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不可或×”语义、语用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386 浏览:131687
论文导读:纭复杂,莫衷一是。其他的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汉语大字典》等均未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进行释义。表面上以上四种解释对“不可或缺”都说得通,但如果用来解释“不可或得”的“或”就未免有些牵强。后三家辞书没有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作出解释,但这三家辞书都存在这一解释:
时下,“不可或×”格式在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其中的“不可或缺”高居榜首,而与“不可或缺”相对应的“不可或得”不甘落后,见报率也比较高。如:
(1)我认为,个人生活的快乐,乃至社会的和谐,除了国泰民安、平安健康,还需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那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众科技报》2009-03-26)
(2)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人教论坛2007-02-19)
“不可或×”被频繁地使用,难免会出现被误用甚至被滥用的现象,如:
(3)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要做到不可或缺
3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吉林省调研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他说高职院校专业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其毕业生在企业不可或缺。(中国青年网2010-04-05)
例(3)是中国青年网的一则新闻,标题中的“不可或缺”显得生硬,而且与正文中陈希部长所表达的意义大相径庭,“不可或缺”一般形容客观的现象或事实,而不用于主观的目的。

一、“或”的意义探源

要探讨“或”的意义来源,首先要了解一下各类辞书对“不可或×”的“或”的解释。由于“不可或缺”的使用频率最高,各大辞书在解释这类“或”时往往以“不可或缺”作为例子。纵观各大辞书,“不可或缺”的“或”解释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副词,稍微。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代表。
②有时。以《新华成语词典》为代表。
③有点儿。“不容许有一点儿拖拉延缓。”以《新华字典》为代表。
④有。“不能有所短缺。”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代表。
这些关于“或”的解释纷纭复杂,莫衷一是。其他的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汉语大字典》等均未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进行释义。
表面上以上四种解释对“不可或缺”都说得通,但如果用来解释“不可或得”的“或”就未免有些牵强。后三家辞书没有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作出解释,但这三家辞书都存在这一解释:“或”——“语气助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或”的“语气助词”用法最早出现在《诗经》时代。
(4)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或”用在否定词“无不”之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对“或”的解释是“语助也”。后来又有“莫之或×”格式的出现。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贾谊《论积贮疏》)
(7)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七十九卷下)
(8)而先儒或因星官书,北斗第二星名旋,第三星名玑,第五星名玉衡,仍七政之言,即以为北斗七星。载笔之官,莫之或辨。(唐?魏征等《隋书》第十九卷)
例(5)-(8)都是“莫之或×”格式。《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及其他辞书都是将“莫之或”的“或”与“无不尔或承”的“或”放在一起解释,即为“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其他的还有如“莫之或改、莫之或恤、莫之或振、莫之或继、莫之或哀、莫之或废、莫之或信、莫之或易、莫之或罪、莫之或御、莫之或违”等,这些“或”都可省去,但去掉“或”之后语气就不那么强烈了。
“或”除了与否定词“无不”、“莫”等连用外,还有与“未尝”连用的情况:
(9)若钱,自九府圜法行于成周,历代未尝或废。元之交钞、宝钞虽皆以钱为文,而钱则弗之铸也。(明?宋濂等《元史》第九十三卷)
(10)日月之蚀,说如聚讼,不知日月未尝或缺,特居地面之人,有时或不见日月光耳。(清?魏源《海国图志》第一百卷)
同样,例(9)、(10)的“未尝或×”中的“或”也是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这些“或”也可省去,即“未尝废、未尝缺”。更有例句为证:
(11)生铜夜夜鸣,判铁未尝缺。(宋?梅尧臣《古剑篇送蔡君谟自谏省出守福唐》)
(12)古者庠序学校未尝废,今郡县虽有学,并非官置。(明?宋濂等《元史》第一百五十七卷)
“或”与否定词连用,又有了“不可或×”格式的出现:
(13)念卿夙膺重托,旦夕不可或无。已令近臣携医往视。(明?王世贞《皇明异述》卷八)
(14)古圣先贤,各有礼制,小大由之。纲常之道,日用饮食之条,圣以之敦,贤以之学,务纳其人于轨物之中,斯须不可或去。(清?金天柱《清真释疑》)
(15)凡事属琐屑而不可或遗者,如一产三男,人寿百岁,神仙踪迹,科第盛事,一切新奇可喜之传,虽非史体所重,亦难遽议刊落。(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第八卷)
(16)“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悟体验,不可能靠师家的传递获得,师家的传递只是一个诱因,一个方便,只有在学人之心直接契合佛陀之心之际方可达成禅悟。因此,由教悟宗就不可或废。(国学网2003-7-17)
至此,“或”的“语气助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的用法从最早的“无不尔或承”到后来的“莫之或×”、“未尝或×”以及“不可或×”都是一脉相承的,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莫之或废——未尝或废——不可或废”的发展历程。
由此,我们可以确认,这类“或”的意义为“语气助词,无实义,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不可或缺”即解释为“不可缺”,“或”用来加强否定语气。

二、“不可或×”的广泛使用

1.“不可或×”的使用范围

尽管“不可或×”的格式正式出现的年代我们还未确知,但这一格式发展到现在,其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于2011年11月15日在百度上搜索到带有“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高达43,500,000条。其他的还有如“不可或轻”、“不可或忘”、“不可或缓”、“不可或知”等,“不可或×”已表现出非常活跃和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7ctime.com
迅猛的发展势头。如:(17)生命中会有很多陪伴你左右的人,父母、兄弟、爱人、子女,他们都是不可或轻的。(百度快照2007-01-05)
(18)他(周恩来)恪守着“我有恩于人论文导读:
,不可不忘也;人有恩于我,不可或忘也”的中国古训,哪怕是别人的点滴好处,他都永生牢记,念念不忘。(《云南老年报》2009-04-01)
(19)改进与完善现行环境监测与评价指标不可或缓(《中国环境报》2010-10-12)
(20)牙膏、香皂、可乐:不可或知的愚民消费。(百度快照2010-08-29)

2.“不可或×”的语义

有相当一部分“不可或×”中的“×”属于“舍弃”类语义,以“不可或缺”为代表;少数是“获得”类语义的词,以“不可或得”为代表。就后一类而言,目前我们收集的例子除“不可或得”外,还有以下两例:
(21)挫折,也许是精彩人生不可或取的部分!(百度快照2009-02-07)
(22)可是我们也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不可或求的,只是为了心爱的人。拉开那道阻隔时光的大门,意料之中,他在彼岸,静静守护着他的天使。(百度快照2010-09-06)
一般来说,“不可或×”可用“不可×”替换,意义基本不变。如:
(23)A周边配套不可或缺学府在旁子女教育无忧(百度快照2010-10-26)
B周边配套不可缺学府在旁子女教育无忧
例(23)中,A句与B句都表示“周边配套不可缺少”,只是A句的语气更为强烈。
但是当“×”表示“取得”的意义时,“不可或×”则不能用“不可×”,否则意义会发根本性的变化。如我们把例(21)换成下句:
(24)挫折,也许是精彩人生不可取的部分!
有意思的是,例(21)与(24)的意义刚好相反,“不可或取”表示“不可不取”,与“不可取”表示的意义截然相反。同样的道理,“不可或求”只能用“不可不求”来替换,而“不可或得”则适合用“不可多得”来替换,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不可或×”中的“×”还可以是其他语义类的词语。如“不可或测”中的“测”,既不是“舍弃”类语义,也不是“获得”类语义。

3.“不可或×”广泛使用的动因

与“不可×”相比,“不可或×”的广泛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不可或×”有个四音节,整个结构平衡稳定,节奏感强,富于语言的音乐美。
(25)我以为,财富,付诸智慧、劳动是可以创造的,只是创造的也容易化为乌有;权力,付诸勤奋、机遇是可以得到的,只是得到的也很容易失去。独独这“知心爱人”,得之不易,不可或失,尤须百倍珍惜!(百度快照2007-02-16)
如例(25)的“不可或失”尽管也可换成“不可失”,但“不可失”结构上则显得不平衡,无均衡美。
其次,“不可或×”由于“或”的作用,使得语义增量。如:
(26)酒,成了不可或少的道具。只有在大醉后,才敢表演真正的自己。只愿,把一生都醉在这酒里,忧伤着……(百度快照2009-04-08)
用尽量简练的语言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是汉语交际的原则之一。例(26)“不可或少”比“不可少”仅仅多一个字,但语义却增量不少,意为“必不可少”。

三、“不可或×”书面语色彩浓,使语言显得庄重而不失活泼。如:

(27)日本兵马上就要回来屠村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一源于: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传十十传百地飞进了每一个陈街村民的耳朵。已被陈愣子明里暗里教育出一些觉悟的乡亲们,知道危巢不可或留,悄悄地呼朋唤辈之后,就迅速地疏散撤离了。(818楼文学网2007-03-11)
例(27)“不可或留”比“不可留”更具书面色彩,而且“不可或留”比“不可久留”也更庄重活泼。
最后,在类推作用下,人们对“不可”后面的词语不断加工提炼,于是出现了更多的“不可或×”,蔚为大观。除前文的“不可或缺”、“不可或得”、“不可或轻”、“不可或忘”、“不可或缓”、“不可或知”、“不可或取”、“不可或求”、“不可或测”、“不可或失”、“不可或少”、“不可或留”外,其他的还有如“不可或存”、“不可或离”等。有些甚至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也变得可独立运用了,如:
(28)加强内部监管不可或忽(百度快照2010-12-09)
“忽”本来是一个不成词语素,需与其他语素结合表示“忽略”、“忽视”的意义,但例(28)的“不可或忽”中的“忽”却可独立的表示“忽略”、“忽视”的意义。
我们还可把“不可或×”中的“可”换作“能”,如“不能或缺”、“不能或忘”等。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不断出现,“不可或×”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0
《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1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6
《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1
王引之《经传释词》,凤凰出版社,2000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
(通迅地址:523808广东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