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新监管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策略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18 浏览:70324
论文导读: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还在探索。这种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累积的业务结构一方面会导致更大的风险资产总额,加大了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通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扩大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监管要求大幅提高、股东和市场约束明显增强、扩张模式面临瓶颈的大
摘要:“巴塞尔协议Ⅲ”和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的出台推动全球银行业发生划时代变革。中国银监会出台的新监管标准更是提高了对资本监管的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外延式粗放、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强化资本管理,推动战略转型,走向理性经营时代已成为未来银行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分析了新监管标准对中小银行带来的诸多挑战,提出了中小商业银行在新监管标准背景下的策略路径。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新监管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一、引言
2011年4月27日,中国银监会正式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新资本协议》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同步推进,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总体要求。2011年8月15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本管理办法》),在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整合了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11个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形成了完整的资本监管总体框架。《资本管理办法》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II)三大支柱为基础,统筹考虑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的新要求,体现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银行监管新理念,构建了符合国内银行业实际的资本监管框架,实现我国资本监管制度在更高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
新监管标准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四大工具的监管标准,设置了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加强了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工作,从公司治理、风险计量、数据基础、信息科技等方面不断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在过渡期内达到监管标准。新监管标准将对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资本集约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实施新的监管标准和趋严的监管措施,是商业银行改进内部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契机。但在短期内,却给银行经营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压力。
虽然,银监会于2011年底宣布暂时推迟监管标准的实施,但是从长远看来,新监管标准是与国际银行业规则衔接的重要举措,它的实施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有必要提前谋划,做好准备。

二、新监管标准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银行业监管部门纷纷对银行业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随着新监管体系的逐步建立,银行业正在面临一次巨大的变革。尤其是中小银行,由于受到规模、管理水平和能力等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一)规模扩张的限制

银行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银行内部日常的经营决策正承受着由于资本不足而更加突出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决定了银行规模的发展速度。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有这样几种表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俗的来讲,就是国家将适度降低G源于:7彩论文网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DP增长速度,通过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机会。GDP增速的降低必然造成信贷机会的减少,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部分行业潜在风险的积聚,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加必然挤出企业的信贷需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中小银行还想像前几年一样获得30%-40%的增速,是不现实的。以往那种依托国家、地区经济高增长带动商业银行高发展的预期应当回归理性了。二是中小银行无法通过扩大规模获得盈利高速增长。在新的监管框架下,银行的资本约束进一步加强。不仅提高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且设定了杠杆率的监管指标。以往计算充足率时,还可以在资产组合上做些文章,通过多做风险权重低的业务,扩大资产。现在杠杆率的概念,把表内外业务都纳入进来,在一级资本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能做到的规模已经确定。靠扩规模获得盈利增长已经是过去式了,银行再也不能走“扩规模-增资本-扩规模”的老路了。

(二)利润增长的压力

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以往的银行经营思维认为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低吸高放,利润丰厚。08年保增长时,银行的盈利大幅增长,靠的是“以量补价”。10年信贷规模受到控制,银行盈利依然很好,靠的是“以价补量”。但是未来“量”肯定是做不大了。“价”的方面,首先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激烈竞争必然挤压银行的利差空间。其次是银行流动性监管要求将极大增加维护成本,尤其是净稳定融资比例指标对盈利能力影响很大。银行在量价均受到限制后,银行的高利润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三)结构调整的压力

在新监管框架下,中小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压力明显增大。众所周知,资产规模和资本净额的配比关系与资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其消耗资本比例也有差异。目前中型商业银行仍然处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低资本消耗的业务模式还在探索。这种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累积的业务结构一方面会导致更大的风险资产总额,加大了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通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扩大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监管要求大幅提高、股东和市场约束明显增强、扩张模式面临瓶颈的大背景下,此前主要依靠规模快速扩张获取利润的粗放式经营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四)市场融资的压力

近年来,国内所有银行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际银行。国际银行业的平均增长幅度一般只有10%左右,而国内大型银行平均增速在15%以上,中型商业银行平均增速则在20%左右。在国内银行现有的经营模式下,依靠内生增长只能解决一半左右的融资需求,剩余的资本就需要市场再融资,资本市场上则表现为银行融资共振几年一次。不仅如此,银行股再融资个个都是“大手笔”。近年来,随着银监会资本监管的日趋严格,银行股融资风潮再起。在沪深两市已经非常低迷的环境下,银行股的巨额融资使资本市场不堪重负,投资者自然采取了用“脚”的方式,从而抑制了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国外大银行在IPO融资以后,一般5到10年内不会再融资,而是通过自身积累支持业务发展。一般只有当遇到重大收购、重组的时候,才进行较大规模融资。像国内银行这样大规模、连续融资的现象在国际银行业是不多见的,因为大规模再融资后的去杠杆化作用无疑将降低银行ROE水平。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证监部门非常关注市场冲击和时间窗口问题,市场约束在明显增强。

三、中小银行实施新监管标准措施建议

(一)资产规模方面

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分支机构的急速扩张,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未来受制于资本实力的限制,规模扩张的冲动将受到抑制。为实现长期的资本与资产的动态、平衡发展,在长期内能达到资本充足率的根本要求,实现资本对资产的有效覆盖,中小银行应着力实现两个转变:首先是从经营理念上实现根本性转变。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经营发展,走质量、效益、规模和结构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次,要向以提高单位资本和资产的运用效率为特征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进一步完善成本与收益的考核体系,向资产收益率、经济资本回报率等理性发展的论文导读:准利率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央行将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是核心。据悉,由“一行三会”共同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也已定稿,可能选择部分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利率市场化呼唤多年,现已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商业银行应敢于扛起定价的责
经营指标倾斜,努力谋求在控制风险前提下的新发展。

(二)资产结构调整方面

首先要加快转型,坚持资本节约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创利不仅是一项利润增长点,更是衡量银行经营转型成果、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次要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小的资产业务。
其次降低集中度,合理配置资产负债业务。一是降低贷款集中度。贷款集中度过高,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誉和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贷款过度集中,严重制约贷款议价,贷款收益水平难以提高。二是降低存款集中度。中小银行应坚决放弃“垒大户”、“傍大款”的思想。应着眼于成本相对较低、稳定性较好的零售、中小企业存款。

(三)盈利能力方面

“十二五”期间,央行将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必然导致银行净息差快速下降。而目前中国银监会对贷款拨备要求较高,特别是拨贷比达到

2.5%以上的监管要求,将进一步压低银行税后利润,银行盈利能力将受到较大考验。

首先要提升科学全面定价能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央行将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是核心。据悉,由“一行三会”共同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也已定稿,可能选择部分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利率市场化呼唤多年,现已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商业银行应敢于扛起定价的责任,科学合理开展定价工作,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低定价降低风险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模式,走向一条较低资本消耗、较高经营效益的发展新路子。
其次要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就银行业而言,目标市场和经营产品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趋同现象普遍存在,所以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成本的竞争。成本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各层级、各部门、各条线、各环节都要进行成本管理,要消除“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的偏见,牢固树立“成本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把成本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个成本中心和每一位员工的身上。

(四)风险计量技术方面

巴塞尔Ⅰ使用统一的风险资产计算方法,巴塞尔Ⅱ规定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征、风险管理能力,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这是巴塞尔Ⅱ相比巴塞尔Ⅰ的重要突破。实践表明,此项改革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具有资本节约的效果。从三大风险计量方法来看,计量方法越先进越科学,资本耗用程度将明显降低。目前中小银行现在普遍使用比较低级的方法,风险资产计算结果相对较大,资本耗用相对较多。中小银行应按照新监管标准有关风险计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三大风险计量工作,加大资源投入和研发能力,争取实现风险计量技术较大突破,实现风险加权资产的精确计算。

(五)资本补充方面源于:7彩论文网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资本管理办法》明确了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有关定义,同时提高了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对我行影响不大,但二级资本定义更严格,要是有赎回限制和必含核销或转股条件,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较大。《资本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在本办法前商业银行发行的不合格的二级资本工具,从2013年1月1日计入监管资本的数量按年递减10%,2022年1月1日起不再计入监管资本”。今后补充资本的途径主要依靠发行新股和自身利润留存两条路径。当前,不仅监管环境对资本要求日益严格,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资本市场对银行融资也越来越敏感,这些变化要求将给中小银行的融资带来新的挑战。资本补充渠道收窄将不利于银行资本补充。中小银行应当未雨绸缪、及时谋划,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资本补充规划,进一步完善资本内源式的补充机制,探索多种渠道的外延式补充模式,确保资本持续稳健增长。

(六)流动性管理方面

流动性管理关于银行的健康发展,是保障银行安全运营的生命线,这一方面是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尤其需要重视的。《指导意见》按照首次提出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两项指标,对银行业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错配明显,资产以长期为主,负债以短期居多,资产负债期限严重不匹配,将造成整体流动性风险。同时,中小银行往往存款客户类型高度集中,大型企业客户、财政类客户占比居高不下,零售存款占比十分有限,这些都将给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因此,中小银行应当坚持“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提高零售和中小企业存款占比,增加可用的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稳定性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占比。合理控制和优化贷款期限,降低中长期比例。减持评级较低、风险较高的债券数量,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巴曙松,朱元倩.《巴塞尔资本协议3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巴曙松等.《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 陈小宪.《以商业银行视角看资本监管新政》.中国金融2012第四期
[3] 陈小宪.《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道》.银行家杂志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