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在继承与创新中课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68 浏览:118370
论文导读:效挖掘并借鉴他人的先进理念、科学方法、高效措施和思想内涵,从“教”与“学”的不同立场和不同角度去思考改革策略,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教师个性和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在不为外界的浮躁所动的“静的状态”下追求更加科学的和“更高境界”的教学改革,努力创设科学的、生态的教学环境,营造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的高效学习氛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有效排解课改中的各种矛盾、障碍和困惑,正确处理继承与发扬、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是内化课改理念,优化课改实践过程,推动课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高效前行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课改 继承 创新
课程改革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交织着理念与实践碰撞、期望与现实对接、继承与创新相融的种种纠葛。有效排解课改中的各种矛盾、障碍和困惑,正确处理继承与发扬、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是内化课改理念,优化课改实践过程,推动课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高效前行的重要保证。

1.把继承作为创新的基础

新课程其所以“新”, 在于它是在提炼已往的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反思存在的蔽端和问题,根据当前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国内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际,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形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课程、方式和方法,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智慧积淀。其内容是教育探索者、践行者的经验粹取和智慧结晶,是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实践依据。所以,不能因为那些内容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施教原则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全盘否定。
事实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多年来教学实践的共识,是教育践行者一直在实践和遵循的原则,并在实践、探索和积淀中不断生成新思路和新方法,也是今天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化的原则。无论是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等原则,还是启发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抑或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乃至多维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早就被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新课程不论是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方面,还是在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方面,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果,而是对传统教学的优秀成果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强调的素质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其本质与传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与传统教育毫不相干的凭空创新。广大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是在基于已有的经验、体会、实践感知和理想目标的前提下,在追求教育现实行为与教育理想目标的有效对接中,逐渐通过既继承又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提高了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绝没有谁是从历史虚无中蜉化而腾飞起来的崭新的课程改革家和教育实践家。
因此,新课程实施要立足于素质教育,贯彻“人本”理念,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就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新课程的关系、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对外来教育的吸纳与创新的关系,要科学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动力,在继承中发扬和创新。

2.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过程

不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范式的产生,还是东卢中学的“讲学稿”和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都是在教与学的方式上的变革,其实质是强化“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的中心地位,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这些典型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其实质都绕不开“教服务于学”这个定律、绕不开“教”与“学”这两大主题。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构建一种引领机制,驱动和引领学生在和谐状态下高效学习。如果把“创新”当作一个口号,把“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作为“创新”标签,把洋思经验、东卢经验、杜郎口经验等当作普遍“模式”来全面推广,而不是主动地和自觉地从他们的成果中汲得精髓并获得启发,而是被动的模仿和套用他人的方法和模式,其结果将是本末倒置、事与愿违。
教育创新不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更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尤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过程、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它追求的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强化学生的主动行为目标,体现有效生成和持续发展的教学行动原则。其根本任务是创设生态学习环境,引领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生在“愿学、会学和学会”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只有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目标、任务和精神,才能围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根本目标,在善于选择性的借鉴与内化中脚踏实地实践与探索,才能构建属于自已的符合校情、学情和教情的创新之路。

3.在继承与借鉴中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墨守静态的教学常规、原则和经验,就难以有效应对教育教学和新课程实践中的各类新问题,也难以达成与时俱进的理想目标和良好愿望。
不加甄别的全套照搬他人的成果、经验和模式,会因缺少校情、学情和教情基础上的实践、深层次的体验和有深度的理解而水土不服,即使有些人能做到形似,也难以达到神会,更难以真正实现创新与高效、生成与发展的目标。
一个区域、一个或几个学校作为课题的实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践探究行动,也未必要向全员推广一个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尚不成熟的探索模式。这样的探索与研究毕竟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带有不确性的发展过程。当然,作为教育者的个人行为和某些学校的局部实验那是十分必要的。但大范围地一涌而上,未必能开花和结果,未必能取得教育成果的丰收。如果操之过急,还容易偏离方向,导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育创新应该在遵循课程改革规律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已有的成功经验,有效挖掘并借鉴他人的先进理念、科学方法、高效措施和思想内涵,从“教”与“学”的不同立场和不同角度去思考改革策略,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教师个性和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在不为外界的浮躁所动的“静的状态”下追求更加科学的和“更高境界”的教学改革,努力创设科学的、生态的教学环境,营造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的高效学习氛围,构建融入自然、遵循规律、体现个性、追求和谐、力争高效、不断生成和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在继承、借鉴和重塑的基础上构建效率更大化和效益更优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状态下,不断创新、不断提炼和不断升华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