需要一种束约或激励机制来解决。自觉、有效地肯定道德和激励道德机制对维持社会道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社会目前仍然没有完善的道德补偿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缺乏惩罚不道德、激励道德行为的机制,处置社会不正之风的法制还不完善,容易使道德环境异化;缺乏保障道德权利和道德成本的机制,出现有道德者吃亏的现象,有些人甚至为道德付出了生命代价而没有任何回报。因此,道德成本物质补偿机制的缺乏不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各方面还未完全成熟,需要权威机制的指引。
(二)高校方面:在道德教化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在道德教化方式上缺失客体主体性。高校道德教化内容对德育知识的教育与掌握一向比较重视,忽视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导致大学生在道德层面缺乏知行统一的意识。高校在教育中一直把奉献和社会需要放在首位,这种对道德知识的片面强调,使得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存活和发展需求被一再忽略,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中产生各种困惑。道德教化一旦偏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与社会的结合点,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实践作用。高校对道德理想教育、正面道德教育的片面教育的强调,使学生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教育和宣传与社会现实有巨大差别,现实与教育的这种落差容易使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思想上出现迷茫和困惑,成为大学生背叛主流道德的根源。
此外,高校道德教化方式存在客体主体性缺失的理由。理性审视自己的需求并将外在社会规范和需求转化成内在法则和需要,让各种道德规范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都离不开主体性的作用。高校道德规范的传导能否被大学生接受,与高校教化客体的能动性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高校在道德教化模式上应尽可能尊重客体主体性。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高校道德教化内容并不能反映学生内在需求,大大压抑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德育产生低效、失效、负效的一面,不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大学生方面:价值追求向世俗功利化转变。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给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带来了多样性的影响。当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的时候,市场经济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超出合理范畴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得以滋生和助长。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三种价值观:一是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利他主义的高中层次价值观,当然,这些也是主导意识形态所提倡和强调的,是受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二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和现行法律所允许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利己不损人的低层次利己主义价值观。三是不被社会公德或法律底线所接受的负面价值观。第一种价值观是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期望,但在多元价值观及市场负面性的影响下,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开始倾向于多元取向和世俗功利化,使大学生道德观出现“层降现象”,失去本该有的理想,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随之淡化。这种转变导致其精神家园空虚、缺失,同时会促使其道德出现失范,甚至有可能在世俗功利化中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解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隐忧理由的策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隐忧理由。
(一)加强对社会教化的重视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教育。校外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家庭环境。在大学生道德社会话中两者对大学生教化的影响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社会环境尤为不可忽略。高校应该做到强化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接触、沟通,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的合力氛围,致力于与家庭、与社会的一致性教化。要达到与社会教化一致性合力这一要求,社会系统的优化与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党和政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法制环境、文化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大对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不正之风败和整治的力度,形成更有效的抑恶扬善的社会制约与激励机制,推动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容疏忽的,为了给学生做好榜样,家长在道德方面必须以身作则,注意与孩子的接触和沟通,在不同成长时期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家长还需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对学生道德发展倾向有所关注,在高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之下推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好完成。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hxslw/lw50690.html上一论文:有关于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构建生态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