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公共精神现状与提升-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109 浏览:43670
论文导读:
摘 要:公共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公共精神的缺失就会造成社会失衡、道德滑坡、经济迟滞、文化散失。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用现代公共精神进一步塑造他们的精神品格,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有效行使公民职责,更好地推动现代社会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性

公共精神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不断建构和培育出来的。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人生责任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公共精神对未来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公共精神是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和能力,只有具有符合时代的责任意识,具有积极正确参与公共事务的政治态度,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行为方式,才能担当起有效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有利于引导整个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遵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互帮互助、诚信友爱、平等相处、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促进健康文明、公正合理的现代社会建设进程。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同学具备较强的公共意识、公共责任和公共精神,有着健康的、积极的公共态度,思想独立、追求自我,但受到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及社会道德滑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继而出现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等现象,尽管是一部分或少数人,但是它的危害性和发展趋势却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对于当前时事、社会问题及社会上道德范畴的热点事件关注度不够高,缺乏应有的政治热情,在行为上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毁约跳槽,遇事回避,缺乏担当等现象都是社会淡漠的表现。
第二,公民意识薄弱。不少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处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不少学生对权利和义务及个人和社会的认识不足,依然习惯于顺从和依附于权威,缺乏辩证思维和深度思考,面对公共事务,一部分学生抱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态度,把公共参与看作是额外负担,推脱逃避,即使参与也并非出于自身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与义务,而是对宣传鼓动、组织号召的应付。当权利受到侵犯时,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缺乏对权利实施的理性认识。即使大部分学生能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但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法律知识,仍然呈现漠然的态度。
第三,道德行为滑坡。受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弱化,道德行为出现滑坡。以大学生看待“傍大款”现象为例,34.33%学生认为很正常,21.64%表示赞成但自己不会做,8.79%表示赞成且有机会自己也会做,只有34.18%的学生表示明确反对,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善恶、是非、美丑和真伪的认知上,出现了神经麻木和理性虚脱现象。在学习方面,一部分学生缺乏进取心,贪图安逸,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则灵”的治学理念。在个人情感方面,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导致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等诸多事件的发生。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提升路径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教育策略和良好的环境机制,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有效结合与互动,才能够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使公共精神成为现代国民教育制度及新的民族精神培养的根本价值取向。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

公共精神不仅体现在公民与国家、政府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共融的精神态度,也体现在公民对公共事务所持有的自觉态度与情怀,还体现在公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气度和行为习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思想道德建设、爱国主义弘扬、诚信体系构建、公共文明传承等方面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其人文情怀为核心内容的公共精神意识,倡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依据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还要以“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为引导。

2、完善校风师德建设,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教师的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教师要秉承以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念,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公共精神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训练学生合理运用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能力,使他们有效的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推动公共事业的完善与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3、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公共意识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孕育离不开社会实践。、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深化大学生对公民这一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自觉担负起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二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三论文导读:
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平台。只有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才能加深他们对社会道德、社会制度和公共秩序的理解和认同,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继而达成公共理念,形成公共良知,催生出具有认同感的公共精神。

4、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营造良好公共精神氛围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为大学生营造孕育公共精神的良好氛围,实现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渗透。一方面,媒体以强劲的制造舆论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宣传、把握、引导主流意识形态,使价值观、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公共利益等公共理念在新闻和文化中体现,引导大学生更好的认知和理解社会。另一方面,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学生可以自由交流观点、畅所欲言,充分体现主体人格。利用信息公开、参与人数众多、传播迅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依法履行自己的道德和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参加公共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