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培养和建立良好班集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26 浏览:17680
论文导读: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的德和才是有形的表现,不是虚无的存在。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工作态度、治学精神、对学生的尊重,以及个人仪表、举止、情趣、爱好等,都是教师的德和才,都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它首先是教育因素,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部分,这些因素有的能给学生直接的教育影响,有的则能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班集体,良好的班集体积极向上、温馨,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温暖和信心、支持和帮助。这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组织者、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如何培养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呢?我认为,目标是灵魂,班风是前提,素质是根本。
关键词:班主任;目标;班风;素质
1003-2851(2012)-07-0086-01

一、“目标”是班级建设的灵魂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人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快乐”,“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可见,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是集体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集体凝聚力的基础,是前进的动力,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目标的制定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班风”是班级建设的前提

班风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班风对班集体的建设,对班集体内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班风是培养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的最基本的前提。首先要抓集体舆论。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集体舆论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它的作用不是靠行政手段,而是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在那个集体里都存在,但由于舆论的不同,影响和结果却完全不同:在良好的集体里,人人都赞扬并自觉地学习好榜样;而在一般集体里,则可能是自生自灭;在不良的集体里,好的行为习惯则会受到妒忌或遭到打击,这说明舆论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教育因素。其次班主任应该抓班集体的团结,因为只有全体同学的团结协作人际关系的和谐,才能保证班集体的步调一致,更是防止和度绝不正确舆论的存在和泛滥,这样才能确保良好班风的树立。最后,班主任应该抓学生的进取精神。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集体,它的所有成员都应处在积极进取的状态中,都应有一种向上的意识,这样的班集体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感觉,给人一种热气腾腾无往而不胜的激励。向上、活力、主动是良好的班风的特点。

三、班主任的素质是班级建设的根本

在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中,班主任起主导作用,要想使学生敬佩班主任,班主任要从我抓起,不断提升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有了班主任的表率遵循,良好的班集体自然会逐步形成。
首先要求班主任必须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的德和才是有形的表现,不是虚无的存在。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工作态度、治学精神、对学生的尊重,以及个人仪表、举止、情趣、爱好等,都是教师的德和才,都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它首先是教育因素,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部分,这些因素有的能给学生直接的教育影响,有的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班主任的教育往往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其次要求班主任以人为本,付出师爱。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老师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有更多的赞扬、更多的激励和更多的回报。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最后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能力。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是威信的基础,是一门升华了的艺术。作为一个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精通这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否则他所领导的班级可能成为难以驾驭的学生群。
总之,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使个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它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财富。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配合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责任与荣誉,可以使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建华.现代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郭祖仪.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周宏.教师新素养(共四卷)[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