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401 浏览:131428
论文导读:3.26%,我国将很快迈入老龄社会(一般超过14%为老龄社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50年每3个人中就将有1个老年人。同时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七成以上,且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1.24%,预计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对我国来说,从

[摘要]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日益重要。在目前的各种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因为居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为一体,因此成为我国目前养老方式发展的新趋势。应结合我国人口的结构特点来确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依靠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公平、高效地配置资源,构建一种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三方面互动,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人口结构;老龄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1)05-0094-05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老年保障的重要性逐年提高,而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面临速度快、程度高的银潮,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不发达的特殊国情下,如何选择符合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合适、合理、合情的照顾,不仅关系到我国养老压力的缓解,更关系到民生的改善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口自然增长比率逐渐下降

根据联合国对我国1950年至2100年人口自然增长比率的预测,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比率从1965—1970年的27.4%,一直下降到2025-2030年进入负增长阶段。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死亡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人口自然增长比率的逐渐降低是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直接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后果,这种现象的发展将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逆转,老龄化时代随之到来,这也意味着未来劳动力所承担的养老负担将大幅上升,可能会降低新出生人口未来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也给我国养老事业造成发展压力。

(二)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也将使老年人逐渐增多。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才35岁,到目前已经提高到73.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联合国预测,到2045-2050年将达到79.3岁。人口预期寿命的逐年延长意味着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亟须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否则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我国人口老龄化目前已呈现出快速化、规模大、城乡倒置等特点,并将迅速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六普显示我国60岁以上(含60岁)人口已经达全国总人数的13.26%,我国将很快迈入老龄社会(一般超过14%为老龄社会)。“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50年每3个人中就将有1个老年人。同时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七成以上,且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预计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对我国来说,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进程如此迅速,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将是一个严峻挑战。

(四)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比重不断提升

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3%,2000年为9.9%,到2010年已经达到11.9%,且据联合国预测,一直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长速度将不断提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年度死亡规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但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比率的降低,加上与快速老龄化、人口寿命不断延长等情况相结合,使得整个社会中老年人口数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数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对养老服务体系的稳定发展带来挑战。

二、从养老方式的对比中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可归为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存在着依次出现的顺序性,这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观念和老年人状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结果。

(一)家庭养老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家庭成员的照料、关心、支持和帮助,来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庭是个人和社会的纽带,通过家庭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需求,尤其是对感情慰藉方面的需求;可以借助帮助与被帮助,促进代际关系和谐,体现均衡互惠和代际传递原则;可以减轻政府压力,解决部分政府未能照顾到的家庭,促进社会和谐。不过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4-2-1”(老年人四人、父母二人、孩子一人)的家庭结构模式逐渐增多,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同时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庭,出去打拼,老年人也由于各种原因,离开孩子,独自生活,空巢家庭的出现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机构养老,又称社会养老,是指到社会专门机构养老,由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在我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也是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养老机构有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老年康复医院。机构养老主要由老年人个人负担部分入住费用,养老机构有多样的经营方式,提供多层次的服务。通过机构养老,可以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集聚在一起,实现规模经济,用较少的资金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可以设置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器械,提供专业化服务;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交流的场所,也能减轻子女照料老人的压力。不过由于多数养老机构实行社会化运作模式,需要老年人个人负担部分费用,导致许多有需求的老年人支付不起入住费用;机构养老虽然提供的床位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求;机构养老也使老年人远离家人,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进而产生缺乏归属的悲凉感;此外机构养老还存在缺乏规范、无序竞争、城乡不均、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硬件设施、软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机构养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居家养老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可论文导读:
以居住在家里,主要由社区来提供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有许多优点:既可以顺应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在家度过晚年生活,又可以享受到专业化的上门服务,保障各种需求的满足;既可以节省资金和用地,又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既可以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享受子女的照顾和关心,又可以在社区范围内体会集体生活的快乐,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压力。正因为居家养老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为一体,因此成为我国目前养老方式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

三、从我国人口结构的特点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向性

(一)家庭小型化要求便捷性和可及性的养老服务

以前的家庭一般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传统的养老观念使大多数老年人都与子女及其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代际关系中表现出父母有责任抚养子女,子女成年后也有义务赡养老人的一种“反馈式”的抚养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形成家庭夫妻俩人中有4个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的4:2:1的局面。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得现在的年轻人既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照顾四个老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好老人生活,传统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观念的转变,甚至出现了丁克家庭,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进程。从表1提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在快速减少,尤其是1995年以后,减少的比例不断增加,日渐明显的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削弱,同时对便捷性和可及性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空巢家庭要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注重精神慰藉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段。一般我们所说的“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而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在统计上,通常将只有夫妇两人的家庭户及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计作为空巢家庭户的数量。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促使空巢家庭迅速发展。首先,由于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传统养老观念转变以及与下一代关系的改变,造成了现代社会空巢家庭已经成为老年人一种很普遍的生活方式。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少孩子从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造成空巢期提前到来,且有延长的趋势。再次,在城市,由于很多年轻人因工作原因远离父母的居住地,或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独立自成门户等;在农村,由于很多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只剩父母二老在家留守等原因,都会造成空巢家庭的产生。空巢家庭显然对上一代的照顾是不利的,这不仅体现在老人缺乏经济供给和生活照顾,而且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慰藉也远远不够。
根据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介绍,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空巢现象将会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的老龄问题。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展社会养老的作用,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减轻年轻人的牵挂,使他们安心工作,促进社会发展。

(三)高龄和失能老年群体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照料资源

随着老龄化的持续加剧,老年群体中的高龄化问题严重。据全国老龄办测算,目前全国80岁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长,约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预计到2050年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80岁以上老人。2010年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了对全国失能老年人状况的专题调查研究。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不断发展,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调查预测,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23%。分城乡来看,我国城乡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并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尤其是庞大的高龄和失能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活动必须有人照料,这就要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关注城乡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照料的完全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状况,合理配置资源,进而为这些需要重点保障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服务,使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供给与需求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最有效的方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共办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很好途径。首先,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政治、法律、管理和监督等各方面的责任;其次,政府也具有社会所无法比拟的组织功能,政府主导是老年福利与服务体系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再次,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这样的准公共物品而言,从本质上讲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提供,政府要担当促进体系公平的责任。
但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之下,政府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替代市场而存在,由于政府自身的缺陷容易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率与低质量,如果全部由政府承担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会增加政府的负担,也不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能达到最优效果。此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很发达的国情,以及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多、少子化的老年人论文导读:们,要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进社会的力量,通过社会共办来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这里,关于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一定要区分谁是提供者,谁是生产者。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供(provision)指的是通过集体选择机制,对谁提供各类物品、如何安排生产,如何融
的特殊情况都告诉我们,要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进社会的力量,通过社会共办来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在这里,关于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一定要区分谁是提供者,谁是生产者。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供(provision)指的是通过集体选择机制,对谁提供各类物品、如何安排生产,如何融资、如何管理等问题做出决策。因此,提供指的是谁为产品付款,以供人们消费,即“谁付费”的问题。生产是指由谁来从事产品的具体生产,即“准制造”的问题。可以看出,提供不等于生产。由于生产者必须是能够做出决策的独立的主体,所以这样的主体只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而相对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而言,实际上只有两个主体,即政府和私人,那么某种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由谁来生产,就取决于谁在生产时更有效率。
依据上述对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与生产者的理论界定,政府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应该承担的是“提供者”的责任,即在需求方融资中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一定自己直接生产。在居家养老服务生产领域,不应该存在国家所有和控制的垄断,而应该允许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协调机制之间存在竞争。只有做到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有机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