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社交社交网络(SNS)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76 浏览:74860
论文导读:片化、同龄化、个体信息大众化等特征。2.社交网络不断向前发展。王一川,陈圆(2011)将近20年来网络社交发展分为四阶段:电子邮件阶段,BBS阶段,即时通信和博客阶段,社交网络阶段。并将传统形式和新形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得出社交网络和传统形式存有不同:第一是SNS实现了虚拟社会和物理世界的同步通约。第二是SNS模糊了信息提
【摘要】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利弊兼有,文章重点对社交网络(SNS)的概念,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应用进行述评,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一、社交网络(SNS)简介

(一)社交网络(SNS)的概念

关于社交网络的概念,梁世敏,孙理,张丽伟(2009)认为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指社会网络服务或指社会网络软件。①也有称之为SocialNetworkingSite,即社会网络网站,并提出SNS是基于六度空间理论下的典型媒介形态。②王经勇(2010)在解释社交网络(SNS)这一概念时把重心放在“社交”上,认为社交网络(SNS)是“社会性网络服务”,目标是协助建立社会性网络领域的应用服务。③简而言之,学者们主要从社交网络(SNS)的服务性质、分类、功能等来界定其定义。

(二)社交网络的新特点

1.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多样化。胡天生,孙显水(2011)认为:第一、基于高度集中网络空间的高效传播效果。第二、基于娱乐为导向的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第三、基于虚拟世界现实化的传播动机。第四、基于“病毒式”营销特征的传播体系。此外还有学者也归纳了真实性存在、平等式参与、交互性、高效性、去中心化、碎片化、同龄化、个体信息大众化等特征。
2.社交网络不断向前发展。王一川,陈圆(2011)将近20年来网络社交发展分为四阶段:电子邮件阶段,BBS阶段,即时通信和博客阶段,社交网络阶段。并将传统形式和新形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得出社交网络和传统形式存有不同:第一是SNS实现了虚拟社会和物理世界的同步通约。第二是SNS模糊了信息提供者和受众的关系。第三是SNS使参与者群体更加细分,群体归属感空前加强。④
3.学者周园,王念新(2011)结合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系统的特征,充分利用心理学和TAM模型,建立了社交网络实施过程中合适的模型。该研究模型中有:孤独感、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沟通有效性、网络外部性、使用成本和实际使用7潜变量来诠释SNS的新特征。⑤
综上,学者多从社交网络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脉络等考察其主要特征。这与SNS网站设计多样化有一定的正相关。主要表现为:1.实名制注册的先进模式;2.多样化的程序功能,满足各类需求;

3.校园社交网络界面设计更加美观,实现了功能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朱峰,吕伟(2009)认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有:第一、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第二、丰富了人际交往内容;第三、刺激了人际交往需求。还有学者通过总结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基本状况,认为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心理需求;促成更广泛的人际交往,更深入的交流内容。
2.有利于降低社交成本。学界普遍认为有:第一、降低经济、风险成本;传统的各类的通讯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较大的经济、风险成本,既费精力又耗财力。而SNS显然是建立维持人际关系最经济的方式。第二、降低精力、时间成本等;现实中学习和就业压力制约了青年人无法将更多时间投入交往活动。而SNS的出现,开辟了青年人结交校内网同龄的新途径。
3.有利于实现自我和展示个性。有些学者提出通过SNS平台可及时把握好友实时动态和消息;通过平台将自己的文字、影音作品及时展示,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了大学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表达喜怒哀乐及自我观点的诉求,有利于将自我特长一一展露,进而得到他人认可,更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和利他品德。
还有学者提出社交网络的发展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会通过交际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自由言论等方式,教导大学生成员,规定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内容和方向,从而内在地推动社会青少年的成长。

(二)消极影响

1.产生心理问题。对此魏双锋(2011)重点探讨了六点:第一、生活热情缺乏,产生孤独心理;第二、认知能力降低,厌学心理严重;第三、沉迷于网络,迷失自我;第四、过多依赖网络,造成生活轨迹简单化;第

五、长期网络刺激,凸显人格扭曲;第六、弱化道德意识,淡化道德情感。⑥论文导读:

另外学者还提出,第

一、去中心化对大学生价值判断造成困难;第二、传播模式使舆论导向控制难度增加。

2.引发安全问题。胡敏(2010)认为网络社交的兴起,传统社交模式的快速变革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扩大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问题,最常见的各种校园交友诈骗、施暴倾向、感情纠葛等。还有学者指出由于缺乏法制保障,导致某些用户游离于法律道德的约束之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变得自以为是,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责任缺失。
3.对文化的不良影响。冯敏(2011)从学习和文化角度来诠释,认为会影响大学生学习进步,变得懒散,不思进取;使其游走在“亚文化圈”,易受不良文化影响。同样有学者从大学生人际交往文化角度总结出负效应:引发隐私危机;淡化感情交流;淡漠世态人情。
一言以蔽之,关于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研究领域的着力点主要是心理问题、人身安全、文化圈的负效应等。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还体现:1.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应对网络思政的问题还缺乏一定经验。

三、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利用SNS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学者胡天生,孙显水(2011)认为在SNS中,学生已从单纯的信息接收人、受教育主体转变为信息提供者、教育活动主动参与者。若未能及时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来开展思政工作,增大网络思政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则其易受不良舆论和价值观影响,使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仰等偏颇。由此可见,利用SNS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势在必行,不但有利于营造和维护和谐的网络家园,更能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天地。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