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基于知识管理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12 浏览:129997
论文导读:校外社会实践少。本文认为,高校在教学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很大程度上导致或加剧了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二是教学设备比较缺乏,三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四是考核方式比较单

一、五是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六是学生科研条件比较差,七是学生科技活动开展较少。

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实践,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这个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待遇低的现实表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是个不争的事实。本调加强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分析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教育改革经验,探索促进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以往的学校教育限于传统知识观的制约,往往缺乏实践性、动手性、高参与性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智力培养局限在学校课堂上回答问题,而不是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由此造成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个人化的隐性知识。这不仅构成了以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经验而显示出来的知识结构的缺陷,而且还构成了以缺乏连接知识的触点、缺乏组合知识的素材而显示出来的思维结构的缺陷。本文试图站在高校角度,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进行原因分析,从专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生活实践能力三个维度,界定和分析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为高校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一些建议。
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既通过在校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反映出来,也通过毕业生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中反映出来。在校生实践能力欠缺的表现:一是实验能力较差。很多大学生理论知识学得不错,由于专业操作实践的机会不多,理工类一个学期实验课也不过十几节,动手实践能力便很不乐观。二是科研能力较差。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起步较晚,总的来看这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种训练的实施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性的表现,一方面是重点大学的学生科技训练开展得比其它层次大学开展得好,理工类比人文社科类要好;另一方面,每个学校能够参与科研训练的人数比例较小。由于我国大学生科研活动还处于发展初始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科研成果水平不够高,还有待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较差表现为:一是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二是缺乏直接上岗的能力,这种欠缺主要指毕业生在上岗前仍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工作。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够,二是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指导较少,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四是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缺乏广泛性,五是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六是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缺乏创新。
社会实践能力上的欠缺表现为:一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次数较少,二是参加社会实践类型少、层次较低,三是主动实践少、被动实践多,四是校外社会实践少。
本文认为,高校在教学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很大程度上导致或加剧了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二是教学设备比较缺乏,三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四是考核方式比较单

一、五是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六是学生科研条件比较差,七是学生科技活动开展较少。

生活实践能力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呈明显上涨趋势,每年大学生人数竟达一百余起,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二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部分大学生与同学、老师关系比较紧张。三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才开始学会洗衣,存在对于自己的起居饮食、业余时间和生活的安排不合理等现实问题。
大学生生活能力的欠缺与许多因素相关,比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鉴于本文的研究视角是立足于高校,本文仅从高校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生活管理工作重心偏离,二是生活指导较少,三是学校思想教育不够。
综上可知,主要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实践素质造成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出现问题,我们必须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这为接下来的构建高校知识管理提供现实基础。
二知识管理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1构建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加快大学生实践知识更新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协作、探究、自主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高校实施知识管理,不仅用于知识创新,更是要让知识扩散且易于查询,因此必须建立能够为大学生进行知识、信息公开交流,提供完好环境的高质量的网络平台,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络。
校园网应该包括知识库的链接、专家系统、交流平台、电子信箱和虚拟社区等。同时需研制开发出相应配套的应用软件,形成包括知识收集、知识分类、知识检索和知识交流等各个环节在内的完整网络系统。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与外界交流、更新知识,完成对知识进行存储、分享、转移和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
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大学生享用知识的成本,实现显性知识的积累、流动和共享,为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师生真诚交流与沟通,互相尊重,平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他们在信息捕获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与校内外人员彼此交流信息,建立双向沟通的渠道,增进相互了解,使大学生的知识更新和社会交往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构建知识地图,加强知识共享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也称作知识分布图或知识黄页簿,它既是一种知识目录清单,也是一种结构化的、描绘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及其位置和查询路径的指示图。知识地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目录、目录中各款目之间的关系。
知识地图的建立有不同的形式,一般将知识拥有者作为本单位,把有专长的学生的专业知识、专长能力及相关信息绘制成知识地网。以在公共管理专业内建知识地图为例,一般包括每个学生的序号、姓名、年级、方向、专业、等信息。
构建知识地图之前,首先要详细了解组织的目标和具体情况,论文导读:
根据组织的需要确定构建知识地图的类型。如高校规模较小、学生数量相对少时,师生间交流机会较多,只需构建显性知识地图,当高校规模较大、学生较多时,应当构建显性知识地图和隐性知识地图。
建立知识地图,改善了目前学习者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因缺少必要联系而导致的知识资源浪费和智力资源流失等状况,促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不可能把这些知识都学精学专,只会对某方面比较感兴趣而进行深入地学习。对于自己不熟悉知识的学习,就需要利用知识地图扩大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与共享的范围,给学习者提供面对面的同步交流机会,减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从求助的焦虑感,为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学习提供稳定的交流平台。
3营造共享文化氛围,促进学习型团队的构建
一个能够促进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知识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是大学知识共享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知识管理要求文化必须是共享型文化,使每位学生都认同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
要注重对知识流动的管理。高校的知识不仅通过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体现出来,而且更体现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包括知识传授、教学探讨、科研合作、管理规章制度的传递等方面,往往是通过人和物的流动体现出来。在管理中应注意知识流动的方向性、畅通性以及创新性,而高校的知识流动又不是单纯的人或物质的流动,而是一种信息的流动,是信息的输入、传输、反馈过程。而对于这种信息流动是不易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的。在充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使高校人在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中,能摒弃传统的竞争观念,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谋求最大的发展。
要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个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高校共同愿景建设,开展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有利于提高隐性知识共享,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持续创新。
4建立实践社区,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践社区是Etinne C? Wenger于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率先提出的,是指组织中分享知识和情感的非正式团体。在这一团体中,相同背景或相同专业的人员建立起广泛联系的网络,从而在更广范围内实现知识的分享。
实践社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含义。实践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生,这就决定了其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高校开展兴趣小组、年级协会、读书会、创业论坛、BBS在线讨论等形式,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持续地保持交流,形成知识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实践经验的获得。
5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知识管理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实施步骤:第一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第二步,确定知识管理重点领域;第三步,评估企业知识资源;第四步,制定知识管理方案;第五步,实施知识管理方案;第六步,监督知识利用。
知识管理实施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差异。人是知识的载体,同时又是知识管理的主体,作为知识的使用者,学生在性别、年级、专业技术、个体性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不能进行一刀切式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应实现完全开放化,即知识管理系统不仅应该对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开放,而且还应向社会开放,使大家能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高校的工作效率和教职员工的知识水平,达到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的。
知识管理应以信息使用者为推动力,这样才能使系统真正地发挥作用,使组织业务有效率,因此知识管理部门应适时去到基层,听取知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知识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知识反馈机制,以适时调整预先设定的管理目标。反馈机制设立的内容包括高校知识资产和组织文化两方面。保证高校能够定期的盘点库存,实时了解组织的知识产品的库存情况,保证知识资产的价值。
知识管理需要持续地大力地投入,需警惕没经过认真规划的知识管理,避免面子工程的上马使知识管理流于形式。
总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实施高校知识管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顺应了时展和高校组织特点,知识管理在高校的推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
实施高校知识管理关键在于知识共享氛围的建立。当前高校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知识员工对于知识的保守观念,都不利于知识共享氛围的营造,因此高校必须从各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加强高校自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单一的推行知识管理必将收效不大,与推行目标相悖。
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自身都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地努力,知识管理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工具,不能自动发挥作用,管理者和学生都应该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朱志仁,刘长贵.从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看其能力体系构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121-125.
刘三朵.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4:98-158.
[3]董盈盈.走向生本关怀:就业困难背景下审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6(9):67-78.
[4]刘群弟.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12):31-76.
[5]夏成驹.论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J].教育与改革,2009(7):6-19.
[6]朱利娜,柴阳丽.基于Web

2.0的研究生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5):100-104.

[7]彭远嫒.基于Web

2.0的大学生知识管理[J].科技资讯. 2008(30): 106-108.

[8]冯德山,王菁.关于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32-59.
[9]尚金芬.在线学习、知识管理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58.
[10]周伟,李全生.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效率的动态分析:1999-20论文导读:知识转换模型研究.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93-96.高增刚.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姚群秀,赵硕.基于科学人才观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2-114.刘彬让.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及其实现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76-78.
06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35-38.
[11]李芳.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2): 272-341.
[1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1-83.
[13]赵建华.大学生实践结构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9(4):6-9.
[14]张会平,周宁.基于知识可视化的隐性知识转换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93-96.
[15]高增刚.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16]姚群秀,赵硕.基于科学人才观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2-114.
[17]刘彬让.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及其实现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