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教育技术管理历史演进与内涵辨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35 浏览:144746
论文导读:化教育工程为例,从1997年我国开展1000个试点校园网计划开始,到后来的基教资源库建设123456下一页
[摘 要] 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无论在“学术共识”还是在“实践需求”上,人们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可从未消减过。在长达90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着有关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了领域内对管理的需求后,以AECT历年定义中关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界定为线索,展示了教育技术管理的历史发展;接下来,本文以AECT2005定义中关于“管理”的讨论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对面向“项目”、“资源”、“人员绩效”和“规划”的管理内涵进行了辨析;最后,本文剖析了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研究中所存在的“专业特质模糊”、“课程目标错位”、“深入应用欠缺”、“领域特有方法尚待成熟”等问题。
[关键词] 教育技术管理; 项目管理; 应用研究; 资源管理
[] A
教育技术这一领域自其诞生之日起,管理问题就如影相随。然而与教育技术领域其他范畴,如“设计”范畴相比,“管理”这一研究范畴在教育技术界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那么,什么是教育技术管理呢?如果译成英文,是“Management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呢,还是“Management wi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或是“Educational Management with Technology”呢?确实,这一术语对于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领域外人士来讲难以见名知义,对很多教育技术专业人士而言也存在解释上的困扰。
教育技术管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研究视角下曾经分别以“电化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信息化教育管理”的术语出现。我国学者对这些术语也给出了相应的定义,追溯这些定义将有助于我们厘清“什么是教育技术管理”:
电化教育管理就是对电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
电化教育管理是电化教育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调度所有资源和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
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是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途径的探索,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工作计划的实施,应用组织机构的指挥、控制、激励等手段,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并促进其相互配合、协调,发挥其最好的效果和最大效益的一种教育教学管理方法。[5]
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所有资源,协调各种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6]
综合前人的定义,简而言之,教育技术管理即是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AECT(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2005年定义的说法,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是“管理”的对象。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技术正在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成效。所以说,教育技术管理是“Management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而“with Technology”正应是我们这个领域的管理优势之一。

一、教育技术领域的管理需求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管理”作支持,而作为一个尚待成熟的新学科,一个往往涉及大量资金投入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对“管理”的需求似乎更迫切。

(一)从研究角度来讲:新学科的“易变”特质对管理的需求

在教育技术领域,教与学理论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其产生影响。正因为教育技术对新理论、新技术、新媒体与新手段有太多的“追随”,因而“易变”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基因”。以AECT为例,这一业界的权威学术机构在1963、1971、1977、1994和2005年都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定义,不但定义的内容变化很大,单是领域的名称也从“视听传播”(AECT1963)到“教学技术”(AECT1971),再到“教育技术”(AECT1977),又回到“教学技术”(AECT1994),再回到“教育技术”(AECT2005)。这一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这个领域的“易变”特质。而且,即使被很多业界同行奉为权威,AECT历次定义的推出都伴随着质疑之声,英国专家质疑它过于“以美国为中心”了,我国学者黎加厚也在文章《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绍了美国本土学者和我国教育技术学人士对新定义的质疑。[7]在2006年出版的权威书籍《教育传播技术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第三版的最后一章《未来的基础》中,该书的编者们提出“我们这个领域未来五年中可能更重要的不是固守我们所了解的东西,而是创新研究,甚至要对我们所固守的东西进行‘质疑’和‘证伪’”。[8]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教育技术领域被普遍认可、广泛接受的理论与根基并不多见。当然,“易变”并不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专利。事实上,很多新兴学科都有这种特点,这与传统学科是迥然不同的。面对“新”的冲击,研究者最重要的是掌握“变”中之“不变”,其中既包括科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有效的、可操作的策略方法。“管理”可以称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从实践角度来讲:对成本效益的追求迫切需要科学的管理

AECT2005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正如这个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是技术性的过程与资源。作为新技术、新媒体的实验场,教育技术的项目或工程总是涉及巨额的资金和多方面的参与人员,因而成本效益格外受到关注。仅以教育部启动的信息化教育工程为例,从1997年我国开展1000个试点校园网计划开始,到后来的基教资源库建设论文导读:效益是起码的要求。然而,由于领域知识中“管理”链条的缺失,管理人员往往是置企业界已有的成熟管理方法于不顾,“摸着石头过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是否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闲置的精品课程、缺乏人气的教育网站、质量受到质疑的远程培训等,也是经常被人诟病的话题题。

(三)从人才需求来讲:毕业

、“校校通”计划、“农远”工程,直至近两年开展的“班班通”、国家的开放课程建设、国培计划中的“远程培训”、“教育云”计划——这些工程均以规模大、投入多、影响广著称,并往往由教育技术界人士主持或担当重要专家。省、市一级开展教育技术相关项目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在这些项目中,追求成本效益是起码的要求。然而,由于领域知识中“管理”链条的缺失,管理人员往往是置企业界已有的成熟管理方法于不顾,“摸着石头过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是否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闲置的精品课程、缺乏人气的教育网站、质量受到质疑的远程培训等,也是经常被人诟病的话题题。

(三)从人才需求来讲:毕业生自身发展对管理能力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工作模式与组织管理形式不断涌现,现代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单打独斗、以一项技术能力通吃天下的工作模式不复存在;在掌握一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能够适应团队(项目)工作模式,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与组织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推崇与钟爱。特别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又位于整合“教育”与“技术”,融通“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连接“学科人士”与“技术人员”交叉点上,要从事支持学校的信息技术整合、数字化教材的研制、教师研修社区的研发、平台开发的沟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教学宣传片的制作等专业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具备技术层面的专与精,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来进行工作资源、环境、对象以及自我的管理与协调,适应团队(项目)形式的工作模式,注重成本、效率、质量、时间、风险等约束要素的平衡。然而,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少有管理类课程。据笔者对六所部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系的调研,只有两所师范院校在研究生层面上开设“教育技术项目管理”课程,而且都是选修课;踏上工作岗位之初,在他们工作环境中的成功实践案例也并不充分。这种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社会需求上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加重了毕业生由学校向社会工作岗位转型适应的负担,并且会影响专业技能的发挥。可以说,现代社会对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在高校学习阶段就应具备“管理”相关能力的要求。

二、教育技术管理的历史演进

无论在“学术共识”还是在“实践需求”中,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管理”重要性的认可从未消减过。根据J.Ana Donaldson等人的研究,在美国,自1920年教育技术领域存在之日起,“管理”即已成为业内人士的重要工作。
在我国,教育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而对教育技术(当时称“电化教育”)进行系统讨论则要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发展上的差距,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受到美国教育技术的深刻影响。得益于国际学术交流的活跃以及信息沟通技术的便捷,中国与美国在教育技术研究的 “时差”正在逐渐缩短。为此,研究“教育技术管理”的历史演进,我们不妨以AECT的历年定义为线索。
AECT历年推出定义,都是以“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的形式来呈现的。以2008年出版的Educational Technology: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一书(该书讨论的是国内所称的AECT2004或AECT2005定义,在美国称为AECT2008定义,因2008该定义及相关评述才正式出版,本文中将采用AECT2005这个说法)为例,正文的总页码340页,除对定义进行解释外,对定义中涉及到的每个短语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中也包括对“Managing”的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AECT的历年定义中对于“管理”范畴的分析为基础,呈现教育技术管理的发展曲线。
AECT1963年在教育技术的第一个正式定义中,将管理作为控制产品和过程所必需的因素。当时的电教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包括获取、分类、贮存、检索及分发电教材料;监管视音频和电视资源的生产;获取、维护以及调动电教器材;规划和维护设备以便在教室里使用媒体;在教师中宣传如何恰当地使用媒体,并组织以此为目的的教师发展项目;为部分的运作进行预算;评价所提供的服务等(Erickson, 1968)。因此,当时的管理主要包括器材和材料的管理、音视频资源的制作管理等。
AECT1972定义中,管理对象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包括了对人员和工作机构进行监控。
AECT1977定义中,随着系统思维更具普遍性,系统方法成为考虑教育发展和基于技术的学习系统的主导范式。教育技术人员当时更多地需要与教学人员合作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而当时学习环境的设计更多地受到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影响,使得教育技术人员不得不学习更多的教学理论,成为学科教师教学设计咨询者的角色,并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的技能。
AECT1994定义中,管理意味着计划、协调、监控资源和信息、管理教学设计工程情境下的授递系统。当媒体的制作和教学开发过程变得日益复杂化和规模化时,工作人员还必须掌握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技能。当开发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远程教育项目时,教育技术人员又参与了传输系统管理。因此,管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授递系统管理(Delivery System Management)和信息管理。
AECT2005定义中,认为教育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管理项目和资源外,还需要通过管理提高人们的绩效,并能善于应变,管理复杂的、往往涉及到多个项目的规划事宜。
根据AECT在不同年份定义中关于管理的讨论,教育技术领域管理对象的变化如图1所示。在图中,横轴是AECT推出教育技术定义的不同年份,纵向则以方块形状示意该年份“管理”界定中所涉及的对象。每类被涉及的管理对象,在第一次引入时均以白色方块示意,而在第二次定义中顺延出现时,则以灰色方块示意。在下一定义和上一定义之间,管理对象会有所继承或归并,在图中也以箭头形式标出。实线箭头表示“继承”,虚线论文导读:特设模块学习“项目管理”。因为“大部分的设计活动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所以,教学设计需要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课程中包括项目管理模块的原因”。我国当前可以称为教育技术管理类的课程,多是指“教育技术项目管理”,如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即是如此。甚至有用“项目管理”课程
箭头表示“归并”或“纳入”。
由图1可以看到教育技术管理对象的变化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随着时间的演变,“资源”的范围界定在不断地变化,内涵更为丰富;
“项目管理”已成为教育技术管理中非常稳定,并受到广泛认可的一项内容;
对于“人员”和“工作机构”是否属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管理对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
这些变化既与教育技术(或“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工作定位相关,也与教育技术领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相关。由于本领域成熟度尚待提高,我们可以预言,这样的变化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关于此图,本文将在第四部分继续讨论。

三、教育技术管理的内涵讨论

虽然我们从历次的AECT定义中可以“了解”教育技术管理在历史进程每一阶段的管理内容,然而要“理解”教育技术管理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一)术语界定

在讨论教育技术管理的内涵之前,需要对一些将会用到的术语进行界定。

1. 管理对象和管理方法

即便只从文字表面来看,也能够知道“管理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区别:第一个词组中,“项目”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称之为“管理对象”),管理者可以采用任何他认为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管理;第二个词组“项目管理”则是一个具有公认意义的成熟管理方法(论)。之所以要作这种辨析,就是为了避免在讨论管理对象时,通过字面意思简单地对应管理方法。虽然这样做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产生问题,但也有个例,如教育技术管理中的“管理人员绩效”和企业上成熟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完全是两码事。
在AECT2005定义中,对于教育技术管理,也是从考虑管理对象开始的:
……, it is well to focus now on management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er se. This may best be done with a framework based on the objects of management,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 management activities tend to be directed to one of four objects: managing projects, managing resources,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people, or managing programs.
——P179,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

2. 普遍接受方法与领域特有方法

所谓普遍接受的管理方法,是指那些已发展为独立的方法论(甚至学科),有着近乎唯一知识的管理方法,如项目管理、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管理等。对于这类方法,教育技术管理领域只能是引入、应用并领域化。而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质的领域,教育技术管理也有着自己特有的管理方法,如对于资源、信息、教学系统、授递系统的管理等。两者必然存在交叉,正是这两者在教育技术领域上的融合构成了管理之道。

(二)基于AECT2005的管理内涵辨析

要想讨论教育技术管理的内涵,AECT2005定义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分析起点。笔者根据对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2008年出版)英文原版的阅读分析,结合国内相关的文献研究画出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AECT2005定义的管理对象与管理方法示意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在AECT2005定义的管理界定中,认为教育技术包含着四个管理对象:项目、资源、人员绩效与规划。而针对每一种管理对象,可以引入或应用的管理方法是不尽相同的。除管理规划外,每一种管理对象均有成熟管理方法的应用,同时又可形成领域内独有的管理方法。如:“管理项目”基本上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覆盖,而“管理人员绩效”会涉及到“人类绩效技术”、“绩效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种方法(论);“管理资源”则会借用“知识管理”的方法(论)。

1. 管理项目

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很多活动,小到课程开发、学习平台开发、多媒体教室配置,大到国家性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第二代教育网开发、高校校园网建设等都符合“项目管理”的应用情境。“项目管理”认为项目是一种包括连续活动系列和一定范围资源的临时性工作,该工作往往是为了应对变化以达到特定的目标与成果,在相应的时间、经费与质量等约束条件下开展的(Lake, 1997)。既然符合项目的界定,那么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在本领域的应用就水到渠成。在教育技术领域,应用得最早、也是应用得最多的子领域就是教学系统设计。早在上世纪70年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就开始有意识地学习项目管理理论,以应对日趋复杂的、整合了媒体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工作,而一些教育技术院系也陆续开设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课程。如荷兰顿特大学教育技术系(Educational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Twente)“教育培训系统设计方法”(“Design methodology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这门课程中就特设模块学习“项目管理”。因为“大部分的设计活动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所以,教学设计需要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课程中包括项目管理模块的原因”。[9]我国当前可以称为教育技术管理类的课程,多是指“教育技术项目管理”,如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即是如此。甚至有用“项目管理”课程来替代教育技术管理的倾向,事实上,在国际上也是如此。[10]
而对于“项目”的管理,在教育技术领域也呈现出领域独有的方法,如王珠珠教授的《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一书中,即将项目管理方法与远程教育管理方法相结合来管理远程项目;而在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管理方面的书籍中,学者们也从准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几个阶段总结出专属于教育技论文导读:
术领域,用于管理“网络课程”开发项目的特有方法。[1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1]在笔者的《远程教学设计》一书中,也特别采用将“学习过程设计”整合于网络课程开发项目的管理,让主讲教师们得到更多的教学支持。[12]

2. 管理人员绩效

“人员绩效”是四个管理对象中最令人困惑的一个对象。因为它的内涵在不同时间,在“面向普通人员的绩效的管理”“面向学习者的绩效的管理”“面向机构和组织的绩效的管理”之间不断“飘移”。AECT2005定义中,绩效指的是学习者的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而“提高绩效”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或工具促进教育干预以提高人员绩效。虽然如此,AECT2005定义中关于“绩效”的管理论述已经超越了“通过技术或工具”、“学习者”等范围的束缚(因为在这类书中,关于“绩效”和关于“管理”是由不同学者撰写的,前后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而趋于泛化。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4. 管理规划

对于规划的管理,是AECT2005定义的“管理”一章中首次提出的。为了避免规划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混淆,这一章的作者J.Ana Donaldson特别引用了Branson在1996年对二者所作的区分:
Programs are mission driven, he greater duration, and usually contain multiple projects. Projects are driven by specifications, he finite time limits, and result in a product, package, or service.(Branson, 1996, P.303)
如上文所述,项目实际上是规划的下位术语,也有企业界人士直接将Program Management 译为项目群管理。如果要做好规划管理,不仅需要管理技巧,更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从文献方面来看,在2000年至2011年的“管理”文章中,有16篇是属于宏观的教育技术管理的,如“电大管理”、“远程教育的现代管理变革”等。如果将这类文章归于“规划管理”的话,从当前的文章内容来看,还仅有规划的结果,而看不到规划的方法。但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规划的管理也是需要的,如从国家到地方集中研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等。
虽然实践中确实有对“规划管理”的需求,然而,笔者对这一管理对象的提出始终存有质疑。诚然,在管理领域中,很多管理方法(论)与范式之间的界限本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如“项目管理”中明显包含着对人的管理、对资源的管理;而“绩效管理”中又不可能不涉及人在具体项目中的表现。但因为这些管理方法(论)是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问题,所以即使有交叉,将其并列讨论也并无不妥。然而,“规划管理”却使整个排列逻辑发生了上位与下位的混杂,这样的逻辑在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用价值上都有待商榷。

四、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针对教育技术管理研究的批判
教育技术所不断承受的迎接新事物挑战的压力、相应科研项目的实质性推进需求、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庞大与复杂以及常规信息化教育所面临的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无一不呼唤熟识管理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然而,通过针对教育技术管理内涵的辨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特质的模糊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讨论了教育技术管理对象的历史变化。在图1中,教育技术领域对自身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显露无遗。这种不确定性突出表现在是否要将对于人员和机构的管理纳入自己的管理对象这个问题的回答上。1972年,“人员”和“机构”加入到了教育技术管理对象行列,到了1994年,这两类管理对象一度淡出,而在2005年,它又凭借“对人员绩效的管理”回归了。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2008)一书的《管理》一章中,作者并没有论证AECT1994定义中对管理对象界定的合适与否,而是直接从工作岗位需要的角度推导出新的四类管理对象,并特别在论述中,将“人员绩效管理”与“人事管理”相对应,指出管理就是为了提高人和组织的绩效。在我国的相关教材中,也有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作为“教育技术管理”的重要板块。看似只是学者推导管理对象的方式不同,实则是教育技术管理的定位问题——追求专业特质,还是追求泛化通用。
笔者以为,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具备多元的管理能力,需要吸纳多学科的管理知识,需要学会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科研等,但作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 “管理”对学科特点与个性的关注与聚焦是必需的。唯有在研究方面有所聚焦,才能期待研究成果的突破。教育技术管理是具有明显专业特质的管理,不能将其泛化,也不能将其和行政管理混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AECT1963和AECT1994定义都做得比较好,而AECT2005定义中提到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对象为“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而在管理界定中,特别是对“人员绩效管理”和“规划管理”方面又有非常明显的泛化和模糊的倾向,前后相悖,难以令人信服。

(二)课程目标的错位

课程是迁移研究结果,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载体。在我国,与教育技术管理相关的教材有六本,具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出版的《电化教育管理学》,由于还停留在“器材管理”、“设备管理”、“教材管理”、“教学管理”等已过时的管理内容上,以至于业内已无法采用这本教材来教学;另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教育技术管理学》,这本教材从管理方法上来讲,已经增加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资源管理”等新内容。但是由于课程目标定位的不恰当,使得这些教材的实用价值打了折扣。
诚然,教育技术管理内涵的不断变化确实给相关课程的内容组论文导读:
织带来了困扰。然而,与内涵变化无关的另一个影响了课程实用价值的因素是课程目标的定位。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和中国学者薛天祥都认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因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讲,课程理念是指人们对高深学问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15]这种观点影响着高等教育中的教材编写走向。正如当前看到的《电化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技术管理学》,这些教材重视内容本身的“学”理分析,注重“概念界定”与“历史求源”,相关的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描述性与启发性层面上,缺乏规范性和操作性的特性。而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领域,“教育技术管理”是一门需要培养实践智慧的课程。这样一门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了解基本管理理念与管理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相对成熟的管理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思维,锤炼管理方法的应用能力。
为此,当前的课程研发除了要紧跟教育技术管理的内涵发展外,还要特别注意其课程目标的定位,关注应用性和实用性目标,甚至可以从实用的角度,针对性地开发单项管理课程,如“教育技术领域的项目管理”、“教育技术领域的资源管理”、“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员绩效管理”等。

(三)深入应用的欠缺

在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的相应研究中,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但凡涉及管理方法,就会大胆借用成熟的管理术语,而一旦开始具体论证,又对这些管理方法浅尝辄止,甚至是在管理术语的“幌子”下重起炉灶,自说自话。例如,在涉及到“知识管理”的文章中,绝少有深入到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型或管理细节,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管理浅表概念的解读与理念应用上。而对于“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成熟管理方法的应用也有同样的弊病。作为业界人士不得不承认,教育技术领域与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欠缺沟通。当前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上的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已有成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却是我们这个领域的学识链条上所缺失的。虽然很多管理名词对于教育技术人员来说已了然于心,但就对其细节的了解与深入应用还相当欠缺。

(四)独有方法尚待成熟

一方面,在针对每一个管理对象上,教育技术领域都有自己特有的管理方法。以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为例,业界已对元数据标准、资源标准、学习对象、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社区建设等达成了较多管理共识。然而与企业上成熟的管理方法相比,教育技术所特有方法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一些富于创意的管理方法,往往是个性化有余,但权威性与普适性不足,并呈现较为严重的碎片化,缺乏令人信服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教育技术领域应该认识到“利用技术来支持管理”是教育技术管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虽然业界对于Web2.0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有较多讨论,但对于在管理科学领域或工程技术领域中普遍应用的Microsoft Project(微软项目管理)、OrangeHRM(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源软件)、OCSNG和GLPI(应用于信息技术的设备管理)等软件工具却很少应用,更未能形成领域独有的方法与技术工具。
五、结 语
近年来,专业人士对于教育技术管理的研究逐渐回温,这一方面体现了作为一个日臻成熟的学科的主动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技术领域应对变化的必然举措。遗憾的是,当前对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管理研究无论是从专业特质、权威理论,还是从实用方法、可借鉴案例方面都远远不能给予从业人员满意的答案。在近年发表的关于教育技术管理本体研究的文章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对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严重不足。本文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入手,呈现了教育技术管理的演进过程,看到专业人员的工作定位如何影响了管理对象的界定。而以AECT2005定义中的管理对象为线索展开的深入辨析,也进一步梳理了当前本领域对“管理”范畴的研究。通过对教育技术管理当前研究现状的批判性思考,笔者认为有两点是亟需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付诸行动的。第一,在教育技术管理的专业研究层面,他山之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加强对现代管理学、工程学领域成熟管理方法的研究、借鉴,将之与本领域的管理研究融合创新,形成具有教育技术管理学科特质的方法论。第二,在教育技术管理的应用研究层面,注重实用,编写具有实践取向的相关教材,开设教育技术管理课程,培养具有管理素养的综合型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弥补高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10] Januszewski A., Molenda 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M].New York, London: Lawrence Erlabum Associates,2008.
马启龙.教育技术管理的名称、概念和内容[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10~12.
[3] 孙天正.电化教育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张增荣.电化教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 徐道安.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与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6]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黎加厚. 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 讨论与批判[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1):11~16.
[8] Kim, C. M., Lee, J. M., Merill, M. D., Spector, J. M., & van Merrienboer, J. J. G..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M].New York, N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
[9] 吴涛, 庄琪. 《教育技术项目管理》论文导读:Rieck,D.A..ManagingMediaServices:TheoryandPractice(2nded.).Englewood,Co:LibrariesUnlimited,2000.张克松.教育技术管理十年回顾与反思.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50~53.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9,(3):4~

7.上一页123456

课程开发探索[J].教育信息化. 2005, 255(7): 50~53.
[11]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 闫寒冰, 魏非. 远程教学设计[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Schmidt, W. D., & Rieck, D. A.. Managing Media Services: 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M].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2000.
[14] 张克松.教育技术管理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 2010,20(11):50~53.
[15] 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