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情文化国际化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160 浏览:132434
论文导读:水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水书,一般叫“白书”;另一类是秘传水书,称为“墨书”。因此在翻译时,仅译为theshuiBook是不够的,它类似于西方的《圣经》(theBible),须加注解。水族的端节(DuanFestival)、卯节(Maofestival)、苏宁喜节(April-FourthDay)、荐节(SpringFestival)、洗澡节(June-SixthDay)最能体现水旅人
摘要:世界自然遗产地民族风情文化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核心。荔波世界自然遗产是我省唯一的世界遗产地,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特别是水族民俗风情文化更是丰富多姿。本文就如何保护荔波水族山寨文化的原真性及其如何国际化进行了探讨,提出水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词:自然遗产 风情文化 国际化 荔波 旅游 水族

一、水族风情文化走向国际化的主要措施

如何使荔波水族这块艳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得到回归、发展和延伸是一大课题。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从语言入手,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树立正确的水族文化旅游理念

过去人们认为水族山寨文化陈规陋习,认为水书是消极腐朽的东西,水族山寨的节日民俗、服饰、饮食文化,体育娱乐等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其实水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可开发的项目比比皆是,但如果思想不解放,也会坐失良机。民俗旅游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水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的山脚下,对于前往荔波进行喀斯特地貌观光的旅游者来说,他们的需求是双重的--不仅要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同时也需了解那里独特的自然环境所孕育的独特文化与民风民情。因此我们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把水族风情文化考虑进去,使之不至于成为荔波旅游开发的一个空白。

2.创办水族文化高级研修班

水族文化频临失传的危险,很多原汁原味的、很有特色的风俗不断的汉化,例如水族文字,懂水书的荔波境内的水书先生已寥寥无几,如何把水族文化传承下去已迫在眉睫。因此,在荔波县境内组织一个水族文化研修班,很有必要。研修班进行双向学习和讨论,即引进外地专家进行讲学,如旅游知识、英语国家基本知识介绍和世界遗产基本知识等,以改变观念和吸收先进的保护和开发理念。同时对水族文化如何传承下去进行研讨。有这部分人出谋划策,带动群众,在水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中起先锋作用。

3.实施形象策划,加大宣传力度

“民族服饰,青春少女,喀斯特地貌,青山脚下山寨”可以很好代表水族文化旅游的形象,可以说:“着蓝靛青布长袖衣,头包绣花边白帕,身戴银项链和银手镯的青春少女”是水族文化的最佳形象定位。形象地位问题解决后,策划宣传促销就是水族文化旅游走向市场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宣传工作象整个旅游事业一样,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也可以从高级研修班抽出精干人员组成一个策划小组(智囊团),出谋划策。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投入。此外,还要把周边的布依族、苗族、瑶族等民俗旅游综合起来,合成一个声音向外宣传。宣传突出民俗内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交易会,与各地的旅游客商进行广泛接触和交流,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同时邀请省内外旅行社对水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每年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旅游节。
4.注重对水族民歌、舞蹈、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水字和水书、民俗风情俗语、信仰、禁忌语、专有名词等的理解与翻译。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和规范其翻译,规范水族文化旅游英语解说词。
水族的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是被浓缩了的经典,导游译员对这些历史典故和神话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清晰准确地让游客真正体验文化和历史的深邃。如水语一词按字面意思译为the Shui language, 但必须加注解。水语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文字,一门独立的语言(倪大白,第163页)。因此在加注释时,译文可加:The Shui language, an old independent language,with its own written form, merely recognized by few of the Shui intellectuals等等。“水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水书,一般叫“白书”;另一类是秘传水书,称为“墨书”。因此在翻译时,仅译为the shui Book是不够的,它类似于西方的《圣经》(the Bible),须加注解。水族的端节(Duan Festival) 、卯节(Mao festival) 、苏宁喜节(April-Fourth Day) 、荐节(Spring Festival) 、洗澡节(June-Sixth Day)最能体现水旅人民传统民俗民风,而且又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翻译时也需加注解。在荔波本土文化传播中,常有一些代表水族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它们体现了水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比如:offer sacrifices to ancient trees祭大树,offer sacrifices to wells 祭水井,offer sacrifices to huge rocks祭巨石。当旅客漫步于水族山寨时,与水族群众交往中会常常听到许多俗语,如“抢亲”(captured brides),这是水族一个古老的婚姻方式,就是某个寨子的小伙看中了来做客的外寨姑娘,先叫亲朋好友把姑娘“抢”进来,然后男方再请媒人去女方“问亲”(try the attitude),第一次先捎口信,试探女方家的态度,第二次请媒人带礼物去正式问亲,若女方不退还礼品,男方则第三次再择日问亲,适当增加礼品,女方若不再退还,说明婚姻就当确定。水族文化中有大量涉及各个领域的俗语,单从字面翻译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所以,要求我们的译员必须对这些专有名词和俗语所孕育的真正内涵深入理解,才能让外国客人感悟到这些文化。另外,水族妇女佩载银饰品种多种多样,工艺精巧,具有民族特色,如银花、银钗, 只有新娘在结婚时才佩戴,可译为brides'' silver flowers(银花),bridges''源于:7彩论文网科技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silver hairpins, 再加上适当注解。她们的服饰品也多种多样,颇受外国客人青睐,如腰巾(cotton waistband),青紫色毛巾包头、绣花鞋、水家布、腊染、木刻、各种藤具等,特别是马尾绣更是一绝。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工艺品的真正用途、制作工序、制作材料后,并找出水论文导读:省是振兴贵州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略大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及各学术机构都应为此服务。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也应结合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大省这一远大目标,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急需的旅游英语人才。其次,要重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大力挖掘民族文
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的切如点,翻译时才能正确地传达其内涵。5.其他
另外,精选水族优秀民间故事,制作影视节目,把水族的服装服饰、歌舞等文化融入其中,打造民歌精品。以节日为主体,运用水族文化,如音乐、舞蹈、服装服饰、饮食文化、礼仪习俗等,使其汇聚在一起,让节日显得更加五彩斑斓。也还可以推动原汁原味的水族节日产品,提高水族民俗文化旅游品位,加重旅客参与性等等。
二、结束语
贵州不仅具有富足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以荔波水族文化旅游为例,大力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塑造民俗旅游品牌,对于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贵州旅游业的水平起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推动贵州经济的发展。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十七大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无疑对我省建设旅游文化大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振兴贵州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略大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及各学术机构都应为此服务。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也应结合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大省这一远大目标,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急需的旅游英语人才。其次,要重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原真性内涵,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全民旅游文化教育,更新传统观念,积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荔波水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仅是笔者的初想,贵州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Jack C.R.Chards,Hohn Platt,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Heidi Platt, 2000,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zching and Reaearch Press.
2.陈景光,《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探讨》,(干旱地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9月,第18卷第5期,第137-141页。
3.李蓓霖,《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12卷第1期,第99-102页。
4.李世强,《旅游发展与英语教育改革的内涵》,(云南民族学报),2002年3月第19卷第2期,第112-114页。

5.倪大白,《水族》,第215-219页,第222-2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6.陶伟,《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9月,第18卷第5期,第279-283页。
7.陶伟,《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研究成果),2004年1月,第66-71页。
8.谭潍,《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2004年1月。
9.王伟伟,《谈世界遗产“原真性”的开发与保护》,(商业时代。理论),2005年第3期。
10.王晖,《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旅游开发》,(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4月,第18卷第2期,第71-76页。
11.张均如,2004,《水语简志》,第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