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成功之道:明确办刊方针和准确学术定位-选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318 浏览:83400
论文导读:
[]D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6-0094-03
《教学与研究》是一本具有优良传统和很高学术地位的杂志,在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在高校,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其60年来各位编者和作者的辛勤劳动源于:7彩论文网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分不开的,也得益于一大批忠实读者的厚爱。总结一下它的成功之道,我个人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其明确的办刊方针和准确的学术定位。本人有幸于2001年9月至2006年3月间担任该杂志的主编,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持编辑部工作之后,就发现各位同仁一直为杂志的定位而苦恼。众所周知,杂志的编者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杂志学术地位、学术影响、理论深度,包括其转载率,引证率、学术界的口碑、相关部门的评价;另一个问题是杂志的发行量。前者涉及名,而后者涉及利。要真正做到“名利双收”,是非常困难的。只注重普及性的文章,发行量会大一些,但在学术界、理论界就会没有地位,一些知名专家和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也不愿意把好文章放在这里发表。而如果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发行量则有可能上不去。为此,编辑部经常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乃至激烈的争论,还广泛听取读者、作者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举行了一些专题探讨的座谈会,请不同方面的作者、读者出主意、想办法。
记得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座谈会,就受到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一些知名的老专家和中青年学者都出乎意外地应邀参会,杂志当时的主管、主办部门的负责人也到场指导。从与会者对会议的重视程度和对杂志寄予的厚望,可以看出杂志在学术界和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我个人而言,这也确实是对杂志的一次再认识。一方面,为有幸成为这样一份杂志的主编而自豪,同时又感到继往开来,继续办好杂志的责任重大。编辑部的同仁以年轻人为主,多数人对这本杂志的传统缺乏全面的了解。我们就走访杂志的老编辑,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了解到这本杂志曾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直接主办的少数理论性杂志之一,其地位比较特殊,有过非常辉煌的发展时期,但我们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本杂志正面临着转型。过去那种比较特殊的地位、待遇和辉煌已不可能再现。它由具有比较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特定资源的杂志转变为一本“普通”的杂志,面临着同类的或者相类似杂志的激烈竞争和挑战。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应对挑战,尽快实现杂志的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次令人难忘的座谈会,是在北京郊区举办的。那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美好季节。与会的主要是中青年学者,他们在会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为办好杂志出了不少的好点子,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会议休息期间,作者与编者一起漫步在溪流边、花树下,呼吸着沁人肺腑的新鲜空气,饱览着令人陶醉的春光美景,共同探讨办刊的思路和繁荣学术的举措,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编辑部在以下几个问题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第一,明确了本刊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综合理论刊物。也就是说,杂志应办成高水平的大型马克思主义综合理论刊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都是本刊涉及的主要领域。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主要的发行范围,应该是我国高校,同时兼顾各级党校、社会科学院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杂志要力求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宣传的重要阵地。这无疑是《教学与研究》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优势。坚持这一传统和特色,杂志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办刊方针。事实上,由于我们坚持了这一办刊的方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其转载率、引证率一直名列前茅。不少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把自己的最好文章放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并将《教学与研究》作为重要的学术平台。
第二,明确了本刊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直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教学与研究》既注重研究,更注重教学。准确地说,是力求围绕着教学进行学术研究,而教学的主要领域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兄弟杂志相比,《教学与研究》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依托教学、服务于教学。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一个明确的领域,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和教学对象,从而保障了《教学与研究》相对稳定的发行量。这是其他兄弟刊物所不具备的条件。当然,为教学服务,还有服务好坏的问题。服务得好,人家才读你的杂志、订你的杂志。否则,就没人愿意读,没人愿意订。这一思想明确了,我们就在为教学服务方面下大力气。每当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和改革时,我们就请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调整、改革的情况和指导思想进行权威的解读。每当新的“教学大纲”颁布,我们就请相关的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以帮助任课教师正确地理解和落实新的教学大纲。每当一门新的课程开设,我们就请相关教材的编写人员就教材的主要宗旨、要求进行必要的说明,并请名师专家逐章地撰写辅导材料。杂志还开辟了“教学难点解析”的专栏,专门解决老师和同学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忆往,还有一件令人难忘的事——那就是编辑部的全体成员集体去天津参加研讨会。会议由《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联合主办。天津的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踊跃参加了讨论会,会上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为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办好《教学与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些意见和建议形成文字,陆续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几年过去了,会议的活跃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为了贴近教学第一线,我们还和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举行研讨会,并请一些对此有专门研究、体会较深的教师撰写文章在《教学与研究》上刊登,其中包括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文章。由于几年来一直坚持这样做,使杂志深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同时,也保障了杂志的稳定发行量。作为编者,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是《教学与研究》的根基所在。绝对不能因为过分地论文导读:怀。上一页12
强调所谓的“学术性”、“前沿性”而动摇这个根基。第三,明确了本刊需要与时俱进,拓宽领域,突出学术性与前沿性。随着新世纪学术研究的日益繁荣,尤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便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学术研讨。应该说《教学与研究》完全具备承担这一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条件。如果刊物只停留在一般性为教学服务的定位上,那么就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也辜负了相关作者和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教学与研究》要承担这样的责任,必须拓宽领域,提高自身的学术性和前沿性,争取把相关领域最好的文章吸引过来,发表出去,服务于读者。这一时期,我们除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为主体,还积极拓展了杂志涉及的学术领域。例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加大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专门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策划撰写了系列文章,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我们加大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内容,使之成为杂志的新的增长点,使杂志的内容和涵盖领域更加饱满充实。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然,新增的内容并没有挤占原有内容的版面,因为我们适时地根据需要扩大了版面。尽管由于没有增加编辑力量,而使编辑的工作量大量增加,但各位同仁丝毫没有怨言。回忆起往事,至今仍对各位同仁的支持与配合怀着一份深厚的感激之情。
要保证杂志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关键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良性机制。我们努力吸引一流学者把自己最得意的文章投给《教学与研究》。而由于各领域的一流学者陆续在本刊上发表文章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一流学者就会以在本刊上发表文章而自豪。与此同时,我们也特别关注各个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积极推出他们的研究力作。我们努力做到把文章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放在第一位,不以知名度的大小论“英雄”,从而推出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好文章。
为了突出学术性和前沿性,我们加大了策划的力度,其中包括整个编辑部的年度策划,半年策划和每个编辑的个人策划。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些专门的栏目和重点专题文章,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为了扩大《教学与研究》的影响,我们还同一些教学和学术机构联合主办了学术研讨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国内十余家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共同发起和举办了中国国际问题论坛,《教学与研究》同新浪网等一起作为支持媒体参与了论坛的工作。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平崛起与国际战略”,第二届的主题是“多边外交与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两期的主要会议论文和学术综述均在《教学与研究》上集中发表。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强烈反响。其中一些文章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同时,《教学与研究》还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学者论坛、国际政治青年学者论坛等联合举办了几次学术研讨会,并在《教学与研究》上为其开辟了学术专栏,专门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文章得到广泛的好评,而且通过这一举措把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稳固地吸引到杂志的周围。从而使杂志的作者队伍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
《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既是一个能够编出好文章,办出好杂志的战斗集体,又是一个大家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里既有激烈的学术争论和思想交锋,也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提纲www.7ctime.com
有工作分歧,唯独没有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因而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由于我出任主编期间,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工作较为繁忙,一些本来应由我处理的事情却落在了编辑部同仁的手上,她们不仅没有怨言,反而给我以很大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每当我带着教学和学院工作的疲劳走进编辑部的时候,都有一种温馨的、令人轻松的氛围扑面而来。几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依然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 刘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